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武康铁路增建二线工程在复杂环境和软弱围岩条件下新建54座铁路隧道、加固6座既有隧道和1座铁路运营隧道的拆除等工程的特点和难点,介绍隧道建设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针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的措施以及10座隧道的关键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山岭隧道建设数量的增加,特别是长大隧道建设越来越多,为确保隧道施工过程控制,做好技术管理,就隧道技术管理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可为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树立铁路隧道设计新理念 完善铁路隧道设计标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铁路隧道工程建设中,有关隧道建设与环境的协调、隧道防灾救援、隧道设计体现以人为本、隧道建设的风险评估、隧道内轨道类型的选用与隧道动态设计等设计理念方面的问题,以及从支护与衬砌设计参数、防水板、水沟设置与锚杆应用等方面如何进一步完善隧道设计标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铁路隧道建设与水环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隧道建设在我国正伴随着铁路事业迎来新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隧道建设和自然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本文试图从隧道建设与地下水环境相互影响的正反两方面着手,分析地下水环境影响隧道施工与运营的成因,以及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与隧址区生态环境影响的成因,为隧道工程建设提供相关的参考.研究结论:隧道建设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制约的矛盾体.隧道建设过程中,当隧址区岩溶暗河发育、地下水力联系紧密时,隧道开挖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作用强烈使得围岩出现过大塑性变形,容易发生突水、突泥等生产安全事故.隧道建成后长期疏干地下水,改变了应力场与渗流场的原有平衡,使得地表水枯竭,引起地面沉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5.
杨文宣 《中国铁路》2003,(12):63-65
结合青藏铁路永冻土隧道环境保护的实际,简要分析了隧道施工对冻土环境的影响,介绍了永冻土隧道施工中实用的环境保护技术。  相似文献   

6.
结合襄渝二线襄胡段新建54座铁路隧道所处环境和软弱围岩的特点和难点,介绍了隧道管理的9种方法、针对性的防坍塌技术以及4座隧道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铁路隧道热湿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铁路隧道作为铁路交通线路的重要工程结构物,建设投资巨大,具有重大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对铁路隧道热湿环境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热湿环境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以及隧道施工期和运营期热湿环境控制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下一步铁路隧道热湿环境研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管理"是当代经济领域中被人们广泛研究的一个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隧道的开挖断面、掘进长度均不断增大,断面形式多种多样,因此隧道工程施工期间的风险性亦与日俱增,在此基础上隧道风险管理技术被广大工程界人士逐步提到新的议事日程。以高速铁路隧道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风险管理在兰渝铁路LYS-2标施工中的分析、总结,对风险管理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的隧道风险管理模式,供广大隧道施工和建设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世界上较早研究高速铁路隧道洞口微气压波问题以及减缓措施的国家,在新干线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本文全面调研了日本新干线隧道缓冲结构设置的原则、类型,主要技术指标或参数,特别是新干线提速过程中遇到的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和处理对策,以期对于我国400 km/h及以上高速铁路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设计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建设得到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近期建设的武汉、南京和上海越长江隧道以及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无论是在工程建设规模还是建设难度方面,均堪称世界级工程,也代表了当前国内盾构隧道的设计水平。对目前国内几座有代表性的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概况进行介绍,对设计技术的进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通风技术是隧道施工的重点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隧道的施工进度及施工成本.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铁路隧道越修越多,越修越长,通风技术成为了隧道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必须处理的难题.本文以青云山隧道一号斜井正洞施工通风技术为例,详细阐述了该隧道施工中采用的压入式通风技术.研究结论:随着我国隧道通风设备的发展,高风压、大风量通风机和高强度、大直径柔性风管的出现,特长隧道采用压入式通风技术已经成为可能;该种通风方式简单、方便、快捷,通过合理使用,能够用较少的投入,确保良好的施工环境,保证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12.
