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某6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抬升法纠偏的整个过程。通过在地基压入锚杆静压桩提供反力,在筏板上植筋架设反力梁,在桩顶设置千斤顶,辅助地下车库堆载加压的抬升纠偏方法,成功地完成了房屋的纠偏,使得房屋的倾斜率由5.5‰变为2‰以内。在纠偏全过程采用高精度测量机器人实时跟踪监测筏板基础的沉降值,是房屋成功纠偏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西宁市某框架结构建筑,因管道漏水渗入地基持力层造成地基土湿陷下沉,致使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而发生倾斜.采取锚杆静压桩加固及钻孔取土纠倾的措施进行纠倾加固:在沉降量较大的一侧利用锚杆静压桩的挤密作用,降低地基的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以加固止倾;在沉降量较小的一侧,利用黄土的湿陷性,钻孔取土后冲水,迫降纠倾,然后在迫降区进行锚杆静压桩加固,以防止复倾.工程实施后,建筑物最大倾斜率由11.6‰降到2.4‰,满足了规范及正常使用要求.工程实践证明,锚杆静压桩加固及钻孔取土纠倾的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北京高速铁路动车段垃圾填埋场地基处理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高速铁路动车段中位于垃圾填埋场区域的路基,详细介绍对垃圾场地基进行渣土桩、注浆现场及效果检测等试验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对两种地基处理方案施工及检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了大型深厚层杂填土地基处理的推荐意见。根据本次试验的成果,首次在铁路工程建设中将渣土桩用于处理地基,填补了我国铁路在大型、深厚层垃圾填埋场地基处理方面的空白,为今后类似工程地基处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以阳泉市白荫支线跨煤矿采空区铁路桥为例,对深厚杂填土地区铁路桥梁桩基础施工方法进行了比选;同时通过Midas建模分析,得到了影响铁路基础刚度提高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深厚填土地区特点,计算了桩基础负摩阻力和桩基础承载力,总结了深厚杂填土地区桩基设计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潮汕车站站场超大面积深厚软土地基处理情况,建立了不同桩间距、桩帽及填土高度情况下的桩-网复合地基数值模型,对管桩的承载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桩身轴力及摩阻力受填土高度的影响较大,且在桩端处最为明显;相同填土高度下,桩身轴力与摩阻力随桩间距的增加而变大;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桩帽的设置会对桩身轴力及摩阻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淤泥地层多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 ,在基坑开挖中常出现倾斜事故 ,原因多为基坑开挖缺乏依据、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监控所致。施工中应选择合理放坡形式及取土方式 ,避免对桩的扰动 ;对已倾斜的桩应分别进行纠偏、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7.
深厚素填土地基,除需要考虑土层固结沉降引起的负摩擦力外,还需要考虑其厚度、密实度不均匀性,以及湿陷性等引起的水平蠕动对桥梁基础的影响。以南广铁路跨工业大道特大桥桩基础设计为工程实例,进行基础方案比选,并进行试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桩外侧设置钢管套,并在钢管表面涂刷特制沥青层,利用钻孔泥浆套,可有效减少桩身负摩擦力,同时钢管套的设置可有效提高桩身水平抗力,抵抗素填土的水平蠕动产生的水平变形。  相似文献   

8.
为积累高寒风沙治理区隧道进洞施工经验,以嘎拉山隧道进洞口工程为依托,通过隧道进洞施工方案比选,选择了明-暗挖结合的施工方法,即采用风积沙层开挖及边坡防护技术、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技术、风积沙回填及回填层防护等综合施工技术。监控量测数据结果表明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能很好地固结周围风积沙层,具有较好地抗弯抗压能力和控制围岩变形的能力;采用风积沙层开挖、回填及边坡防护技术能较好地保护高寒风沙治理区环境。该综合施工技术保证了隧道安全、快速、环保施工,对类似工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结合银西铁路甘宁段,研究了褥垫层厚度、填土高度和土工格栅层数对复合地基受力和沉降的影响程度。选取6个方案的计算结果作为模拟数据案例,以此研究长短桩复合地基在不同褥垫层厚度、填土高度和土工格栅层数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和沉降规律。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对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按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填筑高度格栅层数褥垫层厚度。路堤填土高度对复合地基受力和沉降变形影响最大,在实际工程中应该适当调节路堤填土高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复杂海相沉积深厚软基处理情况,设置监测断面,埋设相关监测仪器,对桩-网复合地基上部路堤填土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深部分层沉降、桩土应力、孔隙水压力、土工格栅伸长量等的变化进行观测分析研究。在加载初始阶段,桩间土应力和桩顶土应力都有一个快速升高的历程,但桩间土应力增大的速率要小于桩顶土应力;在一定填土高度时,极值出现于桩间土,随之产生的"土拱效应"会使两桩中心处的土应力大于四桩中心处的土应力值;孔隙水压力随填土高度的增加上升得并不明显,荷载的变化对浅部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较大,对深部的孔隙水压力影响则较小;地基分层沉降的速率与路堤填土的速率呈正相关,沉降量的大小与地层深度和地层特征有关;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土工格栅的拉伸位移量亦增加,且桩间土处的土工格栅的拉伸率及所承受的拉力均要大于桩顶处。  相似文献   

