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长江中游沿岸17个气象站点风场的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长江中游通航环境风场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除宜昌站外长江中游各站点年平均风速总体呈减小趋势,大部分站点2000年以后年平均风速有所上升;年平均风速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发生突变;日最大风速5级以上的天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巴东站2000年以后日最大风速5级以上的年天数增多(25.3d/a),荆州站点在2004年以前呈下降趋势,2004年以后5级风天数明显上升.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风场的气候变化对航运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旱大温差的气候特点,利用气象年极端最低气温、7月平均最高气温、年降水量及潮湿系数对新疆地区100多个观测点数据进行分析,将干旱温差强度分为轻度、一般、重度及特大4个等级,这一分区对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有据可依,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寸滩水文站是长江上游的主要控制站,分析可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年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的下降,年最高水位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本文将灰色系统理论与马尔科夫链理论相结合,以1940年至2003年寸滩站年最高水位序列为研究对象,建立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从预测结果看出,所建灰色模型大体反映了年最高水位的下降趋势,而经过马尔科夫模型对预测误差进行修正后,模型预测精度提高,计算值与实际值吻合良好.对其他站年最高水位的模拟分析表明,模型精度能满足年最高水位预报要求.说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可以应用于长期预报中.  相似文献   

4.
交通在新型城镇化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分析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十分重要.以西部地区为例,构建交通系统和城市系统两个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两系统的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在2008—2017年不断上升,但上升速度减缓,未来城市系统的发展将超越交通系统,交通建设会成为未来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西部地区两系统发展不均衡,呈现出南强北弱、东快西慢的发展特点,西部地区整体发展勉强协调,但西北多数地区仍处于发展不协调状态,缩小地区内部区域间发展差距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公路雪阻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自然概要 黑龙江省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6′~53°33′,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北部和东部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界.黑龙江省总面积45.4万km2,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受东亚太平洋季风影响,冬季西伯利亚冷空气入侵,致使夏季短促湿热,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从北到南为-5℃~+4℃,冬季最低气温达-52.3℃.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降雪期,年降雪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0%左右,最大累积降雪水量达300 mm.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区,大城市的地域空间组织正在从单体型城市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城市相互交融的都市圈形态转变,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也由向城市地域的"点式聚集"变为向城市群地域的"面式聚集".  相似文献   

7.
基于黑龙江省1972—2012年30个气象站9个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和分析各要素的多年变化过程和年代际变化,并对降水和降雪的季节变化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采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检验要素的趋势性,分析各气象要素的趋势性和显著性;最后对各站点气象要素的多年均值用反距离加权法进行插值,并得出其空间分布等值图,分析气象要素的空间变化规律。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气候变化明显,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具有地域性、年际性特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升高,且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的温差逐年缩小,空间分布与纬度关系较为密切;降雪量和降水量逐年波动增加,降水量空间分布为从中部地区向两侧减少;多数站点的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小型蒸发量也在减小,空间分布规律因各站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概述四川省甘孜州国道318线东俄洛至海子山段公路改建工程D4合同段地处青藏高原以东。该地区冬长夏短,施工区域年平均气温3.0℃,极端最低气温-30.6℃,冬季干冷漫长,无霜期仅50d。施工地段地形、地势高程变化大,由高尔寺特长隧道出口海拔从3911.57m降到3469.70m,设计通过螺旋展线,左右摆线,多次跨过卧龙寺河、中古弄巴和铁门沟,在仅只有8.96公里的长度里有大中桥12座,桥梁建设总长度1392m,需要预制16m预应力砼简支带翼小箱梁143片和25m预应力砼简支T梁120片,梁板预制工作较为繁重。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区域交通、产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选取甘肃省及省内1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甘肃省及其城市2010—2019年的交通、产业和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化特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个别年份甘肃省耦合协调度出现下降,整体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交通、产业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等级较高;截至2019年,除兰州外,其余城市系统发展水平相比2010年提升较小,耦合协调程度呈良性发展,各城市耦合协调等级均达到勉强协调及以上水平;σ收敛性检验表明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未来要加强各城市的发展合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0.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揭示隧道温度场的变化规律,以某寒冷地区公路隧道为依托,选择11个测试断面,对隧道拱顶、拱腰、边墙和路面四个部位的温度进行1.5a的长期测试,采用正弦函数回归法,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隧道洞内的年气温变化具有周期性,随时间大致呈正弦曲线变化;隧道内纵向气温随着进入隧道距离的增大,年平均温度逐渐下降,年温度振幅也下降,其变化规律呈指数函数曲线变化关系;隧道围岩温度在径向一定范围内,随着径向深度的增加,年平均温度上升,年温度振幅衰减,并且呈指数函数曲线变化关系;防水夹层对隧道保温隔热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边境城市跨境可达性对口岸经济的影响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取“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我国边境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口岸经济时空演化及两者的影响机理,构建跨境交通可达性评估模型及口岸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模型,采用引力模型刻画可达性对口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我国边境城市的跨境交通可达性与口岸经济均表现出显著的“东强西弱”空间特征,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两者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的提升效果较为显著,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逐年下降;边境城市可达性对口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随着可达性水平的提高,其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国际贸易便利指数也是影响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其影响作用呈逐年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任何一种资源的消耗都要付出环境的成本。