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为研究城市群连接道路规划与设计方法,从城市群连接道路的功能出发,对城市群道路进行功能分级,确定了设计控制指标,提出了适合城市群交通特征的规划方法。基于城市群道路功能分级和区域交通时空特性,借助VISSIM仿真模型,分析了城市群连接道路横断面设计参数及设置形式。研究结果表明:按照道路功能分级,城市群连接道路可划分为城市群高速公路、Ⅰ级连接道路、Ⅱ级连接道路、Ⅲ级连接道路、地方道路;在满足车辆行驶的横向宽度条件下,交通组成对路段平均车速和通行能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我国部分城市新区道路规划设计中道路平面布线、道路横断面、道路交叉口位置及选型、道路竖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特别是提出了构建城市非机动车专用路网及其横断面布置形式,同时为下一步研究并修改现行规范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小城镇道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交通运输、道路走向、环境景观、地下管线及排水的布置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小城镇交通规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制订《上海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了12个风貌区内的历史风貌保护道路144条,其中64条为一类保护道路,其余为二、三、四类保护道路。根据《若干意见》的规定,将来对于重点保护道路,风貌的保护将比道路交通更加优先考虑。对于风貌保护道路,规划道路红线将从原规划拓宽的宽度调整为历史宽度;或者保持历史宽度不变。  相似文献   

5.
沿河路基局部冲刷深度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对沿河路基局部冲刷影响因素如水流条件、河床沙条件和河流几何边界条件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模型试验,观测了河流各断面的水深、流速、护墙的冲刷深度和冲刷的发展过程及护墙附近的水流形态。针对弯道凹岸沿河路基的冲刷,对比分析了已有的局部冲刷深度计算公式,采用量纲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设置护墙后的沿河路基弯道凹岸局部最大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依托模型试验,对护坦的减冲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试验观测结果,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设置护坦后的路基局部最大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研究成果可供在确定路基冲刷防护工程结构形式和基础埋深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路段保通车期间,需保证道路交通组织作业安全和通行安全。以柳南改扩建施工路段为背景,为保证路段通行区和作业区合理分配,研究保通车道路断面优化布置。实测5种车道宽度路段的交通流,通过道路通行能力和车辆横向偏移分布研究车道断面布置;通过车速分布和驾驶人员行车心率研究内侧车道侧向宽度布置。此外,利用配对t检验验证交通流数据差异的显著性。结果表明:为保证组织交通安全运行,改扩建施工区保通车车道宽度不宜小于3.25 m,侧向宽度不宜小于0.5 m;车道宽度造成交通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的道路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域的交通特性,总结并提出了具体的道路规划要求,在此基础上,对避暑城的路网布局、过境交通引导、慢行系统布置、道路等级划分、道路横断面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规划设计,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河是天津的发源地 ,也是天津重要的具有标志性的宝贵资源。海河综合开发改造 ,首先要突出海河的特点 ,突出天津特色 ,其两岸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绿化景观建设 ,成为展示天津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标志性区域。本文结合以上目标研究提出了核心区交通组织的总体构想、单向交通组织系统和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基本断面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调查资料的研究出发 ,分析交通、管线布置、绿化对城市道路断面的需求 ,确定必须的红线宽度 ,进而制定出合理的道路基本断面类型  相似文献   

10.
关于城市道路横断面综合布置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国峰 《交通科技》2002,(6):69-72,108
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对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影响因素的探讨,给出道路横断面布置的设计原则及部分典型道路横断面的设计范例。  相似文献   

