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预示着全球体育价值话语传播的转向。聚焦奥林匹克价值话语传播的演变,解析全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需求,认为“集体团结”是全人类体育的共同价值,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集体团结”是体育命运与人类命运的共同趋向,更是未来体育社会治理的新航向。奥林匹克传统价值话语传播的是“体育英雄主义”,它已经不符合全球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极易导致个体膨胀和极端主义的弊病,而“集体团结”中的集体意识才是破解问题的秘钥。“集体团结”是全球体育未来发展的主导价值,其价值输出符合全人类社会生活模式,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重构即是实现从体育的“个人英雄主义”走向“集体团结”。其中,集体利益、文化对话、场景营造和服务于人是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重构的起点、方式、场所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表现性是所有艺术共同的特征,既是客观的,又是艺术家创造的具体体现。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一瞬”呈现给“受众”的,它既表现“客观生活”,同时又表现“内在生活”和“内心生活”,两者共同构成的表现形式就是摄影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城市交通问题内容广泛,综合性强,有多元融合的特征,既要回应个体生存、生活需求,又要权衡公众利益与个体利益关系,由此决定了城市交通服务供给针对的是城市居民的整体,而不是特定人或者特定群体。在回顾城市交通发展的认识、政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研判城市交通问题定位的必要性。以公共行政的理念和政府改革的要求为切入点,参考公共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分类方式,提出城市交通问题归属于城市的基础公共服务范畴,本质是提升城市的基础公共服务水平的定位。强调研究新发展阶段城市交通问题是一项运用整体思维,加强普惠性、基础性的民生建设,必须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公众”之间协同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交通治理制度。同时,要从对城市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角度来认识,以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支撑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高度提供理论基础,并从城市居民整体生活品质和共同促进城市发展的愿望出发,提出城市交通的基础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和运行机制,为制定面向2035年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杨涛 《城市交通》2008,6(4):7-10
从一个交通专业人士的认识角度,对日本友人加藤嘉一的《北京交通困境与“格差”》一文作出响应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带来的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介绍了城市交通拥堵经历的2个阶段,并对第2阶段的交通需求特征进行着重描述,认为一些城市的交通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严重背道而驰。对交通与“格差”的问题,从贫富、能力、条件、信息、地位、观念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经过10-20年的努力,中国城市交通整体面貌和运行状况必将得到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简言之就是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管理道路交通安全。具体地说是指改变过去公安交警一家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的单一格局,变成为“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一种管理模式,使交通安全管理上升为政府行为,拓展为社会行为。在市场经济人财物大流动的社会背景下,构筑一套符合社会化路子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机制,是搞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工作的根本出路。一、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新机制已初步建立并开始发挥积极作用近两年来,我省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长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明确了部门职责,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今年又根据工作需要增补了有关成员单位,现成员单位已达27个。全省绝大部分市、州、县人民政府先后成立了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这种新机制的建立,突破了交通安全管理职责上“单打一”的被动局面,不仅把交通安全管理拓展为社会化,而且真正上升为政府行为,使政府在预防交通事故工作中处于真正的主导地位,职能部门由过去的“只搭台不唱戏”变成了“又搭台又唱戏”,标志着我省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在机制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目前,这一机制正在发挥其积极作用:(一)交通事故“黑点”排查治理工作力度越...  相似文献   

6.
从“七大”到建国前,中共中央的文件、中央领导人的著作与讲话中广泛使用“自由资产阶级”一词,表明抗战胜利在望时,我党领导人从思考战后建国问题出发,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资产阶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由资产阶级”的概念与“广大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及联合中间势力的政策密切相关。文章试图从分析中国共产党使用“自由资产阶级”一词的意义入手,初步探讨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对资产阶级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实践观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实践观的歪曲,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共同症结。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终结形而上学实践观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受传统的影响相对要少,而对现代意识却有更多的追求,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这样一支新生力量,就不可能持续大步前进。因此,青年社会化问题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历史经验说明,社会越是发展,改革的要求就越强烈,青年社会化问题就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变动会使青年社会化过程出现间断性,会导致青年产生种种困惑和矛盾。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2005,3(4):77-78
如何构建中国城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交通构架,是目前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的焦点问题。本期刊出城市交通论坛网友Mikecaln关于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讨论,涉及了交通学科的理论基础、交通与能源、交通模式选择、对城市高架道路的认识等问题,希望给读者一些启发和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形势、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在实现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并对今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了相应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有关南京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倡导的社会发展战略。在南京市机动化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关键时期,“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被提到战略高度。本文分别从“机动化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在对南京市交通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交通未来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有利于南京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人的社会化问题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发展心理学与性格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所谓社会化,它实质上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它包括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从儒家“天人合一”论是否同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实现两大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加以初步的爬梳与回顾,并就相关问题略抒己见。强调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等传统文化研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认真地解读与诠释,历史与辩证地分析、一分为二地评价,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使其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已较为严重,到2015年的“十二五”末,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将达4000万人,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专业化护理.而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小型化家庭的增多,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将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政商协办的养老服务超市模式不失为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养老选择.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宿舍公寓化和德育工作体系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我国高校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学生公寓建设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同时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营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化育人、自觉育人”的德育工作新体系,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正> “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研究自然界,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则,按照对立统一的规律研究人体与正常微生物群的辩证关系,对进一步认识自然界的奥秘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人是最重要的生物,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是地方区域发展的“动力源”,建立高职院校与地方区域互动发展的模式是高职院校与地方区域的共同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社会化选择需要进行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照各自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比较优势,共同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和布局合理的,能够更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求的交通运输有  相似文献   

19.
《家用汽车》2006,(2):12-23
汽车不仅拉近了地域的距离,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怎样的车型配合怎样的生活方式?哪种生活方式、那种车型最受车主的追捧?《家用汽车》杂志与新浪网共同主办的“十大汽车生活方式最佳车型评选”将告诉你答案。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所谓“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美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的涵盖范围很广,交通作为城市生产、生活的命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