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轨道车辆车上设备布局是轨道车辆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开展轨道车辆设备布局优化设计对保证轨道车辆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考虑轨道车辆设备外轮廓约束、设备干涉约束等,建立了以设备总重心相对于轨道车辆自身中心的距离最小化的轨道车辆布局优化数学模型。根据轨道车辆设备布局优化的特点设计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轨道车辆设备布局数学模型。采用线性递减权值策略,通过改进惩罚因子,有效地引导粒子群算法向全局最优解方向收敛。以轨道工程车辆的设备布局问题为实例,采用本文算法进行了车上设备布局优化设计的实例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可有效解决轨道车辆设备布局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车辆-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的基本思想,对横向耦合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车辆,轨道、轮轨接触整体系统的角度,建立了车辆-轨道系统横向耦合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仿真实施软件包,用以分析高速、重载运输条件下车辆和轨道的横向相互作用,为车辆和轨道的轨道的最佳设计,最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车辆柔度系数是轨道车辆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研究车辆柔度系数,文章基于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及台架试验对车辆柔度系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结果可以为轨道车辆设计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既有轨道检测系统不能实时监测轨道状态,且无法直接安装于城轨车辆的问题,文章根据实际需求分析轨道检测系统的技术要求,从硬件设计和电气控制设计方面阐述了城轨车辆车载式轨道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样机试验结果表明,该城轨车辆车载式轨道检测系统满足技术规范及轨道日常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轨道车辆网络通信系统特点,提出适用于轨道车辆网络系统的静态调度RM(Rate Monotonic)机制;然后通过分析轨道车辆网络控制系统特点,提出适用于轨道车辆网络控制系统的数据传输周期选取方法;最后结合网络性能设计和控制性能设计,提出不同性能要求下,基于静态调度机制的轨道车辆网络控制系统整体优化设计方案,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本文研究为轨道车辆网络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障轨道车辆变频空调的可靠运行,同时防止空调过度维修、降低空调全寿命周期内的维护成本,对轨道车辆变频空调实施可维修性设计。首先介绍设计和运营过程中的可维修性指标,然后从产品设计和运营2个阶段入手阐述可维修性设计在轨道车辆变频空调中的应用。通过阐述可维修性的发展历程,指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和可信性维修(DCM)越来越占据轨道车辆变频空调可维修性设计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传统金属材料电导率、介电常数及磁导率等电气特性参数的差异,分析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传统金属材料用于制造轨道车辆车体结构给电磁兼容设计带来的问题。针对轨道车辆整车电磁兼容技术要求,结合典型运营工况,从复合材料建模、整车电磁仿真、车体接地网设计和复合材料电搭接设计等方面,阐述碳纤维复合材料轨道车辆的电磁兼容设计思路和要点,以助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车辆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9月10日,一种可在城市或景区上空运行并长着熊猫脸的轨道列车,在中国中车旗下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正式下线,这是中国首列可以在空中运行的轨道列车。中国首列空铁列车采用新型大容量电池牵引,采用全焊铝合金框架结构加复合材料蒙皮技术,实现了车体的轻量化,具有美观舒适和隔音隔热的特点。其核心转向架,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具有结构紧凑、安全可靠、磨耗小的显著特点。列车采用橡胶轮承载,有噪声低(距离6.5 m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轨道车辆快速加工设计系统开发方案及实际应用情况.该系统是通过重点分析轨道车辆零部件的结构形式和加工特点,遵循参数化设计理念,在Pro/ENGINEER软件基础上通过二次程序开发建立起来的.轨道车辆快速加工设计系统实现了零部件三维模型加工特征的快速设计,有效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轨道车辆电磁兼容性设计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分析电磁干扰产生的三要素以及抑制电磁干扰的基本原理,详细研究和介绍了提高轨道车辆电磁兼容性能的常用设计技术和措施,为轨道车辆电磁兼容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轨道车辆噪声的型式试验中,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对测试的环境条件均做出规定,其中声学环境条件、车轮条件、轨道条件是影响测试结果的重要因素。文章提出钢轨粗糙度、轨道衰减率、隧道条件对轨道车辆噪声影响的量化评价模型,并基于相关标准和试验测试结果提出轨道曲线半径、轨垫、栅栏等对车辆噪声的影响量;同时提出只有最大限度地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通过隔振和吸振联合设计,才能最终减小轨道辐射噪声。