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普通体外预应力结构的预应力技术不同之处,讨论了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应力损失计算方法、预应力增量计算方法和预应力筋防护技术.指出预应力损失计算时需要考虑混凝土翼板的非自由变形,其中钢梁对混凝土翼板的约束作用最为明显.回顾了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并认为基于能量的计算方法更适合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最后还介绍了国外预应力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2.
龚良勇  王俊召 《中外公路》2019,39(4):102-107
预应力钢筋回缩是导致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预应力损失量预测方法众多,该文针对预应力钢筋预应力损失预测问题展开文献调研,总结了当前预应力损失研究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利用理论公式计算方法,对预应力钢筋回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量进行计算,并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计算预应力损失。对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对理论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理论公式计算预应力钢筋回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使用便捷性。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计算体外预应力组合梁桥预应力损失值,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导致该类型梁桥预应力损失的6个关键因素(预应力筋回缩和锚具变形、预应力筋与转向块之间的摩擦、预应力筋松弛、混凝土徐变、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并分别推导了相应的简化计算方法.计算预应力筋回缩和锚具变形以及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采用材料力学方法和平衡原理;计算预应力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参考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相关经验公式并结合试验结果进行修正;计算混凝土徐变、收缩以及温度效应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近似采用力法原理和等效荷载法.  相似文献   

4.
体外预应力桥梁关键构造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民元 《公路工程》2008,33(3):49-52
体外预应力作为预应力体系的重要分支,是当代结构工程建设的流行趋势之一。主要介绍了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关键部位,包括体外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转向块、体外预应力锚固系统等,并指出了体外预应力在工程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依据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预应力损失机理,针对目前结构设计中影响纵向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优化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长束纵向预应力束为较短束,以减小预应力张拉过程中产生的摩阻损失,提高悬臂施工过程中箱粱根部的预应力储备,改善成桥后的应力状态,增强L/4截面混凝土的抗剪能力.为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粱桥的纵向预应力束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钢桥在大中跨径桥梁中应用具有优越的性能。本文概述了预应力的概念、预应力钢结构的工作机理及预应力钢桥的发展,并介绍了各种新型预应力钢桥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和分析设计方法,最后还对预应力钢桥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是混凝土领域一种新的有很高开发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预应力技术.反思全预应力、"高”预应力值部分预应力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发展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本文对低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就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其有关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力图推动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的开发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值和预应力损失不能确定的情况,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预应力进行监测试验研究。用阻抗分析仪测得粘贴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压电陶瓷片在不同预应力值下的电导纳信号,采用相对共振频率偏移和数理统计指标偏移来评价预应力损失。通过共振频率和数理统计指标建立电导纳信号与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预应力值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相对共振频率偏移和数理统计指标偏移来建立电导纳信号与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预应力损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压电阻抗方法可用来监测预应力混凝土梁中的预应力和预应力损失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性地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预应力损失问题,设计制作了4根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试验梁,对其进行了位移等幅疲劳试验.通过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跨中预压区埋置应变传感器,测量疲劳试验过程中混凝土的应变变化量,确定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预应力损失量.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动荷载作用下会发生疲劳预应力损失;疲劳预应力损失主要发生在动荷载作用的初始阶段;疲劳预应力损失与疲劳循环次数基本符合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有益于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随着预应力技术的发展,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越来越被工程界所重视。结合合淮阜高速公路董铺水库大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实例,阐述了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体外预应力施工控制要点及体外预应力加固的优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桥梁建设的突飞猛进,占75%以上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预应力损失病害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无损检测技术和局部破损检测技术现状的研究分析,指出当前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检测技术存在的技术难点,提出采用部分区域局部破损检测和大范围无损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持久应力的测试精度,并建议通过在预应力钢筋中埋设智能传感器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持久应力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AFRP加固混凝土梁的疲劳与静载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带永久锚具的预应力芳纶纤维(AFRP)加固混凝土梁的疲劳、静载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预应力AFRP加固梁疲劳寿命的计算公式。5根梁的静载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水平为55%~65%时,预应力AFRP加固梁的开裂、屈服比非预应力加固梁分别提高147%~165%和28%~50%,表明预应力加固能显著改善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5根梁的疲劳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加固能够显著提高梁的疲劳寿命,预应力与非预应力加固梁的疲劳寿命取决于纵筋应力幅值;预应力加固降低了梁中纵筋应力幅,疲劳寿命随着预应力水平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对预应力组合箱梁的设计提供参考,利用简化塑性理论对完全剪力连接的预应力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影响参数(混凝土和钢梁强度、预应力筋初始张拉力、预应力筋布筋形式、转向块数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截面尺寸受限制时,提高钢梁强度能够有效提高预应力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增加预应力筋的数量可较明显地提高梁体的抗弯承载力;预应力筋采用折线布筋形式时,可提高预应力初始张拉值,以提高预应力组合梁的弹性承载力;转向块布置数量越多,预应力增量越大,二次效应影响越小,预应力组合梁抗弯承载力越高。  相似文献   

