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大断面大倾角单桩拱座基础为桥梁结构的新形式,应用隧道式支护方式施工桥梁桩基是一种新尝试。本文结合夜郎河桥单桩拱座基础施工实例,论述了一种隧道预应力锚索配合型钢拱架锚喷联合支护实现全断面开挖超大断面大倾角隧道斜井的施工技术,并研发出一套采用龙门吊配合的垂直、水平出渣工艺,确证了施工安全和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2.
根据大桥所处的地形条件,通过对嵌固式和斜竖撑复合式拱座结构形式的研究以及施工方法的对比,对两种基础形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经过比选最终确定了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拱座采用斜竖撑复合式拱座基础,将斜井开挖坡度由64°减小为25°,极大降低了安全风险,缩短了施工工期。同时,采用MIDAS软件分析计算得出该基础主要的控制点为斜撑的桩侧土压力。通过对斜撑开挖施工、初支拱架安装、底部扩挖和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的施工技术研究,奠定了大跨度、四线桥钢桁拱拱座基础施工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同类桥梁拱座基础施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主桥为单跨490 m上承式钢桁拱桥。从拱座基础大坡度、大空间开挖施工,主拱施工方案选择、悬吊扣挂系统布置、构件吊装过程空间姿态保持及杆件对接精度控制、主拱合龙、梁部顶推施工对拱上墩柱安全影响等方面研究分析了该桥的施工技术特点和控制措施,解决了该桥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关键技术难题,降低了施工风险,保证了施工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4.
在重丘山区建设的客运专线或高速铁路隧道,洞口段往往会面临围岩破碎、陡崖偏压、半侧洞身裸露以及无进洞条件等复杂因素,使得施工安全风险不断增大,同时也容易造成环境破坏。利用桩、梁、反压挡墙、护拱以及回填等关键技术措施,通过人工改造地形后,做到洞口段的安全施工,同时避免大面积开挖,保护了原始生态环境。以地形陡峭、左侧裸露、严重偏压、桥隧相连以及无进洞条件的天平山隧道进口端为实例,通过人工改造地形后采用暗挖法施工,阐述了陡崖偏压半侧身洞口段明洞暗作的施工方案和关键技术,该技术方案既保护了环境,又确保了洞口段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5.
山岭隧道因地形地貌条件限制,洞口往往不可避免处于半明半暗、偏压等不利地形中,给隧道洞口施工带来很大安全风险和技术难题。传统施工方法采用大开挖刷坡及加强洞口支护设计,不仅使洞口上方围岩受扰动程度大,还额外增加很大的工程量及成本。本工程通过优化设计,采用一种浅埋偏压地形中非对称式护拱进洞开挖方法,具体的施工工艺流程为施工不对称护拱基础、施工护拱、暗洞开挖、洞口衬砌施作、洞顶反压回填。非对称式护拱减少了对隧道洞口的开挖,洞口无需进行大量边坡防护,大大节省施工工期及成本。半明半暗盖挖进洞施工方法适用于公路与铁路山岭隧道进出口、浅埋段及偏压部位的隧道洞口施工。  相似文献   

6.
凤凰岭隧道是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试验段唯一一座隧道,也是郑西客运专线第一座开工的隧道工程,大断面黄土隧道的施工技术成了客运专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随着隧道施工的逐步推进,根据隧道的围岩量测结果,结合新奥法施工设计原理,对隧道原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进行优化后采用二台阶四步开挖法进行施工,有效缩短施工循环长度及封闭时间,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施工进度得到很大提高,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地层大跨度双联拱隧道综合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不稳定地层大跨度双联拱隧道的开挖方法、衬砌步骤及中隔墙防排水、综合量测施工技术,通过施工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不稳定地层大跨度双联拱隧道施工经验,对陕北地区将来的双联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铁昌平线08标段区间右线大断面隧道全长215.254 m,单拱大跨双线断面隧道,开挖净跨12.1 m,通过方案比较分析,二衬断面形式由马蹄形改为曲拱直墙,首次采用了拱墙分离式简易台车模筑施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的浅埋单拱大跨断面隧道二衬施工的施工技术。介绍大断面隧道二衬拱墙分离式简易台车模筑施工的主要工艺流程及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大跨度黄土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新庄岭隧道为黄土隧道,采用正台阶先拱后墙、拱部环形法开挖.详细介绍其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0.
贾顺礼 《铁道建筑》2003,(11):40-42
分析了高碑店车站地下通道出入口的施工难点(西南出入口的拱部开挖,在建、已建通道结构的连接,西北出入口明挖时的边坡支护),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既保证了通道安全顺利完成,也保证了工程质量。在边坡支护中采用了双向土工格栅。  相似文献   

