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CRH2型动车组系统及其走行子系统、牵引传动子系统、制动子系统、高压电器子系统、辅助供电子系统以及网络控制子系统的故障树,在此基础上运用蒙特卡洛方法和MATLAB软件,对动车组的可靠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故障树分析的蒙特卡洛仿真方法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动车组整车的可靠性;当动车组各基本部件发生故障的概率服从指数分布时,整个动车组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也服从指数分布;动车组最重要的3个分系统依次为空气供给分系统、接地保护开关和高压设备箱分系统以及牵引传动分系统. 相似文献
2.
3.
根据动车组客室车门系统故障数据对车门进行寿命分析,获得了其故障间隔符合威布尔分布的结论。在车门系统可靠性满足运营要求的条件下,建立以单位时间维修费用最低为目标的维修模型。结合所提维修模型,对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的CRH2A型动车组客室车门系统维修周期进行优化,并验证了优化后维修模型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动车组实际运用状况,按照故障后果危及动车组运行安全的严重程度,将动车组故障划分为安全类故障、运用类故障、隐患类故障和一般类故障;依据可靠性理论和现场数据统计分析,验证了动车组整车可靠性服从指数分布的规律;提出了将动车组整车故障率划分为10级的建议。依据可靠性抽样检验理论,计算不同置信度、不同故障率等级要求下的动车组允许故障发生次数和最小累计运行里程,据此给出动车组整车可靠性的验证方法:①根据动车组的累计运行里程、期间发生的故障次数,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对其故障率等级进行评定;②针对动车组可靠性验证要求,确定故障率等级,选择动车组参试列数、试验时间、评判准则等参数,制定验证方案。 相似文献
5.
介绍现阶段航空、轨道交通领域维修间隔研究的主要方法,结合动车组维修的特点,以动车组运用维修时间间隔为优化目标,针对现行\"计划预防修\"体制下的\"过剩维修\"和\"维修不足\"并存的现象,基于动车组运用修故障数据,采用生存分析与可靠性理论来确定部件合理的维修间隔。关键步骤主要涵盖部件可靠度曲线的威布尔分布的拟合、利用最大似然法对两参数威布尔分布的参数进行估计以及对拟合出的可靠度函数利用条件概率确定维修间隔。并以CRH380B(L)型动车组轮对空心车轴为例,对文中介绍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状态不会因维修活动改变的动车组部件,其维修间隔可根据部件的可靠性确定,基于故障数据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动车组维修实际吻合度较高,可为动车组维修项目周期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分析和评价动车组板卡的可靠性,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热应力的可靠性评估试验方法.经过寿命分析,确定了动车组板卡性能衰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应力;通过设计加速应力试验,缩短试验周期,研究了板卡性能变化的趋势;采用阿伦尼斯模型法计算加速因子,可对板卡的输出性能衰减可靠性进行预估. 相似文献
7.
8.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动车组维修技术得到了提高,动车组运行时间越长相应的故障率也越高。通过状态维修策略中采集实时数据,与正常值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非正常值,然后预测关键部件的寿命,使动车组达到最优状态。利用状态维修策略建立关键部件的寿命预测模型,通过MATLAB计算数据。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模型方法可用于故障性动车组将要运行时间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10.
借鉴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理论在决策、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方法和既有动车组修程修制优化实践经验,建立了一套动车组高级修周期延长可行性分析及验证方法.通过对部件检修内容、检修方式进行梳理划分,开展动车组部件级的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对每种失效模式评估失效严酷度、失效发生频度和可探测度,并针对检修周期延长增加延... 相似文献
11.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5,(4)
分别用传统故障频次分析和故障比重比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对所采集的CRH2型动车组制动系统故障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了影响动车组制动系统可靠性的薄弱环节,为提高动车组制动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根据动车组故障间隔里程服从指数分布的规律,提议将动车组可靠性等级分为10级并给出每级对应的最大故障率;依据可靠性抽样检验理论,以MATLAB软件为计算工具,得出两种动车组可靠性验证试验抽样方案:一种是选取多列动车组样本的LTFR可靠性等级鉴定试验抽样方案,一种是只取一列动车组样本的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可为制定动车组可靠性验证试验抽样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提高动车组运用计划的接续可靠性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运营环境。基于动车组运用网络图,考虑动车组初始任务、空车调拨等运用条件和检修里程、检修能力等约束条件,分析任务晚点条件下动车组完成相邻任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出交路段和整个运用日计划的接续可靠性定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运营总惩罚费用最小为目标,考虑检修和热备任务的动车组运用计划优化模型,设计改进的蚁群算法求解模型,并利用算例验证。算例表明:在不改变基本运营条件下,适当增加接续时间可有效提高动车组运用计划的接续可靠性,且有效降低因接续失效而带来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14.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9,(4):79-81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为国内首条时速120 km/h线路,早期投入运营列车(简称B1车)的使用已超过13年,车门系统为电动塞拉门结构。随着运营时限的逐步增长、正线客流的持续攀升以及正线行车间隔的压缩,车门系统故障频繁,如门控器可靠性低、防夹启动灵敏等,给正线运营造成了较大影响,难以满足大客流情况下的运营需求。文章通过对B1车车门系统进行可靠性以及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提出深度维修策略,在提高设备可靠性的同时也能够降低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15.
陈佳玉;宋冬利;耿芳东 《机车电传动》2025,(1):58-67
针对现行动车组预防性维修中出现的维修不足或过度维修的问题,文章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重点研究了动车组部件全生命周期运维活动对部件劣化特性与维修策略的影响。在部件层面,文章提出了考虑季节影响和运行成本的维修策略,动态反映了部件劣化特性和维修活动之间的演变趋势,并结合并行量子遗传算法求解最优维修间隔和可靠度等参数;在系统层面,通过建立的基于可靠度裕度的预防性机会维修策略,实现了动态的机会维修窗口,减少了系统停机次数,降低了系统长期维护成本。试验结果表明,与不考虑运行成本和季节影响的维修策略相比,该策略在保证部件可靠性、系统可用性和计划合理性的同时,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维修措施,可有效降低动车组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实践经验和物联网应用典型案例,参考技术接受模型(TAM),研究在动车组维修中物联网技术的用户接受行为及其规律.从业务领域、组织管理、技术特点和应用水平4个角度分类,整理影响物联网技术被接受的相关用户采纳因素;对物联网技术在动车组维修中的应用进行定性分析;并基于AHP层次分析理论和德尔菲专家意见法,给出定量评价方法.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许秀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15(5):124-125
介绍了RCM(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的分析方法、理论和应用研究。还对地铁车辆制动系统进行了维修应用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维修优化策略。并通过与原有维修方式大纲的对比,可以看出RCM对于优化维修策略、提升维修管理水平等维修效率,降低维修成本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介绍深圳市地铁3号线建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车辆维修制度,实现车辆初期日常检修最小周期为两日,即"双日检"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阐述建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车辆维修制度的方法、步骤、经验以及对目前建立城轨交通车辆检修体系的现实意义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列车关键部件预防性维修存在欠维修或过维修问题,在传统预防性维修策略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可靠性的列车关键部件机会预防性维修优化模型,该模型考虑部件可靠性对机会维修阈值的影响,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优化机会维修阈值,求解得出最佳预防性维修役龄和机会维修役龄,综合分析机会役龄因子和安全失效概率因子对维修策略的影响,从而达到优化总维修费用的目标。以某地铁公司B型车辆关键部件的记录数据为例,通过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分析,表明采取该检修模式能有效减少固定维修次数、延长检修周期、降低总维修费用、提高列车正线运营率,从而为轨道交通关键部件修程修制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