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分析青藏铁路供电方案可知,在110kV输电线路检修或故障状态时,35kV贯通线必须采取超长距离送电才能满足铁路运输的要求,并且在长距离线路上随着负荷的变化,线路末端电压出现上翘或过低的现象,致使用电器无法正常运行.进而研究提出,在线路中加人超长距离送电装置进行综合补偿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超长距离送电装置已在青藏线电力试验段投人使用,使用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根据台州市域铁路S1线的负荷特点及外部电源情况,对中压环网供电系统10k V、20k V及35k V三种不同电压等级电力供电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推荐台州市域铁路S1线采用20k V电压等级双环网集中电力供电方案。该方案能够满足市域铁路的用电负荷要求,且较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3.
结合蒙内铁路33 kV电力贯通线的实际情况,分析并计算了远距离输电线路产生的无功和空载条件下末端电压的抬升,对配电所内和区间负荷的无功补偿以及电气绝缘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速铁路全电缆电力贯通线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末端电压升高、功率因数低等问题,本文结合高速铁路全电缆贯通线路的运行特点,原理性分析了影响贯通线电能质量的原因,借助Matlab软件建立了全电缆电力贯通线的仿真模型,分析验证了全电缆电力贯通线无功补偿的必要性和首端集中+沿线分散补偿方案的有效性,为高速铁路全电缆电力贯通线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铁路自闭贯通10kV电力线路电压损失计算公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指出铁路自闭、贯通 10kV电力线路 ,电压损失率计算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 ,对计算公式进行推导 ,用于 10kV长距离输送 ,小负荷用电的铁路自闭、贯通电力线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内鲜见±800 k V特高压换流站及进出站高等级输电线路,在铁路选线设计中认识较浅,其经验更是匮乏。文章以新成昆铁路西昌段扩能工程为背景,通过在特高压换流站地区进行铁路选线设计的研究,提出在勘测阶段务必调查清楚向换流站供电的35 k V线路,以及±800 k V接地极输电线路,因为两趟线路外形与普通35 k V线路基本一致,极易被忽略;铁路线路需与±800 k V换流站接地极安全距离大于10 km,同时还应评估接地极电流对电气化铁路的供电变压器、牵引车变压器的磁饱和影响;铁路线路与电力线路交叉时,考虑电力线路在温度影响下产生的"弧垂效应",并在满足倒杆距离+3.1 m+安全距离外,铁路应尽量靠近杆塔,争取最大净高等选线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速铁路10kV全电缆电力贯通线因电容效应导致的沿线电压升高及功率因数偏低等问题,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了贯通线仿真分析模型,仿真结果与分布参数模型计算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仿真模型的精确性。总结了既有线设计、运营经验及相关设计规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建贵广铁路全电缆贯通线中性点接地方式和无功补偿方案。结合仿真模型,设计了无功补偿装置容量以及不同负载率运行工况下无功补偿动态调节方案,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现场实际运行情况表明,贵广铁路全电缆贯通线的各项运行指标均满足要求,中性点接地方式和无功补偿方案合理,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10kV电力贯通线(自闭线)远动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目前 1 0 k V电力贯通线 (自闭线 )远动技术应用的效果及其运行分析 ,对运用于 1 0k V电力贯通线 (自闭线 )远动设备的选型、定型、推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电力贯通线是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核心供电线路,对于高速铁路正常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电力贯通线的输电可靠性在很大程度受上级电力系统制约,线路具有电容大的特点,绝缘水平和防雷措施方面相对薄弱,电力贯通线能否并网倒闸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还很少。本文分析电力贯通线并网倒闸的原理及其安全性限制要求,针对杭深客运专线现场实测数据建立电力贯通线的电路模型,并在不同电压相位差和电压幅值比的条件下对一级贯通线进行并网暂态仿真,提出配电所应满足电压相位差-13°~13°和电压幅值比80%~120%的并网技术条件,为电力贯通线在工程上实现并网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内铁路电力供电系统设计经验,借鉴我国在非洲的铁路建设工程案例,以东非内马铁路工程为例,探讨了适用于东非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的网络电压等级选择、继电保护设置、供电系统接地方式选择、变电所无功补偿设置、铁路贯通线路优化等5个关键技术,为东非铁路电力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线路坡度大、牵引负荷重的山区电气化铁路在开行货车且进行越区供电时,接触网末端电压水平经常低于设计规范要求的最低电压19 kV的要求,很难满足运输组织的需要,以丽江—香格里拉铁路为例,提出了区间移动式串联电容补偿方案,可以提高接触网末端电压水平,保障牵引供电系统越区时的运输要求,且较为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12.
