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在软弱地层中采用地下连续墙法施工的地铁车站结构设计及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北京西客站地铁车站结构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北京西客站地铁车站是世界三大地铁站之一,总建筑面积30550m2,是北京西单地铁站的2.35倍。本评论介绍该地铁车站结构设计概况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深圳地铁5号线前海湾地铁车站修建在海积淤泥地层中,在基坑施工的同时,7号路和8号路进行抛石挤淤填筑,基坑周边存在建材、弃土、载重车等地面超载.本文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对地面超载作用区域、超载大小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经计算得出在地面超载作用下基坑围护结构的位移和横撑系统轴力变化规律,并提出以调整横撑轴力来控制围护桩变形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明挖地铁车站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总结,阐述了明挖地铁车站结构模型,结构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注意事项,希望对类似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介绍广州地铁二号线鹭江站的站位概况、平面布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址条件与所面临的设计难点问题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该站的结构设计及施工处理方法,并对今后类似车站的结构设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BIM技术在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BIM技术被誉为建筑业的第二次革命,是建筑业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我国BIM技术在地铁车站主要应用局限于结构建模、碰撞分析等方面的这一现状,探索BIM技术在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将BIM技术应用推广到结构计算和工程量统计的过程中,为实现BIM技术在地铁车站的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建立了地铁车站标准段的BIM三维模型,通过Revit extensions将完善后的BIM模型导入Robot中,进行地铁车站的结构计算,实现了物理模型和分析模型之间工程信息的共享,体现了BIM核心价值;(2)使用Revit生成了包含多种结构信息的墙的明细表,是解决规模建筑工程量统计困难的有效途径;(3)本研究成果完善了BIM平台整体功能,能够为BIM技术在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结合某市地铁某号线工程综合支吊架施工图设计,系统地进行了地铁车站综合支吊架结构设计要点分析。在各管线荷载提资及综合支吊架承载力提资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元软件进行了综合支吊架结构受力分析。根据计算结果,设备区及公共区通常分别是底座承载力、跨度大的横杆应力控制了最大水平间距;设备区管线进行综合有利于减少工程数量,而公共区管线综合,为了美观往往会在一定程度加大工程数量;进而提出了减小车站综合支吊架总工程数量的优化建议,同时总结了150 mm厚轨顶风道平板下挂综合支吊架需注意的要点。所有要点均力求使整个综合支吊架体系受力安全合理,可供工程实践中地铁车站综合支吊架结构设计及实施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装配式车站在滨海城市的建设,软弱土体对车站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以深圳地铁某装配式车站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地层-结构模型,分析单拱大跨装配式车站的力学特征,探索不同弹性模量、泊松比、地层条件、覆土厚度对地下车站结构变形、受力及接头内力的影响和规律,对装配式车站结构的地层适应性提出理论依据和结构设计指导。结果表明:①在泊松比不变的情况下,弹性模量对车站结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当弹性模量从15 MPa增大到60 MPa时,弯矩减小了44.58%;并且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弹性模量在15~30 MPa区段变化时结构变形较为敏感,当弹模达到45 MPa以上时,敏感度下降;②地层条件对结构顶板跨中和拱脚支座内力影响较大,强风化地层相对填土地层拱顶弯矩减少了约29.62%,而对侧墙内力影响较小,对BC接头影响较大;③当装配式车站所在土层为填土时,BC接头弯矩冗余量非常小,在结构设计时需要对接头进行加强,或者对地层进行适当改良;④在硬塑地层中,当覆土厚度从3 m增加到5?m时,BC接头弯矩冗余量减少了35.37%,但接头冗余量均达到29%以上,接头的安全性储备较大,接头可靠。  相似文献   

