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互通立交曲线匝道的超高设置是互通立交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匝道端部附近的超高设置,在立交设计中也堪称难点。虽然规范中对此都有明确规定,但本文中将对此更详细地加以总结归纳,以供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互通立交曲线匝道的超高设置是互通立交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匝道端部附近的超高设置,在立交设计中也堪称难点.虽然规范中对此都有明确规定,但本文中将对此更详细地加以总结归纳,以供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互通立交设计中会遇到匝道交通流发生简单交织,本对简单交织的设置条件,交织长度,交织道数进行探讨,谈笔的设计体会。 相似文献
4.
5.
互通立交匝道端部纵断面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匝道纵断面设计是互通立交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位于匝道起终点端部处的设计高程及设计坡度的计算更是其中一大难点.笔者根据多年设计经验,结合现有规范,对这一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国内外现行公路设计规范及行车安全理论对互通式立交变速车道长度进行分析和计算,明确提出不同情况下的匝道变速段长度取值的方法,并结合工程实践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山岭重丘区河谷地区布置互通式立交,常使A匝道变形平行地方路,以便节省空间为布置收费站创造条件。如果做好匝道线形设计、收费广场处理、排水等设计工作,通常能够布置出满足功能、线形紧凑、节省用地的立交方案。必要时采用舒展的线形,为以后改造预留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行车安全,设计合理角度出发,对互通立交匝道端部出入口的最小间距、平面线型、纵断拉坡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9.
10.
匝道出入口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车道匝道设计中,采用单车道出入口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广泛存在。文章对目前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双车道匝道采用单车道出入口的做法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比较,并结合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两种做法的优缺点,以期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1.
12.
13.
杨楼互通式立交桥A匝道桥为独柱桥墩的曲线箱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通过对该匝道桥的设计和计算进行介绍,可供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ۺ��ѵ����ź�������������ϵͳģ�ͼ�ʵ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田宗忠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7(1):61-72
本文研究了如何使用模型来分析建立包含高速公路干线、匝道控制和上游信号控制的菱形立交的一个综合控制系统。本建模方法考虑到了很多方面因素,包括其组成部分、运营特性及系统内的互动作用。论文还提出了系统现场实施运营可能需要的具体措施。建立综合运营控制系统的最关键的因素是通过在钻石立交信号机中特定信号配时来处理匝道反馈信息。当管匝道上排队较长时,系统将通过自动调整来减少进入匝道的车流量,以保证匝道控制系统的有效性,避免匝道排队过长,减少高速公路瘫痪的可能性。由于该系统采用特殊信号相位和配时方法,其控制策略主要针对特定的钻石信号相位计划。文章还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和构架以及现场实施的流程图。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ETC使用率提升后对收费广场通行效率的影响,并提出合理车道配置方案,依托深圳机荷高速福民收费站车道布设和收费数据,建立包含跟驰和换道行为的收费广场交通行为模型,开发收费广场交通运行微观仿真平台.分别针对平、高峰时段,以ETC车道数及使用率为变量设计80组仿真方案,综合评价不同方案下收费广场通行效率.与实测结果的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喇叭形立交匝道行车过程特点,提出了将汽车行驶过程与匝道线形指标相结合的运行速度分段预测方法,并在运行速度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匝道超高,最后结合实例具体阐述了其应用过程,对传统的基于设计速度确定匝道超高的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匝道桥由于半径小、纵横坡大,如果采用预制方案,则预制、架设难度大,故一般均采用现浇梁方案,但有些高速公路匝道桥由于受地形限制,跨越高山深谷,只能采用预制方案。鉴于此,结合工程实例,对高速公路互通小半径匝道桥的架梁方案、架梁过程及施工安全措施进行探讨,可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ѵ������ٶ�Ԥ��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匝道是互通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运行速度的匝道设计理念是目前公路及互通立交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本文以互通立交匝道小型车辆的运行速度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分析互通立交匝道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制订正交实验方案,运用车载高精度GPS设备,采集了北京市4座互通式立交共14条匝道车辆连续运行速度数据。根据其中10条匝道的数据,按照车辆在互通立交匝道上的运行速度特性将匝道分为三段:减速段、匀速段、加速段,构建互通立交匝道各个分段运行速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预测模型,并使用另外4条匝道的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