这可为车辆和线路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目前轨道车辆设计方式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参照模块化设计在国外轨道车辆行业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一一模块化设计,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车体设计中,提高了设计和生产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与轨道车辆设计和测试相关的电磁兼容性相关标准,分析了目前国内轨道车辆的电磁兼容性基本情况,对这些标准的异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不同标准指标的优劣,最终对国内外轨道车辆的电磁兼容性标准的不足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轨道设计过程中,由于现场客观需要,经常需要局部增大轨枕间距。车辆—轨道动力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轨枕间距局部增大后,刚度不平顺对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冲击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冲击作用相对较小,对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学影响不是控制轨枕间距局部增大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比美、法、英、德等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并结合我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的发展情况,探讨了我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制定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应制订我国轨道交通车辆防火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立轨道车辆防火质量检测中心等建议,为我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对轨道交通车辆多层复合结构的隔热壁进行隔热性能理论计算与仿真计算的对比,对隔热壁内部空气层的隔热性能进行分析。结论为:在车辆多层复合结构的隔热壁K值计算中,当空气层厚度大于一定厚度时,流体自然对流对隔热壁的隔热性能影响较大。利用多项式密度(Polynomial Denisity)和Boussinesq模型两种算法,对所得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轨道车辆机加工产品的工艺准备效率,缩短工艺周期,文章提出了基于NX软件的数字化加工工艺,并从工装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虚拟加工仿真三个方面探讨了该工艺在轨道车辆车体加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轨道车辆安全性是RAMS(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的特性之一,在车辆的设计、制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实施轨道车辆安全性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在具体操作中引入了车辆的风险概念和可接受原则,说明了所要分析危险事件的范围。介绍了车辆功能分解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进行初步风险分析和确定安全性关键项目清单;同时介绍了如何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得出车辆故障状态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轨道交通车辆经过高架桥时的动态特性,以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为例,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车辆-轨道-桥梁耦合系统的竖向振动矩阵方程,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计算程序。数值算例验证了计算程序的可靠性。通过改变系统参数,探索了轨道不平顺、车辆速度和轨道结构竖向刚度对系统竖向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轨道振动频率分布在0~500 Hz范围内,以20 Hz以内的低频振动为主;桥梁振动频率分布在0~200Hz范围内,以一阶竖向弯曲振动为主;轨道不平顺所产生的轮轨高频冲击力可达轴重的3倍,是车辆-轨道-桥梁耦合系统重要激励源之一;轮轨力和轨道加速度响应对车速的变化敏感,车辆-轨道-桥梁耦合系统位移响应对车速的变化不敏感;扣件和支承块胶垫竖向刚度应根据设计要求在40~80 k N/mm之间进行合理匹配取值。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振动的传递实质上是振动能量的传递,但是目前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研究方面,从能量角度进行研究的却并不多见。为了揭示随机振动过程中轮轨系统中各结构的能量分配关系,继而实现更合理的减振降噪设计,本文基于哈密尔顿原理,建立车辆-轨道耦合振动模型,用以统计分析轨道不平顺引起的车辆、轨道与轮轨接触三个子系统随机振动的能量大小,并探讨轨道不平顺、车辆轴重、轨下支承刚度与阻尼对轮轨系统能量关系的影响。研究结论:(1)轨道不平顺激励引起的车辆子系统随机振动能量最多,而传递到轮轨接触子系统上的能量最少;(2)车辆子系统与轮轨接触、轨道子系统的能量呈负相关,轮轨接触子系统与轨道子系统的能量呈强线性相关;(3)各子系统能量的关系不受轨道不平顺激励的影响,但是轨道子系统的能量随着车辆轴重的增大或轨下支承刚度、阻尼的减小而增大;(4)该研究结论可为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