牵引负荷是电力系统的重要负荷,而功率因数低、负序功率大、谐波含量高是牵引变电所电能质量的突出问题。介绍有关电能质量的国家标准,通过对牵引变电所实际测量数据的统计、计算和分析,依据国标对牵引变电所的电能质量做了初步评价,并针对其存在的电能质量问题,提出采用一种带降压变压器的单调谐滤波器动态无功补偿方案,通过计算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新型列车DC 600 V供电系统的发展,从设计角度提出了地面DC 600 V电源整流装置的技术参数,并根据工程实例建立了地面DC 600 V电源整流装置原理模型,对模型中的高压设备、整流变压器、低压整流设备、股道末端直流电源箱以及保护配置等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气化铁路对电力系统负序的影响而自身不得不设置很多分相的问题,研究一种单相组合式同相供电技术方案,采用单相牵引变压器为基础,配以适量的同相补偿装置的方法,在牵引负荷较小时,能够实现由单相牵引负荷到三相电力系统的平衡变换;在牵引负荷较大时,在满足国标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同相补偿装置的经济性。同时以工程设计案例的形式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单相组合式同相供电技术在充分发挥同相供电自身技术优势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减少主变压器的安装容量,随着大功率电力电子元器件产品国产化后质量提升及造价逐年下降,其在提高电气化铁路运能方面的性价比将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5.
绥中北牵引变电所谐波电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测试数据对绥中北牵引变电所谐波电压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谐波源来自系统侧,除了非线性负荷外,主要是由大型电力变压器激磁电流所造成。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由于电压的升高使激磁电流畸变程度进一步加剧,造成绥中北变电所220 kV母线出现较高的谐波电压。  相似文献   

16.
基于部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公共连接点(PCC)功率因数小于0.9的现象,分析了影响供电系统功率因数的主要无功来源,分别为110 kV电缆容性充电无功、主变电所主变压器感性无功、35 kV环网电缆容性充电无功和动力照明负荷感性无功。阐述了几种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无功补偿方法,介绍了功率因数、电缆容性无功、主变压器无功的计算公式。以南昌轨道交通某主变电所为案例,对其无功容量及补偿需求容量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无功平衡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地铁线路设计中,遇到穿越江河的超长隧道,必须配置大功率隧道风机保障隧道通风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由于隧道风机负荷大,而风井变电所其余负荷较小,故风机负荷占风井变电所总负荷的比例高达90%,因此,在区间风井配电变压器容量选取时将面临两难困境。在满足启动电压降的同时还要注意下级配电开关的合理匹配;另外需要从经济性、工程可实施的角度选择适合的配电变压器。以实际工程设计为例,计算分析越江隧道风机的电压降并进行校验,分析选择下级开关的额定电流并根据隧道风机启动电流配置保护整定值,以供同行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主变电所集中供电的中压网络为基础,从建设、运营经济性、过补偿和继电保护设置配合方面,分析供电分区划分应考虑的问题;网络构成及供电分区的划分位置应考虑与运行交路的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车辆的运行,不因网络局部故障造成全线车辆停运:供电分区的划分在满足规范要求电压损失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供电分区的数量,以使工程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提出在满足继电保护要求等的前提下,线路电压损失要求是中压网络供电分区划分从建设和运营经济胜考虑的合理结合点。  相似文献   

19.
无功补偿方案的确定,影响因素众多,缺乏科学量化的方案评价。文章提出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无功补偿方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该权重经过熵值法调整降低其主观性,最后利用灰色加权关联度进行方案评价。该评价模型通过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焊轨段35kV配电所无功动态补偿装置技改工程验证,充分证明了其实用性,可为类似工程无功补偿方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侯月线牵引变电所主变压器过负荷状况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对策.认为变压器过负荷有多种情况,如变压器负荷电流增大、变压器输出电压降低、变压器温度上升等.可通过合理排放车流、加强变压器散热和温度监测、定期切换变压器和适当提高变压器过负荷倍数等方法抑制变压器过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