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浅析给排水管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排水管材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管材,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镀锌钢管和普通排水铸铁管。目前,建筑给排水常用管材主要采用金属管、非金属管和复合管。但这三种给水管材在其性能、尺寸范围及安装施工工艺等方面有其相应的特点。本文就其特性、优缺点、使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辅助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短驳道路公交线路设置方法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单个轨道交通车站进行的,实际配置也是如此。为弥补单独设置存在的缺点,提出两个地铁车站联合配置短驳线路的思路。通过对其优缺点、适用条件的分析以及对具体案例的计算,为某些条件下的短驳道路公交线路规划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介绍河床下接桩处理由水下灌注混凝土改为普通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采用双层钢护筒围堰进行接桩施工,使接合处的新旧混凝土密实坚固地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结合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及地铁13号线共建新西二旗换乘站实例,对新建西二旗站建设情况进行简要介绍,重点描述了直接关系行车运营的设备专业在新旧西二旗站间的倒接情况,介绍了在倒接实施中各种项目管理的控制要点,体现了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对倒接实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各种给水方式的分析比较,认为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高位水箱减压给水方式或几种给水方式的结合在目前是比较经济合理的给水方式。  相似文献   

6.
客车给水设备在客车发生最大交会时,需要的瞬时流量很大。分析了客车给水设备目前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客车给水采用变频调速给水设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普通公路网的建成,很多过路管道不允许采用直接开挖方法进行施工。在坦桑尼亚Kilosa小镇供水项目中,有一给水管线需穿越坦桑尼亚中央线铁路,根据施工管线设计要求,结合当地工程概况及坦桑尼亚中央线铁路运行情况,采用先导式小口径顶管施工工艺穿越既有铁路线路铺设dn315 UPVC给水管线。为满足施工质量要求详述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及要点,阐述了先导式小口径顶管施工中的顶进先导管和扩大导向管并顶进套管等施工工艺,采用斜口管鞋导向系统进行纠偏来保证施工精度,分析了先导式小口径顶管施工工艺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集装箱轨道动力平车系统是一种运用于集装箱铁水、海水联运驳接中转运输系统中自有动力、自动化运行的轨道运输车辆总称。为实现集装箱轨道动力平车的精确定位,在基于集装箱自动化装卸作业方式下提出一种集装箱轨道动力平车定位系统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上海南站站于2004年顺利整体入地搬迁。介绍了上海南站站工程改造的概况、施工特点,以及上海南站站第一轮驳接和第二轮驳接的施工次序;并以上海南站站至锦江乐园站区段的临时正线下行线为例,阐述其施工驳接前后的运营组织方案。阐述了上海南站站改造工程的运营组织特点及运营经验。  相似文献   