9.
10.
11.
通过对天津地铁1号线既有车站改建的实例分析,论述了既有地铁车站改建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对于其他地铁既有项目也会面临的局部改建和设备更新的问题。地铁车站的设计应以预测规定年限的客流量为依据,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结合西安地铁2号线车站的设计及使用情况,对车站建筑设计的站位选择、换乘车站的换乘方式、车站空间开发模式、站内装修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分析、归纳总结。提出车站站位的设置应以人为本,以方便乘客、便捷换乘作为首要选择;换乘组织形式要综合分析论证,力求换乘距离最短,同时避免出现客流交通瓶颈;车站的综合开发方案应结合规划及客流需求提前进行研究策划,实现同步设计,同步使用;车站建筑装修设计应因地制宜,达到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内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站的空间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西安地铁2号线行政中心站的空间设计为例,通过对行政中心站所处的城市环境、功能分区以及空间构成特点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地铁空间的合理设计,需要在充分满足功能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公共空间的界面、导向、灯光等元素来展示地域文化特色。这样不仅能提升地铁站的空间品质、突出空间的可读性,更能带给乘客丰富的乘车体验和地域感受。对国内地铁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区间地铁列车振动的地面响应测试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地铁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的规律,选择在北京地铁东单一建国门区间,采用高灵敏度加速度传感器和24位动态信号采集记录系统,测试正常运营的地铁及地面交通造成的地面垂向振动加速度。采用汉宁窗和线性平均技术,将95次测试记录共354个时程信号转换为频域内的1/3倍频程频谱;按照地铁的车型进行平均化处理,得到地铁G型车和S型车的1/3倍频程谱均值。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地铁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规律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和背景振动。地面振动存在1个“交汇频率”,在小于“交汇频率”的范围内,地铁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主要受背景振动制约,而距离的影响很微弱;在大于“交汇频率”的范围内,地铁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主要受距离的影响,但背景振动的作用仅次于距离。地铁与地面车辆引起的地面振动的叠加,使在1~30Hz频率段内的地面振动响应增大。  相似文献   

15.
在地铁区间为小半径曲线、地面无干扰振源并可以布置高密度测点的珍贵测试条件下,采用高灵敏度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对北京地铁某曲线段进行地面振动测试。根据测试数据,研究地铁列车通过曲线段时引起地面振动加速度的时域和频域内传播规律。结果表明:在距离隧道中心线100m范围之内,地铁运营引起地面振动加速度的时程峰值主要在10-2 m·s-2量级,远大于背景振动下的10-4 m·s-2量级;在距离隧道中心线50m范围之内,水平振动强度是竖向振动强度的2~4倍,建议在涉及曲线段地铁的环评中应同时考虑竖向振动和水平振动的影响;水平振动加速度的主要频率成分为30~120Hz,建议在关于曲线段地铁的试验、测试和模拟中应选取较宽的频率分析范围;地面振动加速度频谱幅值随着与隧道中心线间距离的增加而呈波动性衰减。  相似文献   

16.
盾构法施工具有安全、环保、高效的优点,在地铁隧道中被愈来愈多地采用。但目前盾构法施工成本相对较高, 其中管片制作费占盾构施工费的45%,因此,管片结构设计时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法是降低盾构法施工成本的关键。结合南京地铁的地质和水文条件,分析了软土中盾构隧道结构计算方法,以及隧道内径、衬砌类型的选择;介绍了盾构隧道断面裂缝、直径变形、纵环向接缝验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美群 《都市快轨交通》2005,18(3):54--58,62
介绍我国第一座采用站厅分设、站台分离的岛式站台车站——广州地铁2号线江南西站,包括环境条件、建筑布局、空间利用,以及明挖、盖挖、暗挖等多种施工工法,涉及城市大型暗挖隧道、深基坑、高边坡、深大竖井和地基处理等多项高难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介绍台北捷运既有运营线网、运营成果及未来线网规划,重点分析车站换乘设计及开发特点,发现在投资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双线同台双层平行换乘设计理念,可以大大提高换乘效率;以捷运车站和地下街为基础开发多元化附加产业,不仅增加盈余,还可向乘客提供多元化服务。随后介绍台北捷运的运营计划、多种票务制度以及人性化设计细节,指出多种交通方式间的"转乘优惠"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最后结合台北捷运的便捷设计理念,提出大陆城市轨道交通在换乘车站设计、多元化附加产业开发、人性化设计细节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结合大连地铁项目,对地铁车站自动扶梯的设计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安全性、乘坐舒适性和使用性能3个方面对自动扶梯的主要设计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节约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用地,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分析国内外部分城市车辆段用地指标,从节约土地资源角度研究车辆段工艺设计方案,为地铁车辆段设计特别是用地非常紧张情况下的车辆段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