隧道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当前隧道建设实际,简要分析隧道施工期间影响环境的几个最主要的因素,提出了有利于隧道施工的环保对策,对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桃树坪隧道深井降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三系粉细砂岩和胶结松散的圆砾土,含有大量的地下水,由于这种特殊的地质条件致使隧道开挖时坍塌严重,钢架架设困难,支护段变形开裂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施工安全和进度。针对这个问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措施和辅助措施。在桃树坪隧道出口段,采取深井降水措施,有效改善了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在此,对深井降水技术做一阐述,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铁路隧道的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其数量和总延长都已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1887年我国在台湾省台北至基隆窄轨铁路上建成第一座铁路隧道,长度为261米。截至1997年,在我国铁路线上已建成并正式交付运营的隧道达5200座,总长度2457.87公里。若包括南昆、南疆、青藏等临管线上的隧道,则建成的隧道已达5500余座,总长度超过2700公里,占铁路网总长度的4.69%,成为世界上铁路隧道数量最多、长度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应重视同位素技术在隧道地下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铁道工程学报》2002,(4):68-70,78
本文基于资料调研及工程实践,论述了隧道工程勘测和施工过程中开展环境同位素研究的必要性,了环境同位素技术的作用及其在隧道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强调指出为提高我国隧道勘测水平,今后应重视和加强同位素技术在隧道地下水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矿山法区间隧道临近高压电塔施工为小近距施工属于一级环境风险工程,为了避免地面作业对高压电塔的影响,对隧道施工采取洞内注浆加固综合措施。文章简要介绍砂卵石地层中,小近距临近高压电塔隧道洞内注浆加固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控制要点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受温度变化影响,寒区隧道衬砌结构易出现开裂、酥脆、剥落等病害。本文通过分析寒区隧道的环境作用,并通过调研我国寒区铁路隧道的结构冻害情况,归纳隧道结构的冻胀机理,提出寒区隧道结构的抗冻措施,探讨保温层在铁路隧道的适用性及设计方法、施工工艺,从而明确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寒区隧道结构抗冻技术。研究结论:(1)寒区隧道衬砌结构冻害可分为特殊地层隧道围岩冻胀型冻害和结构缺陷型冻害,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2)负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作用,易导致寒区隧道衬砌开裂,需采取变形缝等构造措施;(3)季节性冻土区铁路隧道应慎用保温层;(4)本研究成果可为寒区隧道结构抗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隧道质量检测方法以人工检查为主,结果依赖于检测人员水平,效率极低,远不能满足现场需求。为了检测设备的研制和保障铁路隧道运营安全,通过调研国内外多种隧道检测新技术和不同类型的综合检测车,分析现有隧道检测技术的特点,结果表明:目前的检测技术存在病害检测指标相对单一、自动识别程度低、检测速度较慢等问题。提出铁路隧道检测环境与公路隧道及城市轨道交通相比存在的一些差别,得出铁路隧道检测技术有以下发展趋势:(1)隧道衬砌质量无接触式检测;(2)激光扫描将成为表面病害主要检测方式;(3)检测设备高度集成化;(4)检测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5)铁路隧道检测车需采用专用轨道车辆。  相似文献   

19.
以厦门环岛干道白城隧道为例,介绍复杂环境条件下浅埋软岩隧道减震爆破施工方法。爆破开挖中,通过在掏槽眼部位布置空孔、在周边眼部位布置减震孔的措施,并通过采用不偶合间隔装药、毫秒延时爆破、实时地震波监测等措施,实现了隧道周边围岩的稳定和隧道地表不同结构房屋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高海拔高寒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大坂山公路隧道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脉东段南支脉,全和工1530m,洞口路面海拔高度为3792.88m,是国内目前海拔最高的隧道。为了解决好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问题,施工、设计、科研单位共同组织了科研攻关小组,通过研究、实践、总结、改进、提高,获得了在高海拔高寒地区修建隧道的基本经验和一些施工关键技术。该工程的成功建设,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修建商海拔高寒地区公路、铁路隧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