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可以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各自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施工性能。基于大跨径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实例,论述其计算方法及力学性能。此类梁桥在成桥及运营阶段的各部分应力均满足规范要求;后续类似设计中还可考虑采用塑性设计进行比选;临时支撑可以有效改善钢梁受力。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钢 -混凝土组合梁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型式。文章分析了该结构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并阐述了其发展和应用推广状况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深圳市机场南路宝安立交主桥50+82+50m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大跨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不同施工方案对内力的影响,通过比较选定最优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7.
以深圳市滨海大道接科苑大道新建匝道工程项目中后海滨立交跨线桥拼桥工程为背景,通过比选推荐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同时对结构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结构各项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为类似的城市拼宽桥梁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上海长江大桥105 m大跨度组合梁为简支变连续钢-混凝土组合梁,针对其跨度大、重量大的特点,阐述钢箱梁与混凝土预制桥面板整孔叠合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介绍了淮阴斜拉桥的设计要点,组合梁的特性,计算理论及斜拉桥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计算,栓钉的试验研究,最后总结了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该文结合一座上跨一交通繁忙路口的钢一混凝土组合连续箱梁,详细介绍钢一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结构设计、施工工序,并采用合理的计算理论、模型进行结构安全分析,总结了钢一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优点,对今后同类型桥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介绍了广州市增埗大桥主桥钢-混凝土叠合梁结构设计,对主桥结构进行了计算,并对主桥施工方案和旧桥沉井基础处理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主桥结构设计与施工的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城市高架桥梁跨越横向道路常用的简支60 m大跨径槽型钢混组合梁桥,对横断面梁片数布置、不同施工方案、降低桥面板收缩徐变措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少主梁设计相较于多主梁设计经济性更好,但跨中上翼缘板厚会增加较多。(2)设置2个临时支墩,基本可实现钢筋混凝土共同承担一期恒载的效果。(3)与少支架施工相比,整体吊装虽方便施工,但大大提高了钢材的用钢量。(4)无支架施工时,预制桥面板在90 d的存放龄期下,频遇组合可降低混凝土桥面板30%的轴向拉力。 相似文献
14.
15.
结合城市桥梁工程实际,进行了3根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试验。探讨了在对称和偏心荷载作用下,施加体外预应力对钢箱-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对称荷载作用下,由于体外预应力的作用,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弹性极限提高了29.17%,极限强度提高了27.72%,刚度提高了54.15%,位移延性提高了18.00%;在偏心荷载作用下,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梁也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强度与刚度均高于普通钢箱-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证实,体外预应力技术对提高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结构性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某斜拉桥主桥是一座跨径布置为(130m+300m+130m)的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索塔采用倒Y型,斜拉索在桥塔端采用新型空间索面钢锚梁式钢-混组合索塔锚固体系进行锚固。该型锚固体系将锚箱焊在钢锚梁两侧,同时采用钢牛腿替换传统的混凝土牛腿结构,提高了施工速度,改善了结构受力。介绍了该种锚固体系的特点,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改型索塔锚固体系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可为该类型索塔锚固体系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某跨度为(56.45+115.3+44.5)m的钢-混凝土叠合梁桥为工程实例,针对该桥跨高速铁路施工,受天窗点的影响,混凝土无法一次性浇筑完成等技术难点进行分析,确定了先浇筑边跨桥面板,再浇筑中跨跨中区段桥面板,最后浇筑墩顶桥面板的分段浇筑顺序,以确保钢梁叠合时面板与钢梁之间连接的质量,并对钢混叠合连续梁桥面叠合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大跨度斜拉桥双向曲面混合桥塔钢-混结合段的力学行为与传力机理,设计相似比为1:4的全截面静载试验模型,测试最不利及超载工况下结构的应力、变形、开裂等;结合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桥塔钢-混结合段的传力机理,并进一步探讨结构构造参数对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不利荷载工况下,钢结构最不利压应力为-165.44 MPa,位于钢过渡段主跨受压侧壁板;混凝土最不利拉应力为8.65 MPa,叠加预应力效应后约为1.73 MPa,位于混凝土段边跨受拉侧;沿塔轴向,钢结构应力平缓降低并在承压板附近存在突变,混凝土应力较为平稳;剪力钉及PBL剪力键弯曲应力均呈"两头大、中间小"的马鞍形分布。模型各构件实测应力随荷载增加呈线性增长,模型整体处于弹性受力状态;结合段钢-混最大滑移值仅65 μm,钢-混之间协同受力良好;模型上下缘实测应力差异约为10%,表明双向曲面构造引起一定的空间受力特性,但挠度量值差异小。超载工况下,1.4倍加载时混凝土段边跨受拉侧出现裂纹;1.7倍加载时钢过渡段主跨受压侧局部应力屈服,模型受力整体表现为以钢过渡段受压侧及混凝土段受拉侧最为不利。2.0倍加载下,模型水平挠度随荷载变化均近似线性增加,转角近似满足线性变化,受混凝土开裂影响较小;最大水平挠度仅1.43 mm,挠跨比约为1/3 000,结构具有良好的刚度性能;结合段内混凝土局部开裂对受拉区的钢-混相对滑移影响较为显著。通过承压板、钢壁板及PBL板分别传递荷载66.3%、15.2%及18.5%,承压板为主要传力构件。参数讨论表明,原桥合理承压板、钢壁板厚度分别介于40~80、24~40 mm之间,剪力连接件刚度对结构传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