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地表超载对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现有的分析计算理论忽略了既有隧道与地层的相互作用,由此计算得到的盾构隧道周围的附加土压力与实际不符。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分析既有盾构隧道与地层的相互作用,提出采用"两状态对比法"分析地表超载作用下盾构隧道对地层的相对挤压状态,并根据盾构隧道与地层的相互作用关系,推导盾构隧道对周围土体的水平和竖向相对挤压量计算公式,为下一步理论计算地表超载导致的隧道周围附加土压力奠定基础。盾构隧道对周围土体的相对挤压分析表明:在地表超载作用下,水平相对挤压量可简化为三角形,水平地层抗力范围约为72°;当隧道穿越土层的竖向压缩量大于隧道的竖向收敛变形时,隧道对地层产生竖向相对挤压,竖向相对挤压量与隧道变形及穿越土层的压缩模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地表均布超载导致既有盾构隧道对周围土体的相对挤压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隧道变形与其周围土压力、土体压缩变形的关系,提出既有盾构隧道附加土压力与隧道变形的解析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不仅考虑隧道穿越土层、上覆土层、下卧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能,而且考虑盾构隧道的横断面变形刚度。通过工程案例对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从隧道椭圆度来看,解析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吻合较好;从隧道周围附加土压力以及隧道上覆土层中的附加竖向土压力来看,提出的附加土压力与隧道变形的解析计算方法可行,计算过程简化合理。对比分析是否考虑竖向相对挤压对应的2种隧道周围附加土压力模式表明,考虑竖向相对挤压附加土压力模式时的隧道变形更大。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软土地区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后的地表沉降为研究对象,采用工程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调研的隧道地表沉降测线实测数据,对双线隧道横断面布置方式进行划分,研究了横断面地表沉降槽形态和预测方法。研究表明:双线隧道布置方式可分为双线平行、上下错开和竖向重叠三种;当双线隧道平行布置时,地表沉降槽形态与隧道覆土厚度和隧道轴线间距有关,呈"W"和"V"两种形态;当双线隧道上下错开和竖向重叠布置时,沉降槽均呈"V"形。针对双线隧道不同的布置形式,以高斯函数为基础提出了横断面地表沉降预测模型,根据实测地表沉降的回归拟合得到模型参数的取值方法。  相似文献   

4.
重叠盾构隧道施工会对地层产生二次扰动,造成地表变形加剧。为研究其地表变形规律,依托天津地铁5号线宾馆西路—环湖西路区间和6号线环湖西路—宾馆西路区间隧道工程,采用FLAC3D对两种开挖顺序进行数值模拟,并对15个地表监测断面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天津软土地层重叠盾构隧道施工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本工程中上部隧道推进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比值α的合理取值范围为2.0~2.4,下部隧道α宜取1.2~1.6;(2)对地表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可近似认为Peck公式中的沉降参数k服从N~(0.981, 0.230)的分布;(3)不同开挖顺序地表沉降曲线的形状和宽度无变化,开挖顺序2的最大地表沉降增加0.8 mm;(4)“先下后上”的开挖顺序时,地表沉降槽宽度主要受下部隧道影响。  相似文献   

5.
设计缩尺模型时,应使影响试验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满足相似关系,次要影响因素可以不满足相似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模型试验误差。当模型盾构隧道材料的弹性模量无法满足相似关系时,可以调整模型隧道的内径和管片厚度,使模型隧道横断面曲梁在相似的弯矩作用下产生相似的转角,以此作为管片厚度设计要求;模型隧道材料的密度可以不满足相似关系。开槽模型管片纵缝接头的转动刚度可控性良好,建议用于模型盾构隧道管片环。模型土的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可以不满足相似关系;模型土的压缩模量与实际土体的压缩模量应保持相似关系,模型土取压应力(100/Cσ)kPa到(200/Cσ)kPa时对应的压缩模量。  相似文献   

