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在建工程太佳高速公路老龙山隧道施工情况,通过对黄土隧道支护结构的分析,提出了锚杆在黄土隧道中的功效、钢支撑与格栅的用途、超前支护在黄土隧道中的注浆效果、仰拱地表加固对湿陷性黄土隧道的必要性,经济、有效地解决了施工中出现的沉降与变形问题,分析结果为支护系统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隧道开挖对临近边坡的稳定性影响,以实际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FLAC3D软件计算边坡开挖前后的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研究得出:开挖前与开挖后的边坡安全系数均为2.16,开挖前、后的塑性区,变化不大。由开挖前后的安全系数与塑性区可知隧道开挖对临近边坡的稳定性没有影响。对隧道临近边坡用喷射混凝土方法进行支护,支护后的临近边坡安全系数达到了3.2,未产生新的塑性区,表明采用喷射混凝土边坡支护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某过江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并常复杂,施工环境恶劣,对围岩支护的要求特别高.为了保证支护效果,在施工中对钢格珊支护技术进行改进,形成了格栅一槽钢模筑混凝土支护技术,在工程中起到了较好的支护效果.对格栅-槽钢模筑混凝土支护技术的具体设计、施工进行介绍,并运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其受力机理进行分析,以验证其理论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结合工程实际,对黄土公路隧道的综合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主要对黄土隧道边仰坡防护技术、明洞施工技术、Ⅰ类及Ⅱ类围岩开挖和支护技术、超前小导管施工技术、结构防排水施工技术、洞身二次衬砌施工技术、仰拱施工技术以及洞内路面施工技术等进行了介绍,可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湿喷碳素纤维混凝土在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嶂3号隧道是新建太中银铁路全线最大断面黄土隧道,最大断面面积为193.73m^2,洞身穿越地层主要为老黄土,受黄土软弱性、离散性、湿陷性和膨胀性影响,洞周出现较大变形,造成喷射混凝土支护的破坏和失效。结合实际情况,选用碳素纤维作为湿喷混凝土的添加料,研究了配套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现场应用表明,湿喷碳素纤维混凝土能够减少喷射混凝土的回弹率,改善洞内施工环境,有力保证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并提高喷射混凝土的残余强度。此项技术在隧道施工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类似工程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学光 《中国水运》2009,(2):221-223
由于当前黄土隧道的施工方法不成熟,黄土隧道建设中可供借鉴的资料、经验有限,而隧道设计和施工时土质隧道往往被当作软弱岩石体处理,忽视了黄土土质隧道的特性,导致黄土隧道灾害频频。论文以在建连霍国道主干线天定高速公路TD19合同段定西隧道为工程应用背景,对定西隧道进口黄土偏压洞段进行了跟踪施工的动态监测,系统监测了不同施工阶段黄土隧道的洞周净空水平收敛位移、隧道拱顶下沉位移及施工引起的隧道地表沉降,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回归分析研究了隧道周边土体随施工动态的变化规律。基于对监控量测资料的系统分析,对定西隧道施工期隧道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提出了定西黄土隧道预留变形量可控制在8cm-10cm,指导了定西隧道的施工,保证了定西隧道浅埋偏压洞段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7.
韩伟学 《中国水运》2014,(7):286-287
超前支护是不良地层隧道修建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某隧道穿越断层工程实践为依托,建立二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比分析各种超前支护效应,研究了拱顶位移特性、屈服区分布特征。管棚、小导管以及超前锚杆等加固地层可改善掌子面超前核心土受力特征,提高隧道掌子面稳定性,控制围岩变形,塑性区明显减小。超前支护作为从围岩内部加固构件,有效提高围岩的抗剪切能力,促进掌子面拱效应形成。管棚比小导管和超前锚杆能发挥更好支护效应,将掌子面前面荷载传递给初期支护钢拱架。研究成果可直接指导断层破碎带隧道的设计、施工,同时可为其他不良地层地下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哈尔滨市轨道交通3号线松江生态园站—进乡街站区间为背景,基于非饱和土体渗流及强度理论,着重研究了渗流对隧道变形及稳定性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渗流作用下的隧道塌方机理,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塌方处置措施.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渗漏引起的非饱和土体强度衰减,隧道上方土体塑性区发育,是导致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针对地表渗流引起的塌方,通过...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工程实例,对深层水泥搅拌桩支护的施工工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另外还深入探讨了深层水泥搅拌桩格栅墙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对比其他软弱地质条件下的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支护方案,水泥搅拌桩格栅墙支护方案具有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荆州港松滋港区车阳河港口二期工程的港口高边坡稳定性与生态防护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具体工程实践案例为研究背景,工程边坡支护的方式为坡面防护系统+护脚处理,坡面防护系统由坡面土工格栅网、A/B型锚杆、泄水孔和植被砼构成,护脚处理为仰斜式素砼坡脚矮墙的方式进行边坡支护,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港口高角度边坡的竖向位移以及塑性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港口边坡稳定性,并有针对性的对港口生态防护技术提出切实有效的科学方案。实践结果表明,该边坡防护技术满足港口高角度边坡的防护要求的同时也满足生态要求,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  相似文献   

