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有铁路隧道内整体道床新型抬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既有铁路隧道结构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隧道内整体道床出现了基底破损和沉降变形过大等现象。针对隧道内整体道床修复技术储备少、运营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以太岚线柏崖头隧道整体道床局部下沉与翻浆冒泥病害整治为工程背景,研究解除边界约束、修补裂缝以及上挑下顶的隧道内整体道床快速抬升新技术,同时,引入阵列式位移自动化监测技术,实现了对各点抬升高度的精确控制,可为其他既有铁路隧道内整体道床抬升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昆仑山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m,位于海拔4600m以上,施工采用的关键技术有:高原、冻土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技术;施工通风技术;冻土湿喷混凝土支护技术;隧道仰拱作业桥技术;低温条件下防排水结构和隔热保温层施工技术;低温早强耐久砼技术;低温注浆堵水技术;隧道供氧及健康监测技术等。这些关键技术解决了高原、冻土隧道的施工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的检测监测工作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国内外工电供检测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明确持续完善推进工电供检测监测技术的重要性;结合我国铁路检测监测现状,研究提出铁路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需求下,我国工电供检测监测技术在制约铁路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工电供检测监测技术现状和外...  相似文献   

4.
中继间顶进技术是框架隧道下穿既有铁路一种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法,依托厦漳公路(厦门段)东孚双洞隧道工程,系统说明在既有线铁路下方修建大跨径隧道线路加固及项进技术的各种问题,说明了提高公路隧道下穿既有铁路安全系数采取中继间顶进技术的必要性,挖孔桩结构选型与承重力检算的必要性,架设24 m D型便梁+I 56型钢纵、横抬梁加固钢轨的设计与设置原则和施工工艺,并强调了框架隧道中继间顶进施工技术与施工监测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乌蒙山一号隧道高压力瓦斯下施工技术研究,介绍了高瓦斯、瓦斯突出隧道施工中的瓦斯监测技术、通风技术、石门揭煤施工关键技术及瓦斯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等内容,可为同类型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运营铁路隧道衬砌检测要求,提出车载隧道检测装置机械系统设计方案,并根据隧道检测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合理构建测控系统。在隧道衬砌雷达检测装置机械系统、测控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装置零部件的制造、装配与测控系统的搭建并实现系统联调。通过在赣龙线某隧道的现场试验,总结了隧道检测装置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魏斌  李涌  张品 《铁道建筑技术》2022,(11):131-135
针对隧道二次衬砌背后空洞问题,依托新技术,在湖杭铁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中,引进并应用了信息化、全过程的施工主动监测技术,通过现场不断使用研究,对其结果可靠性与实用性进行了验证和改进。对该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包括原理、系统构成、工艺流程、过程控制要点与管理、工程应用情况及效果等,并提出了后续优化建议。实践结果显示该系统现场安装工艺简单,操作简便,监测效率高,可有效避免衬砌背后脱空,降低了后期高额的克缺费用,节省了消缺时间。这对后续铁路隧道衬砌施工质量控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质雷达检测具有连续、无损、快速、高精度等优点,是目前迅速发展且效果显著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简要介绍了地质雷达的检测原理和检测中注意事项;结合地质雷达在广西铁路隧道检测的工程实例,分析了隧道检测中的常见质量问题与典型雷达图像特征,表明地质雷达在广西铁路隧道质量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新开通高速铁路隧道潜在病害和新建高速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了高速铁路隧道检测车。检测车具有3条检测臂,可同时检测隧道上部3条测线,最高检测速度可达10 km/h。在一新建双线高速铁路隧道进行了检测臂未端跟随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车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人机交互界面良好,操作方便;检测臂端部与隧道内壁距离能较好保持在(100±20)mm,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高铁北武夷山隧道是一座单洞双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达1 100 m,属于高应力区,开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岩爆现象。通过对隧道高应力地区采集的岩样进行室内岩爆倾向性实验,并结合声发射监测技术,得到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等性能参数,先采用强度脆性系数法、变形脆性系数法、弹性应变能指标法、切向应力准则四种单指标评价方法进行岩爆倾向性评价,然后运用四指标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研究结论:(1)结合声发射监测技术进行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变形脆性系数、弹性应变能指标系数相比常规实验更加精确;(2)根据岩体性质和围岩的应力情况,在传统综合评价方法基础上增加了变形脆性系数法评判指标,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单指标评价相比,更加符合隧道岩爆的实际情况;(3)本研究成果为隧道岩爆预测提供了可行方法,对于类似工程提前防治岩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重庆菜园坝大桥工程南城隧道控制爆破为例,介绍隧道邻近振幅小于5μm的爆破设计及各参数的确定方法和施工技术要点及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2.