11.
以赣州楼梯岭大桥工程为例,从大桥两端的接线条件、安全性、人性化和工程造价的角度,探讨了结合慢行系统的跨江通道设计。在综合考虑车行、人非总体方案以及防洪、航道等因素后,采用了双层桥设计方案,并通过合理设置慢行桥落地形式,使人非慢行系统直接接入章江两岸滨江道路和滨江公园慢行系统,从而大大方便了两岸慢行交通转换,提高了人行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水网密布地区的路网除了承担城市交通功能外,还是构建滨河风情带、塑造城镇休闲空间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如何处理好水网和路网的布局关系进行研究。在分析水网地区交通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现状水网、路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网地区路网的规划理念和目标,重点介绍了跨水交通和沿水交通的规划要点。以绍兴市镜湖新区的路网规划为实例,提出了针对水网密布地区的道路网建设模式,为依水而建的新城路网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哲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51-54,M0008,M0009
临沂市南京路沂河桥及两岸互通立交项目是临沂市“三环十五射”骨架路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路沂河桥工程项目的建设主要解决跨河交通及连接河东区、北城新区跨区道路的需要。该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临沂市骨干路网、改善临沂市的交通出行条件,构建城市骨架路网,促进沿线区域的开发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城市跨河道路与河道两侧滨河道路互通立交的总体布置在满足基本交通功能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城市滨河景观功能,对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滨水道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的推进速度加快、交通量与日俱增,城市道路中主辅道出口与相交道路位置对区域交通组织有较大影响,以两条道路的主辅道出口的实际案例,通过不同的交通组织形式及实测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并采用VISSIM仿真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流量、不同交通组织状况下的主辅道出入口通行能力及通行效率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不同流量、出口与相交道路的间距等参数情况下的交通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15.
广州亚运城道路桥梁工程设计技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广州亚运城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设计的技术特点。道路在线型设计、横断面布置、道路元素等方面了满足赛时、赛后的不同交通需求。桥梁采用非常规结构,既满足交通功能、水利要求,又体现岭南水乡特点。设计过程中涉及复杂的技术及协调问题一一攻克,响应了亚组委"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建设方针。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山地城市规划和综合交通系统,需对山地城市干线道路规划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山地城市旧城区和新区发展模式的介绍,分析了干线道路在山地城市中的作用.从地形地貌、城市空间布局、交通出行及道路网等方面分析了山地城市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山地城市干线道路规划设计在功能定位、技术标准、交通组织等方面的特殊性,结合贵阳市城市...  相似文献   

17.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参数标定是保证仿真模型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针对车辆在主路和辅路运行特征的差异,提出了1种针对主辅路的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方法。该方法以进口道的车均延误的偏差作为评价指标,以遗传算法作为求解工具,分别实现了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中主路和辅路驾驶行为参数的标定。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朝阳路与高碑店北路交叉口、南苑路与久敬庄路交叉口仿真模型的参数标定中。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标定后的主路和辅路延误与实测延误的平均偏差分别为2.1s和2.5s ;采用主路和辅路统一标定的方法,主路和辅路延误与实测延误的平均偏差分别为7.1s和7.5s。结果表明,仿真模型参数能够有效地提高参数标定的仿真试验效率与仿真精度,验证了该方法将主路和辅路仿真模型参数分开标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彭庆艳 《公路》2021,(2):239-243
上海市高速公路存在四方面问题:地面路堤形式阻隔两侧地块横向联系;承担客货、省域市域等多种功能交通拥堵严重;进出立交节点匮乏为周边城市化地区服务功能差;影响区域路网完善。认为高速公路建设高架系统具备如下交通功能:打通横向道路、缝合城市空间,分离交通功能、缓解交通拥堵,优化节点布置、方便沿线地区对外出行,构筑复合通道、完善区域路网。给出了不同城市化水平下横向道路合理的间距要求以及适合的主线抬升方案,提出了高架高速主线+地面干路辅道、高架客运高速+地面客货高速、拓宽段高架+老路地面、地面局部高架+单侧地面辅道等4种高架系统的建设模式及其适用条件,给出了应用案例。能够较好地甄别高速公路高架化的功能需求及其相应的建设模式,为特大城市高速公路高架化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温州瓯江两岸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过江需求不断增加,原有的过江通道数量少、布局不合理、两岸衔接不畅、交通拥堵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加快完善跨瓯江通道系统、完善两岸道路交通互联互通,是温州坚持市域一体发展,打造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的重要内容。围绕瓯江两岸过江通道现状、需求和规划进行研究梳理,结合相关案例进行总结,提出过江通道规划建设策略及工作举措。  相似文献   

20.
赵旭东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131-133,M0014
上海地区河网密布,辖区内道路的布置与河网布局密切相关。桥梁梁底高程的选取对道路接坡影响较大,矛盾也较为突出。针对不承担航道任务的中小河道上跨河桥梁的梁底高程选取作一定的探讨,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