11.
宋宏 《西铁科技》2010,(1):17-18
堆填土滑坡在我局铁路沿线分布较为普遍,尤其是半堤半堑和斜坡高填土路基下沉和滑动多数为接触型滑动,即滑动面产生在人工填筑土其下老地面(基岩面)的接触面附近。本文针对堆填土滑坡,分析其成因及稳定性,对处治措施进行多方案比选,选择安全经济的整治措施。本例采用抗滑桩、桩间板和截排地表水的综合方案,为治理堆填土滑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桩网复合结构桩间土应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桩网复合结构应用于高速铁路深厚层软土地基工程中,其设计有别于其它建筑工程.目前国内还没有可遵循的规范,国外虽有相应的规范,但根据各国规范所计算的结果差别较大,因而有必要对其适用性进行研究分析.针对我国尚无桩网复合结构桩间土应力计算方法的情况,通过试验分析桩网复合结构桩间土应力和桩土应力比随填土高度的增加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结果检验国外桩网复合结构设计规范中桩间土应力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研究结论:通过试验分析,桩土应力比随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认为德国规范中,桩间土应力计算方法所得到的规律与实际相符,计算结果基本满足计算精度的要求,因而桩间土应力计算可以采用德国规范.  相似文献   

13.
与北京地铁16号线稻香湖站配套的一体化结构紧邻地铁车站北侧布置,采用明挖法施工,一体化结构与车站北侧共用围护桩。在一体化结构地下一层与地铁车站站厅层设置3个连通口,为形成连通口,需要截除共用的围护桩。原设计的围护桩截除方案由于施工效率低,不能确保在地铁车站投入运营前完成围护桩的截除。根据工程总体施工安排,对原设计的围护桩截除方案进行优化,并对原设计方案和优化方案的一体化结构受力及变形状态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便于工程实施的截桩方案,并在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4.
桩承地基土拱高度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考虑路堤填土高度、填土性质、桩帽大小及桩间距等因素,提出简便的土拱高度计算方法。具体分析了桩帽大小、桩间距,以及路堤填料高度和性质等因素对土拱高度及土拱高度与桩净间距之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拱高度受填土性质、桩帽、桩间距及填土高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受摩擦角、桩帽大小和桩间距影响较大,在设计时可首先考虑加大桩帽、减小桩间距或增加填料摩擦角的方式降低土拱高度来满足工程需求。在实际工程正常参数取值范围内,土拱高度大概集中在1.02~1.42倍的桩间净距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具有深厚软弱下卧层的路堤可采用桩承加筋式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小路堤总沉降和差异沉降,而且可以布成疏桩,提高桩土荷载分担比,降低工程成本,在国内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采用拉格朗日描述位移的大变形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桩承加筋式路堤的荷载通过土拱效应和拉筋材料传递到桩身的机理和变化规律,及其受路堤填筑高度、桩身刚度和桩间距、路堤填土的工程性质、拉筋材料抗拉刚度和铺设位置的影响性状。通过数值分析,得到一些有助于桩承加筋式路堤设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地区某高铁桥梁扩大基础、墩台施工完毕后,在架梁时主体出现沉降、偏移等现象。通过对该高铁桥梁工程的基础发生位移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该病害发生的原因在于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涌水涌砂,降低了地基承载力,同时忽视了薄层淤泥质粉砂层对地基承载力不均匀性的影响。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采用高压旋喷桩纠偏的方案,并对高压旋喷桩的纠偏原理进行分析。分析认为高压旋喷桩可通过形成相对持力层,利用浆柱的挤土效应,借助受挤压土体的被动土压力形成纠偏。提高纠偏效率的关键在于在固定流量和压力的基础上降低喷嘴提升速度,增大注浆量,形成高效率的挤土效应。通过高压旋喷桩的纠偏处理,使发生位移的桥梁基础较好地复位,并且提升了地基的承载力,纠偏结果能够完全满足继续架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结合京沪高速铁路济南西客站工程实际,对站场咽喉区深厚软土大面积堆载预压下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开展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不同位置和深度的超孔隙水压力、沉降变形以及桩土应力等参数随时间和填土高度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同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站场咽喉区复合地基内的超孔隙水压力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大,达到峰值后消散,其变化略滞后于荷载的变化;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出现在下卧层上部;在下卧层中,随着深度的增加,超孔隙水压力逐渐减小。站场咽喉区复合地基最大沉降发生在25m CFG桩加固区的中部,35mPHC管桩有效减小了站场中心区的沉降。主要压缩量发生在加固区底部和下卧层。站场咽喉区复合地基由路堤中心向外,桩应力、桩间土应力及桩土应力比总体呈减小趋势。在路堤填筑和预压中,站场咽喉区复合地基桩间土应力向桩传递,桩间土应力逐渐减少,桩顶应力逐渐增大,并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桩基是当前较为常用的基础形式,穿越较厚度人工素填土层时,桩周土体大量下沉或土层因孔隙水压力消散而重新固结导致使地表下沉,从而对近桩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桩土共同作用的问题,一般试验方法难于准确测出地质条件下桩基的有关力学特性.本研究通过对深层不均匀人工素填土所做的单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测试了桩周侧阻力及端阻力,分析了荷载...  相似文献   

19.
杂填土成分和工程性质复杂,若处理不当会因不均匀沉降造成其上构筑物的破坏。论文以位于垃圾填埋区域的铁路站场工程实例为背景,研究渣土桩加固杂填土地基的作用机理,并通过与杂填土注浆处理方案对比,分析两种方案地基处理前后的沉降量、承载力、动弹性模量等技术指标。结果表明:采用夯扩渣土桩承载力提高达2倍,动探击数提高2.5倍,动弹性模量平均提高1.2倍,而注浆处理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渣土桩在处理大面积杂填土地基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苏伟清 《铁道建筑》2003,(10):67-68
介绍振冲碎石桩加固软弱杂填土地基的机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