10.
铁路给水管道的漏耗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铁路给水管道漏水的主要原因包括给水管材、管件质量低劣,耐压性差,接口漏水,管道老化及施工质量低下等。为减少供水损耗,节约能源消耗,可采取以下措施:(1)供水企业建立专门检漏队伍,配备相应的检漏仪器,培养专业检漏人员。(2)新建管道设计应注意选用耐腐蚀性高,抗压强度大的球墨铸铁管、PE管或其它新型管材,不再使用一般的铸铁管材。(3)注意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1.
长大货物列车空气管系3维充气模型的数值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中的有限体积法,建立长大货物列车空气管系的3维充气特性模型。该模型能同时求解主管、支管的压力和速度,不用类似1维模型引进经验公式或辅助边界条件帮助求解,避免了1维模型中人为解藕不当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利用交错网格算法和长大列车空气管系直径与长度的尺度效应,灵活设置压力和速度的自由度,选取压力和速度的控制容积来离散3维模型的控制方程。离散后的代数方程表明,3维模型的计算量与1维模型的计算量几乎相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算子分裂算法求解压力速度耦合方程,数值试验表明,当时间步长很大时算法依然稳定和健壮。用研究开发的程序,将计算结果与国内外长大列车充气特性的有关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和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大体积混凝土承台冷却水管布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多目标优化理论,根据有限元建模分析的结果,确定优化指标,提出一种成本较小、冷却效果好的大体积混凝土冷却水管布置方法,并在甬江铁路斜拉桥主塔承台施工中应用。温控监测结果表明:有限元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的温度变化规律基本保持一致,达到了预期目标。该方法为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水管优化布置准则及相关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长距离岩石地层顶管施工中预制管卡滞工程难题,结合观景口水利工程2#无压洞工程,通过资料查阅、案例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多种处理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工程实践,提出预制管受困点判别方法,并研究制定出沉渣冲洗清理及预制管拆除方案;结合顶管施工特点就如何预防预制管卡滞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经工程验证,所采取方案与技术措施顺利解决了预制管卡滞难题,并确保了后期工程的顺利进行,既缩短了工期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郑州市某地铁车站出入口地道施工为实例,对黏质粉土地层中超浅埋暗挖地道采用交叉中隔墙法(简称CRD法)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介绍,针对施工误差导致管棚下沉而部分失效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双排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方案代替原设计的管棚加小导管的方法,并将开挖施工方案由单向开挖调整为从两侧向中间双向开挖。施工方案变更后,经过严密的施工监测和过程控制,地道最终顺利安全贯通,典型点位的沉降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证明了该设计变更后超前支护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建筑排水系统内部的水流运动与室内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建筑排水系统内部水流和气流的运动规律,提出解决排水系统气体内溢的方法和措施。研究方法:结合对单一横支管排水,立管上端通大气,下端经排水横管排入直通大气的检查井的排水系统为实验室研究模型,分析建筑内部水流与气流运动引起的压力变化。研究结果:建筑排水系统内水流、气流的复杂运动会引起系统内压力的变化,而压力变化是引发排水系统气体内溢的关键。研究结论:建筑排水系统内水流和气流的运动,会引起排水系统内部压力的变化,而压力的变化是引起水封破坏,有害气体进入排水系统内部的根本原因。设置专用通气立管排水系统、排水管道的合理布置和敷设、选择高质量的卫生器具、合理采用排水管材和保证排水管道的施工质量、科学地使用排水系统,是解决居住建筑排水系统气体内溢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排水管网规划在排水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结合现状管网情况下进行城市的排水工程规划,充分利用现状管网是整个工程建设中节约成本,避免重复投资的重要环节。雨水管道系统依据地势地形特征,以及河流水系分布情况,按照分散布局和就近接入南三环雨水主干管,集中排放的原则规划布置,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雨水设施,积极扩建和新建新的雨水设施。污水管道系统采用平行式的排水系统布置方式,有效地控制了各个路段干管的埋深,不考虑设置提升泵站,将污水截流,实现雨污分流,以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7.
管幕法是地下暗挖工程超前支护的一种手段,具有强度高、刚度大、隔水强的特点。为在过街通道等较小截面隧道中更为经济合理地使用此项技术,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半包管幕法隧道支护工艺,结合青岛地铁1号线汽车北站过街通道隧道施工,系统阐述半包管幕法技术原理及关键注意事项,并对新型半包管幕法使用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实际工程应用表明,半包管幕法在充分发挥传统全包管幕法各项优点的同时,在合适地质及环境条件下更为经济可行,可在类似过街通道较小截面隧道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拱北隧道暗挖段开挖断面约337m2,在管幕-冻结复合帷幕作为超前支护下,进行多台阶分部开挖。原设计采用5台阶15部开挖工法,结合科研成果和现场可操作性,通过方案比选,对暗挖方案进行了优化,推荐采用5台阶14部竖撑方案,并采用台阶法进行开挖。本文利用数值分析软件对五台阶15分区方案,五台阶14分区斜撑方案,五台阶14部竖撑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各工况下隧道结构受力规律及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三种开挖方案均能满足结构安全要求,但五台阶14分区斜撑和竖撑方案更有利于机械化开挖施工;2)斜撑方案相对竖撑方案受力较大,且拼装难度大,精度要求高,施工安全性低;3)采用台阶法相对于侧壁导坑法,边脚部的初期支护变形更小,有利于冻土与管幕的协同变形,提高复合帷幕的封水安全。  相似文献   

19.
矩形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特征与圆形顶管或盾构隧道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明确浅埋矩形顶管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特征以及顶管施工对下方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根据现场矩形顶管施工监测结果,分析矩形顶管施工过程中地表的变形规律,以及顶管下方既有盾构隧道的变形情况。传统的Peck公式适用于圆形顶管或圆形盾构隧道,因此采用改进的Peck公式来描述矩形顶管引起的地表变形特征;根据现场监测分析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管线变形和下卧隧道沉降规律。研究表明:改进的Peck公式相比于传统的Peck公式可以准确描述矩形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顶管施工引起地表和上方管线的沉降规律是一致的,但与下卧隧道的变形规律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地铁走行风冷直管热管散热器在地铁低速运行时存在过热风险较高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型热管散热器。基于均温技术,应用数值仿真和试验测试的研究方法,采用"L型"热管和均温管在原有直管热管散热器基础上进行优化,并在某地铁线上进行现场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了"L型热管+均温管"的散热器成功解决了传统地铁走行风冷直管热管散热器在地铁低速运行时过热问题,可适应各种工况,在确保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减重增效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