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戴源廷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5):90-93
介绍我国地铁发展现状,调查目前国内现存换乘车站,分析地铁乘客换乘时的典型习惯性心理特征,阐释换乘车站的设计要求,分析既有几种换乘车站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提出一种地铁换乘车站双向同台换乘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天津地铁已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此文在介绍地铁天津站换乘及客流组织方式的基础上,对站台型式的设置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地铁换乘车站设计的几个原则,以使换乘车站的设置能够更好的为运营服务。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铁换乘站换乘方式适配性评价难题,提出总体技术方案并构建设施平均密度、能力饱和度、平均疏散时间等量化评价指标,以典型十字换乘站——沈阳地铁青年大街站为例,重点分析换乘方式能力适配性问题。通过车站客流仿真及指标计算评价,发现站台能力不足及换乘设施客流冲突等问题突出。因此,从行车组织及车站结构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其中压缩行车间隔仅能提升车站运能,但难以解决换乘节点客流冲击问题;而优化车站结构仅能减缓换乘设施压力,若同时实施,则能彻底解决能力不足和冲击性问题。建议大客流换乘站不采用十字节点换乘,应结合工程条件优先考虑T型或L型换乘。 相似文献
5.
总结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成网条件下,换乘站设置成综合轨道交通枢纽和2—3座小型换乘站的趋势及各种换乘方式的优缺点;对重庆轨道交通目前运营线路中换乘车站的设置进行分析,结合最具代表性的牛角沱、红旗河沟站换乘方式的具体分析,提出采用混合换乘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铁车站换乘空间作为城市地铁网络的关键点,其用户体验的优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地铁网络的运行效率,以及对乘客的吸引力。通过整体性系统化的研究,从基于换乘的车站布局、界面的优化、光环境的利用、导视系统的优化、文化因素的植入及设施的完善等6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其结论将有助于提升和改善地铁换乘空间的使用体验,从而营造更好、更人性化的地铁空间。 相似文献
7.
8.
研究目的:地铁换乘车站是城市轨道交通中重要的组成单元,是一条轨道线与另一条(多条)连接的枢纽,也是地铁线位稳定的锚固点。研究换乘站中较为复杂的单站同站台换乘站、双站同站台换乘站的换乘功能的优劣及其工程实施的难易,提出可行性方案,为地铁同台换乘站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论:对城市轨道交通中常见的单站同站台换乘站、双站同站台换乘站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双站同台换乘站可以满足所有乘客的"零"换乘需求,对同向和反向换乘客流都较大的地铁换乘站,在投资允许及施工场地对城市交通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应采尽可能的选用双站同台换乘站。 相似文献
9.
王继山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09,(10):30-3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线网节点越来越成为线网规划和工程设计关注的重点,其核心就是如何选择换乘方式,使轨道交通更加高效、便捷,更好地发挥网络优势,实现各线路之间合理换乘。根据多年设计经验,提出了换乘车站发展趋势,为地铁换乘车站的建设提供新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对三线换乘车站的换乘客流组织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车站整体结构、站台类型、楼扶梯位置、客流组成等情况,规划站台客流积压情况下客运组织方式,提出设置限流区域、限流点,改变乘客走行路径,延长乘客的换乘走行时间,缓解站台层客流积压,达到组织现场平稳有序的目的,为非正常情况客运组织提供一种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对西安北大街站的换乘功能进行评价,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车站换乘形式选择不合理导致的客流冲击性过大并且车站换乘设施规划偏小。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两套解决方案,方案一采用站厅换乘的客流组织方案来缓解客流对换乘设施的冲击;方案二采用增加楼扶梯来缓解站台客流拥挤问题,并通过动态模拟方法验证改进方案的优化效果。根据北大街站的评价结论提出对其他类似换乘站的设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建议,包括:同类型车站应至少保证3组楼扶梯;换乘量较大车站应尽量少采用岛侧换乘形式等。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城市地铁换乘车站基坑施工难度大,维护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尤为重要。针对某换乘车站工程地质条件、周边建筑环境和工艺特点,选取合适的围护方案和水平支撑体系。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分析基坑围护桩水平位移和钢支撑轴力变化规律,得出城市地铁换乘车站基坑支护有益结论,为相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研究结论: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桩的变形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由于桩顶设置有冠梁,围护桩变形最大值出现在开挖深度的中下部,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最大位移值的位置也随之下移。支撑轴力值在开始时增加量很大,随着基坑的开挖和下一道支撑的安装,变化幅度不大;施工过程中各道支撑的实测轴力占设计值百分比均小于70%。 相似文献
14.
15.
16.
如何建设新标准体系下的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系统是近期轨道交通行业的重点研究内容。针对应急管理部
门正式发布的 ePDT(应急专用数字集群)系列规范及标准,以西安市地铁 8 号线换乘站为例,结合既有线建设现
状,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换乘站的消防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方案。通过建立复杂场景模型,对设计方案的覆盖能力
和基站解调能力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通过改造既有基站并引入模拟光纤直放站系统,在系统设定边缘场强
高于–90 dBm 且基站所带直放站远端机不超过 9 台时,可满足换乘站及相邻区间的覆盖需求,为新形势下的轨道
交通消防无线通信系统的工程设计和网络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12)
结合实际工程,基于换乘厅设计、单向换乘客流组织、楼扶梯组与进出站闸机流线组织,以及既有站改造等方面,对未预留接口的既有地铁标准站的换乘改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既有标准站未预留换乘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新增换乘厅,可减缓换乘客流对于既有标准站的冲击,减弱了换乘长通道的不利影响,从而营造两站舒适便捷的换乘空间,并可将对既有线的运营影响降到最低。建议在线网规划及车站设计中应综合分析远期车站布置的可能形式及换乘形式,并在近期站设计中预留充足的条件,确保远期车站的可实施性及功能性,减少工程的重复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王小刚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3,(4):81-85
通过对地铁同台换乘车站的研究可以得出,1个同台换乘车站无论采用平行双岛站台还是叠岛站台,都只能实现4个客流方向的同台换乘,而另外4个客流方向的组织需要通过楼扶梯绕行至另一站台才能实现。连续2个同台换乘车站组合可以实现两线间所有方向的同台换乘,从而为旅客提供最便捷的换乘服务,同时也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文章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客流、车站及区间实施条件、两线建设时序等方面分析这种组合模式的实施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12):119-124
对武汉地铁香港路三线换乘枢纽站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从设计边界条件、设计思路、车站建筑布置、换乘客流组织及与周边建筑结合等方面,详细阐述车站优化设计方案及设计手法,提出多线换乘枢纽车站资源共享方案,并从乘客的需求角度提出换乘站设计要点及体会。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