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准高速列车表面压力颁测量实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斌  梁习锋 《铁道车辆》2000,38(10):14-16
介绍了一种采用拍式感压片而无需在列车表面开测压孔的新的实车表面压力测量方法,并对试验中比较压的选取进行了详细分析。2次实车试验得出的准高速列车表面压力分布规律一致,其结果对检验列车局部外形的合理性及空调调和进排风口位置的合理布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270km/h高速动力车司机室流线型活动侧窗进行了研究。侧窗采用三维建模,轮廓线/面用NURBS曲线/曲面描述,提出了可行的机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干涉检验。此种新型侧窗可减小高速动力车外形设计难度,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增强司机室结构强度。  相似文献   

3.
准高速列车表面压力分布测量实车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一种采用拍式感压片而无需在列车表面开测压孔的新的实车表面压力测量方法,并对试验中比较压的选取进行了详细分析.2次实车试验得出的准高速列车表面压力分布规律一致,其结果对检验列车局部外形的合理性及空调设备进排风口位置的合理布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皮托管流量测量法对高速列车牵引电机冷却风机流量进行了实车测量,结果表明:动力车作为头车,位于动力车后部的1、2号风机比位于前部的3、4号风机流量大,动力车作为尾车,1~4号风机流量相差不大;冷却风机风量随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而减小,前部风机比后部风机的变化幅值大。  相似文献   

5.
高速列车车体端部吸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速列车速度高、动能大的特点,设计了车体被动安全防护的特殊端部吸能结构,并通过非线性有限元软件LS-DYNA,研究高速列车头车司机室端两级吸能装置以及车体尾端弱刚度结构的耐碰撞性能,重点考察其与刚性强撞击时的界面力、变形以及能量吸收能力。计算结果表明两级吸能装置变形有序,具备约3.4 MJ的能量吸收能力,可有效保护司机室结构;车体尾端弱刚度区具备6.5 MJ的能量吸收能力,可有效保护乘客区结构的安全。将上述结构应用在某型高速动车组车体并按照欧标EN15227进行36 km/h对撞工况的验证,司机室头部吸能结构变形合理,列车未发生爬车现象,司机室及客室结构完整,头车平均加速度为4.4g,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轨道车辆安全性与舒适度,提出了一种车辆格栅控制方案。当车内发生火灾时,通过实现隔墙门的回风格栅、司机室风道口的送风格栅、空调新风装置的进气阀、废排装置的排气阀的联动开闭,防止火情与毒气的蔓延和扩散,促进毒气排出,最大程度地保护乘客和司机的生命安全。当列车外部气压剧烈波动时,在列车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离的同时,将列车内部的司机室与客室空间也进行隔离,此时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如果司机室部分部件总泄压时间大于客室部分部件总泄压时间,则可减小司机室内气压波动,改善司机室舒适度,并且从理论上给予推导证明。其研究对轨道车辆在安全性与舒适度方面的设计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高速列车动力车冷却风室进风口处百叶窗空气流向、流速实车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用改装后的机械式叶轮风速表作为传感器。经风洞标定试验,改造后的风速表叶轮转速与风速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后对测试系统进行了列车地面静止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抗振、抗干扰能力强,可远距离传输信号等特点,能满足实车测量对测试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地铁列车在重载条件下列车的碰撞响应,尤其是司机室前端破坏程度,基于EN 15227对地铁车辆碰撞的相关规定,建立了地铁列车碰撞有限元数值模型,根据列车不同的载荷状态和被动列车是否施加停放制动,给出了3种不同工况,研究地铁列车在超载状态与标准规定状态下的司机室前端损伤程度和车体结构的耐撞性。计算结果表明:当载荷作为唯一变量时,司机室前端在超员载荷下所被压缩的距离是标准条件下的5倍左右;而当初速和载荷为定量时,施加停放制动的被动车碰撞破坏更为严重,碰撞界面的车钩和防爬吸能装置均走完全程,被动车司机室前端的压溃区几乎达到吸能极限,若再次加大速度或载荷即会对司机的生存空间造成威胁,故有必要在碰撞标准中考虑超员工况的计算。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列车头车司机室吸能装置的行程、界面力及中间车钩缓冲装置的界面力对列车碰撞响应的影响,建立了列车碰撞纵向多体动力学模型,以2列完全相同的8节编组列车碰撞工况为例,对配置不同能量吸收方案的列车碰撞动态响应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头车司机室吸能装置的行程存在最优值,在不超过最优值的前提下增加其行程可以减小碰撞后期各车辆的加速度;增加司机室吸能装置的界面力会使中间车辆加速度显著增大;同步减小各中间车钩缓冲装置界面力,会使中间车辆加速度增大;以递减式与向内递减式减小中间车钩缓冲装置界面力可以增加中间车端吸能量;递增式增大中间车钩缓冲装置界面力会增加司机室端部吸能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快速地铁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的“列车-隧道”耦合空气动力特性,在杭海城际铁路开展实车试验,分别对列车以100 km/h与120 km/h的速度通过隧道时的车内外压力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计算压力峰-峰值、3 s压力变化幅值与1.7 s压力变化幅值,对比列车进隧道与出隧道过程中车内外压力变化情况,分析不同车辆编组位置与不同列车运行速度对车内外压力变化的影响,研究空调机组状态与车内压力变化幅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地铁列车进出隧道过程中压力变化幅值相近;列车进入隧道并在隧道内运行时,尾车车内压力变化速率最快,车外压力峰-峰值从头车向尾车逐渐减小,而车内压力峰-峰值沿车长方向基本不变;当列车速度不同时,车内外压力对比应在无量纲时间下进行,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大,车内外压力峰-峰值增大,压力变化速率加快;关闭空调机组可以显著减小车内压力变化速率,可为乘客舒适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不可压缩黏性N-S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为基础,对4辆编组检测车以350km/h速度明线运行的空气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针对空调导流块对检测车空调表面压力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先后对安装导流块、改变冷凝风机进出风方向及去掉导流块3种设计方案明线运行的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3种设计方案气动特性及空调冷凝风机进出风口压力差的定量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去掉导流块并不利于冷凝风机的进出风,而安装导流块、改变冷凝风机进出风方向的方案是较好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客车空调通风系统设计和车体结构强度的计算提供依据,对“中华之星”号高速列车客车车厢内部空气压力随车速的变化进行了实车测量,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增加,车厢内部压力下降(负压增加),且压力系数的绝对值也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CRH2型动车组列车交会空气压力波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胶济线CRH2型动车组列车交会空气压力波实车测试情况,对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将实车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50 km/ h等速交会情况下,实车试验测得的车体表面交会压力波最大幅值为1 195 Pa,在铁路线间距为4.4 m的条件下不会对列车运行安全产生影响;车厢内最大压力变化幅值为19 Pa,仅为车体表面压力变化幅值的1.6%,车厢内产生的压力变化幅值不会对乘客舒适性产生影响;在4.4 m线间距情况下,被测试的CHR2型动车组上的交会压力波幅值近似与同型号等速交会动车组运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数值计算与实车试验得到的规律基本吻合,计算与试验结果相差5.15%,数值计算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之星”号列车端部流线型长度达到5.5m,且采用双拱外形。司机室向车体顶部过渡曲面曲率较大,容易产生流动分离现象,为检验端部流线型外形设计的合理性,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和实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局部表面空气压力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动力车司机室向车体顶部过渡曲面局部表面未发生流动分离。  相似文献   