化石能源的粗放使用促成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近50年来,因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干旱等极端性、灾害性气候频繁发生,大气污染严重。城市大气污染主要分为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型。1952年伦敦发生煤烟型大气污染,直接和间接导致1.2万人死亡;20世纪40年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造成65岁以上的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陆港与城市经济的相互影响机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两者相互影响的系统模型.以西安陆港与其城市经济在2010—2017年间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单纯增加西安陆港基础设施投资对吞吐量带动效益不明显,而港务区货运量对其影响显著;吞吐量与西安市产业增加值呈正相关,尤其带动GDP增长效益明显;西安陆港创造年平均间接GDP为109.06亿元,拉动年平均就业人口8.40万人.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交通发展之间存在动态互馈关系,可达性是连接二者的 关键纽带.基于潜能模型,在1 km × 1 km网格尺度上,计算了2000 年和2010 年北京市小 汽车的通勤可达性,并利用敏感性分析的思路研究通勤可达性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 明,小汽车通勤可达性的时间变化体现为10 年间大幅提高,增长54%;空间上由中心区向 外围可达性递减的分布格局保持不变,但2010 年的可达性沿环路及高速公路蔓延的现 象更加明显,而且不同区域可达性变化的绝对值及变化率具有显著差异. 城市空间结构 变化对小汽车通勤可达性具有主要提升作用,但部分提升作用被路网运行速度的降低效 果所抵消.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以长江经济带1992—2012年的夜间灯光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帕累托系数和城市扩张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的城市位序—规模演变规律和城市空间扩张的差异。结果表明:在1992—2012年期间,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从0.55上升至0.77,年平均变化为0.011。在城市群尺度上,成渝城市群的帕累托系数增加了0.340,长三角城市群的帕累托系数增加了0.320,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帕累托系数增量相对较小,为0.270。以特大、大、中和小城市为区分,进一步分析城市群内部1992—2012年特大、大、中城市的位序变化,三大城市群内,特大城市的帕累托系数相对稳定,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帕累托系数随时间轴的波动幅度逐渐减小。1992—2012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扩张剧烈的城市主要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如上海、杭州、武汉等,而长江上游的城市扩张多为缓变型和稳定型。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特大城市的位序最稳定,但是特大城市的数量较少,说明大城市的晋级速度缓慢,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到了2012年,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已进入都市连绵化阶段,而内陆城市群还处于中心城市主导的发展阶段,武汉、重庆和成都作为特大城市主导内陆城市群的发展,但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有限,使长江经济带的城市体系结构欠合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可能对健康人血尿酸(uric acid, UA)产生影响的地理环境因子并探究全国尺度下UA参考值的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全国565个位点的607 905例健康人的UA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25项地理环境因素与UA参考值的相关性,构建CatBoost模型并应用SHAP值解释模型,预测全国各县市级的健康人UA参考值,并采用普通克里金绘制全国健康人的UA参考值地理分布图。结果 纬度、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年平均风速、表土粉粒百分率、表土容重、表土石砾含量、表土有机质含量、表土pH、表土(粘土)阳离子交换量、表土(粉土)阳离子交换量、表土盐基饱和度、表土总可交换量、T-CaCO3、T-CaSO4、表土碱度、表土盐分这20项指标与全国健康人UA参考值呈现相关。全国健康人UA参考值的空间分布呈现差异性,表现为高海拔地区较高,沿海地区在相近海拔高度下高于内陆地区,中东部低、西南部高的变化趋势。结论 本研究为后续近一步研究不同影响因子对UA参考值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建立CatBoost模型在不同地区使用UA参...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中国气候条件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分析了739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气象数据,以累年年不小于20℃积温、累年累计降水温度指数、累年降水冰冻组合指数和累年极端最低气温作为划分指标,累年年平均太阳辐射日总量为描述指标,采用普通克里金和协克里金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空间化分析,利用多指标系统聚类、指标划分和图层叠置方法,提出了中国公路沥青路面气候影响分区方案。方案共分8个一级区和39个二级区,在北部和青藏高原,低温和低温期间降水的影响是主要的,南部则以高温和降水的影响最为显著,中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比较均衡,应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8.
世博运行期间,中心城快速路交通事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为我们在大客流背景下研究城市快速路网交通事件的总量、类型、时间及空间分布等交通事件,特别是极端大客流情况下快速路事件的特征变化和研判觅得难遇良机.同时,为思考后世博时代城市交通管理与规划,以及快速路网运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航空网络在实现区域互联互通,加强社会经济体发展与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网络分析方法,采用2000-2018年航班数据,探索研究全国民航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网络密度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具有异速增长特征,航班密度则先升高后降低。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特征路径长度和集聚系数分别呈下降态势和倒“U”型变化。节点度和邻近中心性均值增加,城市直接连通性和全局可达性显著提高。不同中心性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度与邻近中心性相关性最高,但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度与中介中心性、中介中心性与邻近中心性的相关性较低,整体呈上升趋势。航班分布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东部地区城市间航班联系数量占比最高,但呈下降趋势;东-中、东-西部地区城市间航班联系数量占比提升,民航网络的发展重心呈现向西偏移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湘江长沙水文测站1960~2008年逐日水位流量资料,分析了湘江长沙段枯水期水位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湘江长沙段枯水期水位、流量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水位下降趋势明显.对历年枯水期平均流量序列进行Morlet小波分析可知,枯水期平均流量存在时间尺度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呈现明显的以10年为主周期的变化,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嵌套着小尺度的周期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时间尺度特征较不明显,与枯水期低水位变化趋势进行对比,枯水期水位变化趋势与流量变化趋势不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