11.
盾构掘进对既有桩基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盾构施工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盾构近距离穿越既有桥梁桩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盾构施工会引起地层产生较为明显的位移,根据与隧道相对深度的不同,竖向位移可分为沉降与回弹;隧道周围土体有向隧道变形的趋势,使得桩体产生垂直于隧道的水平位移;开挖面支护压力对桩体平行于隧道方向的位移产生主导影响,施工中取稍大于静止土压力的支护压力是比较适合的。  相似文献   

12.
对贵阳市大跨双连拱中坝隧道的施工设计、开挖和支护方案进行了讨论研究。通过对施工过程中连拱隧道的受力特点、开挖和支护等相关内容的论述,总结出大跨径双连拱隧道的开挖及支护经验。  相似文献   

13.
王健 《珠江水运》2014,(17):90-91
通过对化林隧道的地质环境和地质构成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化林隧道黄土梁处的具体情况,对化林黄土隧道的主体工程、洞口和动身的施工进行方案设计介绍,提出加强化林黄土隧道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保证化林黄土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隧道动态开挖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应力应变和初期支护受力变化的情况,优化施工工序,以便在实际施工中根据具体情况和经济、技术水平调整隧道开挖步骤和初期支护方案,对隧道支护体系和围岩的力学响应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采用FLAC3D对隧道钢隔栅初期支护设计进行动态分析模拟,对围岩和钢隔栅的变形及应力状态进行分析,并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做出综合评判,为隧道支护设计施工方案的设计、简化提供理论依据,用以指导越南中部某隧道的施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软弱敏感结构面常常成为隧道围岩变形失稳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浅埋、硬质岩石隧道。仅仅进行围岩总体的质量评价是不够的,识别其中控稳结构面以及围岩变形失稳模式,对于选取有针对性的支护体系,进行合理的施工组织至关重要。文中结合某隧道工程,通过对隧道进行跟踪地质调查,研究隧道中软弱敏感结构面产状及工程性质,识别出典型的围岩失稳模式。对深入了解隧道围岩的变形规律,为隧道灾害防治、选择恰当的支护时机和支护方式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永森 《中国水运》2006,4(7):69-71
塌方是隧道易发事故,围岩量测是避免塌方提出预警的一项重要工序,做好围岩量测,是隧道顺利贯通的重要保障.黄土隧道含水量大,围岩稳定性差,以白草口黄土隧道为例,对围岩量测的工序进行论述,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庆  郭德发  郭艳 《中国水运》2010,(6):210-211
本次研究对隧洞围岩—支护系统进行了三维非线性数值模拟,对工程典型剖面和深埋地段的围岩得到支护前后围岩变形、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隧洞开挖后,围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应力重分布,围岩位移较大,出现塑性破坏区。开挖支护后,围岩位移减小,塑性破坏区范围也明显减小,隧洞围岩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太中银铁路黄土隧道的施工,介绍黄土隧道的施工工艺、方法以及各施工工序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总结对施工中遇到问题的处理经验和教训,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公路隧道工程的大量修建,软岩隧道越来越多。软岩隧道的变形规律较为复杂,隧道支护时机的确定也就变得及其重要。本文以中和村隧道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监控量测的数据,采用MATLAB软件进行拟合分析,结合变形速率准则和极限位移准则,确定了隧道最佳二次支护时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华南港区,高温多雨,因荷载轮压很大造成路面不同程度的破坏。港区道路基层强度承载能力决定港区道路使用性能。考虑港区深软土地基,基于塑性理论,运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土工格栅加固港区道路基层效果。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土工格栅加固港区基层的结果与试验段结果相对应;弯沉与极限荷载成反比关系,弯沉值小,极限荷载大,表明土工格栅能提高港区基层结构承载能力,并且,土工格栅放置位置越接近面层,加固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