6.
王博 《铁道建筑技术》2012,(5):101-103,118
以天津地铁2号线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国铁为工程背景,通过三维模拟计算,并结合实际工程中盾构掘进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在没有采用地层加固和扣轨辅助方法的情况下,利用盾构工法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下穿国铁线路,且沉降满足铁路安全行车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上跨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实践中最常用的地表沉降估算方法 Peck公式具有一定局限性,与实测值相比存在较大误差。以佛莞城际线FGZH-1标段双线盾构上跨既有广州地铁7号线施工工程为背景,构建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分析复合地层双线盾构上跨既有隧道掘进诱发地表沉降规律,并结合现场施工数据监测,在传统Peck方程中引入修正系数(地层最大横向沉降值修正系数α1,地层横向沉降槽宽度修正系数α2),对经典Peck方程进行适用性修正。研究表明:当α1介于0~1.2、α2介于0.4~1.6之间可获得吻合较好的预测曲线。本研究可为复合地层双线盾构上跨既有隧道施工周围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软土地层盾构隧道纵向沉降引发的各种问题,分析了有关隧道纵向沉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各种软土隧道纵向结构的理论解析分析模型,土隧道结构共同作用的解析模型等.在介绍目前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需要通过相似程度更高的模型试验、更多的现场实测数据、与实际土层性质更吻合的地基模型,进一步研究软土地层盾构隧道的纵向沉降特性、纵向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9.
台州属典型的软土地区,广泛分布厚层状软土,隧道主要位于流塑状淤泥和软塑、局部流塑黏土层中。在该类土层中修建隧道易出现施工期沉降及工后长期沉降大的问题。在参考国内软土地区相关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台州软土盾构隧道的不同处置方案,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以期为后续工程及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R413项目盾构隧道下穿沪杭铁路线施工方案为背景,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就注浆和不注浆加固两种方案,分析了盾构法施工对地表变形造成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盾构隧道开挖对既有管线及地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铁在建设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对某黄土地区地铁施工过程进行研究,针对以往将土舱压力等效为均布荷载的不足,重点分析将其等效为梯度荷载时地铁隧道开挖对地下管线及地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地下管线众多影响因素中,埋深的影响最大;(2)地表沉降与管线弹模成反比;(3)管线沉降曲线变化规律符合Peck曲线。研究结果对工程实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盾构下穿建(构)筑物施工不可避免对地层及上层建筑产生影响,而双线隧道穿越同一建筑物同时存在着二次扰动,且同时由于建筑物与地层之间的作用,诱发的地表变形影响更为复杂。以南京地铁三号线常府街~夫子庙区间双线隧道下穿刘公巷7号楼具体工况为例,结合经验公式和数值模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存在建筑物情况下的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物的存在使得地表沉降曲线呈非对称形式,且存在建筑物范围内沉降曲线相对平缓,而PECK预测地表沉降槽为对称曲线,且相对数值模拟结果偏大,表明地面建筑物对地层变形具有直接的约束作用;采用peck公式预测存在地面建筑物的地表沉降时,应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反算确定经验参数,从而考虑建筑物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列车荷载作用下深厚饱和软土盾构隧道沉降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软土地层盾构隧道运营期沉降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工程实例,采用不排水循环累积变形理论、循环三轴试验参数和简化动力有限元及分层总和法,分析深厚软土地层盾构隧道在运营期列车荷载作用下沉降响应。分析成果表明,隧道埋深越浅、隧底软土地层越厚,则运营期沉降越大;就沉降速率来看,隧道在运营期最大沉降速率将在隧道运营后的初期出现,且地层越差,沉降量越大,沉降速率越小,沉降稳定时间越长;采取一定沉降控制措施后,深厚软土地层盾构隧道在运营期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沉降是可控的。针对本项目的特点,结合分析成果,合理确定深厚软土地层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地铁盾构隧道在服役过程中,其衬砌结构表面难以避免地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结构病害,如裂缝和渗漏水.为了能够客观地评定结构病害的严重程度,迫切需要研究结构病害主要参数与结构服役性能之间的力学关系.以地铁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表面的裂缝和渗漏水病害为研究对象,基于地层结构法,采用接头弱化的盾构隧道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建立可以同时模拟...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某区间大直径盾构隧道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带有内部结构的三维有限元盾构隧道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盾构隧道每组拼装循环中的两环管片受力变形性能基本一致;衬砌管片坏变形呈"横鸭蛋"状;中隔墙压应力与石岩棉变形量存在密切关系。该结果可为盾构隧道在实际运营中对地面超载量的控制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砂土地层中盾构隧道超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变形控制措施,以西安地铁盾构区间隧道下穿地铁1号线出入段工程为依托,通过资料调研、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和监控测量等方法,对既有隧道加固措施、盾构对地层适应性、掘进参数、隧道变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砂土地层盾构隧道超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应对盾构进行专门设计,扩大刀盘开口率,配备专门的膨润土拌制和膨化系统,并避免在下穿影响范围内停机;数值计算和试掘进试验结果,盾构施工参数土仓压力为0.1 MPa,注浆压力为0.22 MPa,推力为10 000 kN,出土量为51 m^3/环,注浆量5~6 m^3/环;通过现场监测,盾构下穿过程中,既有地铁隧道轨道最大沉降及高差分别为6 mm和0.8 mm,符合规范要求,确保了地铁的安全运营,变形控制措施对既有地铁隧道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7.
首先对比分析当前沉降槽宽度的计算方法,优选出O'ReillyNew经验公式。然后通过成都地铁7号线现场实测地表沉降数据对O'ReillyNew经验公式进行修正,得出地表沉降最大值,绘制沉降曲线,从而达到预测地表沉降的目的。经成都地铁3号线的实测数据验证,修正后的经验公式能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沉降槽宽度,适用于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地表沉降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既有埋地管道对盾构隧道周围地层沉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FLAC3D有限差分分析软件,从地层横、纵向沉降2个方面分析既有埋地管道对盾构隧道周围地层位移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既有埋地管道对隧道周围地层的位移场有着较明显的影响;既有埋地管道上方地表与地层的横、纵向沉降量均明显小于无埋地管道的情形,地层越靠近既有埋地管道,地层位移场受到的干扰影响越大;既有埋地管道明显阻碍了地层纵向沉降曲线按累积概率曲线形式发展,致使隧道开挖面与既有埋地管道之间的地层沉降曲线出现堆积现象,而且屏蔽了既有埋地管道另一侧地层沉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模型试验是研究隧道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分析软土地层隧道长期沉降的主要原因,本文以宁波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为研究背景,在考虑其地质及工程条件的同时,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模拟淤泥质黏土和砂土的长期沉降,同时考虑隧道下卧层土层含水率变化、盾构管片不渗漏水和渗漏水对盾构隧道长期沉降的影响。研究结论:(1)盾构隧道下卧层含水率对工后地层沉降影响很大,土层含水量不同,隧道的长期变形可表现为上浮或下沉;(2)处于淤泥质黏土层中的隧道后续沉降不易稳定,砂土有漏水时,隧道的长期变形主要表现为沉降,且沉降稳定的时间较快;(3)利用对数曲线模型推求的沉降预测值与离心模型试验所得的工后沉降值进行对比,两者沉降值基本一致,对数曲线预测模型可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安地铁1号线张家村站—后卫寨站区间采用盾构法超近距离下穿既有线双连拱隧道,盾构下穿过程中实施自动化监测。通过对盾构下穿过程中既有隧道沉降监测分析,阐述了盾构掘进参数对沉降的影响,提出了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