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学是现代性的科学。随着现代性逐渐分裂为科学现代性与人文现代性,且日益加剧,导致了社会学的困境;作为走出困境的一种尝试,社会学出现了后现代转向——后现代社会学;后现代社会学是在对现代性和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反思、传统社会学对自身的反思以及后现代社会学对其自身反思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建构其话语的;它没有超越现代性的框架,这种多重反恩的目的是追求现代性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2.
查尔斯·泰勒认为,有“文化的”和“非文化”的两种理解现代性的方式,之所以出现现代性的种种隐忧就是因为我们采取了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解方式.泰勒基于自身对现代性的文化理解,从与社会理论相对的“社会想象”的角度,对现代道德秩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并从市场经济、公共领域、人民主权这三个方面探讨了现代社会自我理解的历史转变.泰勒通过丰富现代性的社会想象来反对对西方现代性的简单复制.  相似文献   

3.
贺麟提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解读为儒家思想的现代性开展的可能性问题。我们从是否可能、为何可能和如何可能三个问题入手考察贺麟的解题思路:从儒家道德的批判、非儒思想的提倡和西方文化的引进三个方面回答了是否可能问题;从文化的体用之辨回答了为何可能问题;从检讨和“化西”两个途径回答了如何可能问题。他不是在儒家思想中找寻个别现代性因素,而是从整体上反思儒家思想现代性开展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话语框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儒家思想现代性开展的现实可能性、解释能力、客观途径等问题。这些问题表征出现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流行命题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此命题掩盖了人文精神的现代性起源背景,亦即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化的价值立场所规定的阐释学意向。在中西之争背后的真实困境乃是古今之争。反思这一点,不仅会去除不必要的伪学术问题,也有助于消解非现代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现代中国人积极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两个层面对后现代哲学语境下的文学批评进行了探讨。第一,后现代哲学语境下的文学作品,由于其不拘格式、零散、断片化以及摧毁传统文学创作模式的先锋性特点,传统文学批评所遭遇的障碍;第二,就文学理论本身而言,面对纷繁复杂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所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经济伦理的主体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社会转型致使社会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两种强势价值观并存的状况。一方面,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经济至上主义在商业技术社会中得以确立。另一方面,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并没有因此受到根本性的冲击。受这两种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经济伦理在道德主体层面遭遇了困境。劳动者职业道德观念淡漠,企业责任意识缺失,政府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能。惟有破除经济至上主义和官本位思想,摆脱这些困境,中国的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就其本质属性来说,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而教育功能则是体育最基本的派生功能,就其作用的广泛性而言,亦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教育观认为: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完成教育,教书和发展三个方面的任务。而体  相似文献   

8.
西方政治与伦理经历了由合到分的过程,二者的分离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和教育后果,政治不断暴露出伦理缺陷,公民走向政治冷漠。以课程和非课程形式存在的专门的政治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出现,并成为政治的重要设置,保持适度政治热情成为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政治教育无法挽救西方的政治困境和社会的现代性道德危机,西方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转向在根本上是其教育救国论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弊端的纠正需要借助现代性自身的力量,作为现代性之核心的理性是当今人类面对严峻的生存现实所唯一能够借助的力量。解决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关键,不是对理性进行激进的解构和彻底的批判,而是实现理性的合理化。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而不是先验理性或非理性才是解决现代人生存困境的真正指引力量。  相似文献   

10.
外来务工人员这类庞大群体的出现既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中国现代性社会全面扩张的结果.外来务工人员在现代性全面扩张的社会中,却丧失了现代性特征,在脱域与再嵌入新空间的过程中陷入了"类发展困境".浙江店口通过打造外来建设者服务新模式,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很恰当的底层叙事的视点,为外来务工人员打造新生活空间,改变对他们作为"隐藏的文本"的宏大叙事,目的在于促进族群和谐互动、共生共荣、从而实现人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现代工程技术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进行了审理,从科学思潮的视角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历史联系以及前者如何影响后者等具体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认为,两者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并进一步从西学东渐的角度分析了现代工程技术给文化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局限性以及这一问题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技术的三维角度分析了现代技术观的演进过程,即技术决定论(包括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部分条件论(包括生态技术论、文化主导论和技术人文化)--条件总和论(包括适用技术论)三个阶段.现代技术观割裂了技术与经济、自然、社会的有机联系,都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系统有一定差距,因此构建和谐技术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对现代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献.此前对<文学改良刍议>的研究往往过于强调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而忽略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实这篇文章体现的思想认识和学术方法与古典文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和清代学术传统的传承变迁密切相关,是中国文学传统在现代思潮影响下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分析了伪科学、科学作伪与伪科学思潮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并进一步分析了由科学作伪演变成伪科学思潮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交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城乡居民出行服务的主要功能,探析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坚持公交公益性定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回顾并预见了公共交通产品属性演进的三个阶段;最后,基于城市公交公共产品属性的认识,提出了传统公交向现代公交发展进程中需要重视的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不少人文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在这方面,文学的生态批评自本世纪初从西方引进以来已经逐步被"本土化",并演化成了一种文学的生态环境批评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在西方文学中古已有之,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这些均为本文作者建构一种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这里应当注意的是,人们在消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后有可能滋生出一种新的"生态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这也正是本文作者所要消解的.因此提倡一种亦此亦彼的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倒可以确保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进而确保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今中国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技术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技术指当代最先进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它与后现代思潮,后现代科学,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哲学紧密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类明的进步,破裂人格的整合,化形态的复魅,技术的艺术化以及人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它既涉及到技术的异化,技术的道德属性,新技术如何更好为人类服务的问题,也涉及到如何使最尖端的科学技术的创造,利用和普及成为高水平的化知识,并演变为人类日常生活中自觉行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托于对黑塞的《轮下》及相关小说、散文、诗歌的互读,从三个方面探讨青年黑塞借助半自传体小说的创作,逐层深入地处理灵魂困境的过程。作家使童年、少年、青年的孤独的自我在回忆中得以相会,在自怜中得到安慰;将主体分裂成两个相反相成的主人公,随着其中一个的死亡抛弃自己的伤痛记忆;在进行人物塑造时融入了他人的形象,立足于教育和民族,使得作品成为了洞悉灵魂的预言,获得了穿越时空的回应。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 2 0世纪末在西方世界爆发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科学大战”的过程 ,双方的主要论点 ,以及大战在我国引起的反响和争论。指出在我国目前也存在的部分科学主义者与人文学者间的一场类似于西方科学大战的学术争论 ,并就争论中普遍关注的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争以及如何对待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等做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的主导使得知识失去了独立的品格,对资本和权力的依附构成了知识的主要生产方式.知识的现代性策略毁坏了学术的生命和尊严,对知识的现代性批判是解码当代中国学术幻象的机要.古今中外的学术昌明无不是在学者之间彼此对话和争辩中激发与映射.重建学术独立品格和采取理性批判之道是激发当代中国学术批评再度兴盛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