14.
体外预应力对结构的影响性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体外预应力筋的布置与防护,体外预应力筋面积与非预应力配筋率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垂度和预应力度的影响,并指出了体外预应力技术在工程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吕士军  孙建渊 《公路工程》2009,34(2):95-100
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用于桥梁结构分析程序的设计,系统阐述了体外预应力效应相关类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依据体外预应力效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开发了体外预应力索的导线点类、体外预应力索的索单元类和体外预应力钢索类,完成了桥梁体外预应力效应计算过程的总体抽象和封装,实现了体外预应力效应的计算机仿真模拟.算例表明,设计的体外预应力相关类能够正确计算桥梁结构的体外预应力效应.  相似文献   

16.
预应力影响下斜向预应力混凝土铺面的振动特性,并揭示预应力水平与振动特性的关系,首先开展足尺模型试验,通过分级张拉模拟不同预应力水平,并利用加速度计采集足尺模型振动数据,依托快速傅里叶变换捕获各预应力水平对应的振动特性,从而揭示预应力对斜向预应力混凝土铺面振动特性的影响。其次,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斜向预应力混凝土铺面数值模型,通过等效荷载法模拟预应力作用,采集不同预应力水平下数值模型的加速度响应,并通过数值模拟拓展试验工况,开展参数(模量、密度、摩擦因数等)敏感性分析,进一步研究斜向预应力铺面振动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对振动主频影响较小,以主频为指标的传统方法在斜向预应力混凝土铺面振动分析中具有局限性,难以体现预应力影响下振动频谱的整体变化;预应力水平会显著影响50~150 Hz频段的振动频谱分布,随着预应力增大,50~150 Hz频段频谱曲线向高频呈现明显偏移,该频段权重频率变化量与预应力变化幅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该规律在不同材料、摩擦因数等参数组合下具有一定普适性,进一步佐证预应力水平对权重频率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建议采用权重频率作为指标以观测频谱分布的变化,从而分析预应力对斜向预应力混凝土铺面振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体外预应力技术作为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在国内外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为了保证预应力体外索的施工质量,国内外学者研究了一套较为实用的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介绍了国内外桥梁工程中预应力体外索的施工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预应力体外索的施工技术,预应力体外索的二次更换技术以及国内外常用的预应力体外索的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18.
国家会展综合体主体展厅为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预应力张拉采用了预应力智能张拉技术,该套技术通过计算机将预应力张拉过程自动化,并能实施自动采集数据,将预应力张拉工序可视化,有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软土堤岸支护锚索预应力损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预应力锚索已广泛应用于岩土支护工程中,但对于其在锚固后的预应力损失问题研究较少,特别是对软土中锚索张拉锁定后及后续工况影响下的预应力损失研究更鲜有报道。通过现场试验对软土堤岸支护工程中锚索预应力变化进行全程监测,研究与对比分析了锚索在张拉锁定、土体开挖和土体堆载后的预应力损失特征。结果表明,土体蠕变与钢绞线松弛是引起软土中锚索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原因;锚索在锁定后30天预应力损失趋于稳定,预应力损失为10.5%;后续工况中的土体开挖与土体堆载对预应力锚索的影响作用相当于对张拉锁定后的锚索预应力损失进行荷载补偿张拉,经荷载补偿张拉后,锚索预应力初始值越大,预应力损失量越小。  相似文献   

20.
在桥梁预应力技术发展历程中,体外预应力和体内预应力最初是平行发展的,体内预应力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原有混凝土结构截面,而不用附加其他一些结构截面。因体内预应力的压浆不饱满造成钢绞线腐蚀、密集体内预应力管道导致混凝土浇筑出现蜂窝状等问题带来桥梁质量隐患逐渐暴露,从桥梁结构日益重视耐久性和结构性能设计的长远趋势来看,体内预应力越来越不占优势,而体外预应力的防腐技术得到彻底解决,体外预应力独具的配束"自由"以及钢束可检测可更换的优势,使得体外预应力技术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文中结合实际施工中的运用,阐述桥梁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工艺及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