15.
基于某型号城际轨道交通车辆头车建立客室及空调通风系统风道的三维几何模型,采用多面体网格离散计算域和流量进出口边界,将SIMPLE算法与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相结合,进行送风道的仿真优化及试验验证,以完成客室空间三维全流场仿真计算。研究表明,合适开孔率的孔板通过调节孔板位置对调节送风均匀性效果显著。通过对客室空间气流组织分布以及典型截面压力场和温度场的仿真分析表明,头车客室空间内的流场及温度场分布整体较均匀,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空气弹簧在磁悬浮列车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八达岭旅游示范线磁悬浮列车空气弹簧选用美国Neway产品,经过试验比较,选择16个空气弹簧组成四大组,每组4个空气弹簧并联,保持一致的大气压,分别用4个高度调节阀控制悬挂,解决了车体高度调节不一致的问题,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形式空气弹簧的特性,指出了使用要点。  相似文献   

17.
列车编组方式对运行空气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风洞试验结果,分析列车不同混编状况,不同头、尾部形状组合及列车编组长度等对运行空气阻力的影响,为合理确定列车编组方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R407C制冷剂进行理论分析和性能试验,研究其在列车空调机组上替代R22制冷剂的可行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开发了一种车载无线压力测试系统,对和谐号CRH380动车组的车内空气压力进行长期跟踪,系统地分析了该动车组在明线、隧道、会车等不同运营线路状态下的空气压力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动车组列车通过明线时,车内各测点压力波动特征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车内压力波动与运营里程、镟修周期关系不大;动车组列车以相同运行速度通过不同长度...  相似文献   

20.
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会带来乘客舒适性问题。现利用流入、流出相邻两节密封车厢的流量关系,发展了高速空调客车车厢在彼此隔离条件下车外压力引起的车内压力计算方法,模拟了客车在加装风量调节式控制系统时隧道单车压力波与会车压力波条件下的车内压力波动规律,验证了该类系统减缓车内压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