11.
结合郑西客运专线跨郑州环城高速特大桥跨310国道提篮拱桥拱肋安装施工实践,分析提篮式钢管拱桥拱肋吊装安装施工中的施工难点,并提出解决对策;详细阐述提篮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安装施工中支架的搭设,拱肋的吊装、焊接、测量控制等关键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2.
西江特大桥连续刚构—柔性拱拱肋竖转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江特大桥主桥跨径(110+230+230+110)m,长680 m。跨越主航道的两孔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柔性钢管拱结构,跨度均达230 m,居同类结构双线铁路桥梁世界第二。3 200 t的钢管拱竖转施工,是整座大桥施工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跨度连续刚构—柔性拱组合桥中的钢管拱竖向转体设计与施工,重点说明了竖转体系中拱肋布置、索塔、拉索和牵引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浅埋大跨度隧道的合理施工工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平面弹塑性有限单元法研究浅埋大跨度隧道的合理施工工法。以实际施工中拟定的双侧壁导坑加拱部跳挖法为基础,采用开挖分步相同、开挖顺序不同的三种施工工法。工法一和工法二均先开挖左侧壁导坑,再开挖右侧壁导坑,工法一先开挖两边,再开挖中间,工法二先开挖中间,再开挖两边;工法三的左、右两侧导坑同时开挖,拱部土体先开挖中间、再开挖两边。对三种施工工法产生的地面沉降、洞周塑性区及洞周变形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认为工法三最为不利,工法一是最优的。但考虑现有施工条件工法二为实际施工过程中拟采用的工法,该工法引起的地面沉降最大值可控制在30mm以内,满足沉降控制及对周围环境保护的要求。研究认为:若地面有建筑物需要保护,应先开挖邻近建筑物一侧的导坑,拱部也应先开挖邻近建筑物一侧的土体。  相似文献   

14.
软弱破碎岩层隧道的新奥法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柱  雷军 《铁道建筑》1997,(11):12-15
以京九线雷公山隧道为例,叙述采用超前锚杆预支护、弧形导坑开挖、留核心土的方法进行拱部开挖施工,通过软弱破碎岩层,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一主跨178 m的提篮式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上承式拱桥施工项目为背景,介绍了该类桥梁施工中所涉及的拱座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拱脚施工精度控制、吊索及拱肋施工控制、拱肋及连续梁施工方法等关键技术。通过改变混凝土配合比、分批分段浇筑、设置冷凝管等方法,有效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问题;通过初步定位、精确微调等方法解决了拱肋与拱座钢管对接问题;通过有限元仿真技术和BIM技术实现了施工中吊索及拱肋的控制,钢管拱合龙后高程最大误差为1.1 cm。在立柱、拱肋及梁体施工中采用对称翻模施工、预偏量反向设置、"三环十三面"法和连续梁分批分次法,保证了工程质量及进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拱盖法的超大断面暗挖隧道洞内逆作工法是借鉴"明挖逆作"的施工理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或其他分部开挖工法完成隧道拱部开挖与二衬拱盖施工,在拱盖形成后,隧道中下部断面通过永临结合的支锚体系和合理的施工组织,通过开挖支护与衬砌结构的逆作法施工减小工程风险,降低施工难度;在隧道中下部断面施工阶段,沿隧道纵向、横向、竖向进行三维空间施工组织,为隧道施工提供了充足的施工作业空间.目前,该工法已成功应用于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一期工程民安大道站主体隧道工程建设.通过工程实践证明,该工法在降低工程风险、减小施工难度的同时,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工程投资、节约工期.  相似文献   

17.
结合工程实例,重点叙述下承式系杆拱桥的主跨支架设计及基础处理、混凝土拱座施工控制、钢管拱吊装、钢管混凝土压注、吊杆预应力张拉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零开挖进洞施工技术应用时必须对隧道洞口的地形、地质与隧道周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使用不当容易产生地表沉陷、初期支护过量变形、衬砌间裂缝等诸多问题。为探究零开挖进洞施工技术在高速铁路偏压高边坡隧道的使用效果,以杭温铁路西安隧道洞口段施工为背景,理论分析表明偏压、高边坡和围岩差等不利因素是影响零开挖进洞施工技术的关键,现场采取抗滑桩防偏压、护拱补强、超前管棚预支护和注浆等措施,实现"零开挖"进洞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某"拱盖法"施工的大跨地铁车站穿越断裂带时,拟采用管棚预支护和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的施工方案。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车站拱部支护结构变形随盖拱施工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盖拱形成后的拱顶累积沉降约8.7mm,该方案能够满足地铁车站施工穿越断层破碎带期间20mm的沉降控制要求。拱部施工4个环节的风险大小依次为:竖向支撑拆除与拱盖施作中间洞室开挖左侧导洞开挖右侧导洞开挖,可差异设置各施工环节的风险控制方案。支护结构的沉降变形在掌子面后方约1.0~2.0倍开挖高度的位置处达到稳定状态,具有滞后性。施工期间应重视掌子面后方相应范围内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最后,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
联拱及超小间距隧道的设计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对联拱及小间距隧道设计施工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看法,并提供范例,供今后同类隧道设计参考。研究方法:综合介绍白云山、南京地铁、杭州解放路、小洋山等4座双联拱和超小间距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从而总结概括出此类隧道的若干设计、施工要点。研究结果:工程经验加计算分析仍是目前隧道工程设计的主要手段。在笔者列举的工程设计中,设计者在充分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计算为设计提供了定量分析的依据,施工监测信息的反馈使设计更趋完善。研究结论:联拱及小间距隧道技术能有效地缩小线间距,减少洞外征地、洞口高边坡、洞外线路高填方或引桥工程;白云山等4座隧道设计中采用的小导管或大管棚超前支护、对拉锚杆、微震爆破等对于保护围岩、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铁路下开挖隧道,须做好扣轨和巡视工作,确保铁路运营的安全;在联拱及小间距隧道的情况下,应进行施工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