铁路隧道检测是铁路建设与运营中的重要环节,检测技术包括声波检测、线上监测、电磁波检测等。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新技术应用推广,针对当前隧道衬砌检测中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难点,深入研究探地雷达数据解译问题,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研发了TR-1型智能雷达系统。经过在建隧道现场试用,证实TR-1型智能雷达系统具有检测轻便化、管理数字化、识别智能化等优势,可有效提高隧道衬砌检测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传统隧道质量检测方法以人工检查为主,结果依赖于检测人员水平,效率极低,远不能满足现场需求。为了检测设备的研制和保障铁路隧道运营安全,通过调研国内外多种隧道检测新技术和不同类型的综合检测车,分析现有隧道检测技术的特点,结果表明:目前的检测技术存在病害检测指标相对单一、自动识别程度低、检测速度较慢等问题。提出铁路隧道检测环境与公路隧道及城市轨道交通相比存在的一些差别,得出铁路隧道检测技术有以下发展趋势:(1)隧道衬砌质量无接触式检测;(2)激光扫描将成为表面病害主要检测方式;(3)检测设备高度集成化;(4)检测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5)铁路隧道检测车需采用专用轨道车辆。  相似文献   

14.
机器人作为一种能替代人工且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创新技术,在隧道维护方面的应用倍受关注。近年来,研究者基于机器人系统开发了各种隧道检测设备,但难以同步实现隧道修复的功能。目前,我国运营隧道的检测与维修均是分开进行的,且维修过程仍以传统的人工维修为主,导致一些较为严重的隧道结构病害未及时修复而产生巨大安全隐患,同时检修与维修作业人员会长时间处于复杂、密闭的隧道环境中而不利于身体健康。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隧道检修一体化机器人系统概念,并对该系统三维成像结构形式和技术、隧道检修优化方法进行分析,可解决隧道病害成像、修复定位、修复能力等关键检修问题。结合当前隧道机器人检测系统,设计了检修一体化机器人系统,为我国运营隧道的检修与维修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隧道工程正在由建设期转入运营期,越来越多的隧道即将进入服役阶段,对于运营多年的老旧铁路隧道,病害问题尤为突出。以成渝铁路某隧道为例,通过地质雷达、裂缝检测仪等无损检测仪器对隧道病害进行检测,从外观病害、地质雷达检测结果、水样成分分析角度对隧道病害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工程水文地质、设计与施工理念、运营维护、病害关联性方面对老旧病害隧道病害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通过科研与建设、运营实践,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形成了设计、施工、质量检测与验收的成套技术,对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工程的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可为我国后续高速铁路隧道标准修编及工程建设提供依据,并为最终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建设技术体系提供帮助。研究结论:通过对我国高速铁路隧道技术的系统总结,提出了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的技术要点,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处理建议:(1)总结了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的设计技术要点,包括解决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的设计措施、高速铁路大断面隧道结构设计技术、新型隧道洞门设计技术、因地制宜的防排水结构型式和结构体系等;(2)总结了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的施工技术要点,包括大断面隧道控制爆破技术、施工机械化配套技术、不良地质隧道施工技术、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技术、隧道风险管理技术等;(3)总结了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的质量检测技术、静态验收和动态验收要求;(4)针对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存在的衬砌质量缺陷、渗漏水问题、洞门边仰坡稳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理意见;(5)该研究可为今后的高速铁路隧道设计和施工不断改进及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结合新建宜昌—万州铁路工程地质情况、实际施工状况和齐岳山隧道、马鹿箐隧道、云雾山隧道、大支坪隧道、野三关隧道、龙麟宫隧道、石院子隧道等高风险隧道8个工点的结构安全性监测设计及现场实施情况,介绍宜万铁路复杂岩溶隧道结构安全性的监测技术,采用BGK-M ICRO分布式网络测量系统及配套的BGKLogger软件系统进行用户管理、测量管理、数据管理和通讯管理,实施自动监控和数据分析处理,及时提供安全监测信息,有效地指导了施工,保障了结构的安全性,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隧道开挖时采用全站仪等传统检测设备测量断面少、检测效率低的问题,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针对隧道点云数据的特点,设计了隧道三维扫描检测系统,开发了高效快速的隧道超欠挖检测算法。经现场测试,该系统可以自动识别隧道超欠挖的数量、位置、体积等信息,且适用于复杂隧道环境,维护方便,有助于保障铁路隧道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内外隧道衬砌、隧底检测技术和装备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我国铁路隧道衬砌状态检测需求,对车载地质雷达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隧道状态快速检测车的技术方案,研制了铁路隧道衬砌状态检查车。该车可同时对衬砌5条测线、隧底3条测线进行检测,实现了全隧道的无损检测,最高检测速度可达10 km/h,并在新建和既有铁路上得到成功运用,显著提高了铁路隧道无损检测的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20.
在充分研究花岗岩蚀变带工程地质及蚀变特性的基础上,运用隧道工程理论和围岩监测技术与方法,对隧道施工方法及支护结构与参数进行了分析.发现尽管花岗岩本身强度较高,但由于其蚀变特性和地下水等因素的作用,大幅度降低隧道围岩强度导致围岩出现较大变形.根据花岗蚀变岩隧道开挖过程围岩变形特点,提出了“加大预留变形量并采取衬砌紧跟”的措施.施工实践表明,该法可以满足围岩稳定要求和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