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网络采用铁路或城市轨道交通票制,分别由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简称:铁路客票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FC,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系统提供功能服务。“四网融合”中城市群内轨道交通公交化运营时,铁路客票系统难以提供快速便捷的通勤服务,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又无法满足实名认证、席位管理的铁路运营需求。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根据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主流票制模式和技术体系,重点分析不同票制的优缺点和运营组织关键点,结合现行已实施案例提供一体化融合技术方案,探讨并提出铁路和城市轨道不同票制的融合技术思路、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历史事故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复杂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要素网络模型,以此为基点分析不同影响要素之间的关联,构建基于涌现的事故演化过程网;通过对该网动态特性研究,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安全程度动态评判模型;利用Matlab仿真软件,以列车脱轨影响要素演化过程为算例,对提出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的安全程度评判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验证了用复杂网络理论进行影响要素分析事故形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实际运维需求,提出了基于全要素、全过程数据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架构、技术架构和业务场景,详细介绍了车辆健康管理、轨旁智能检测、车辆检修管理、智能场段管理和智能总控中心这五大子系统的落地实施模式.分析了该系统的应用价值.该系统能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全过程数据...  相似文献   

4.
传统架构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独立架设,具有设备多样、维护复杂、互联程度低等缺陷,难以满足“智慧城轨”打破各类信息系统数据壁垒的建设需求。针对这些缺陷,提出基于“数字云底座”构建软件模块化和智能硬件一体化设计思路,应用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通用信息技术,结合超融合智能硬件开发技术、大数据中台技术、分布式云平台技术以及微服务综合治理平台技术的解决方案,研发基于云平台的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集成系统(以下简称“云交系统”)。通过对轨道交通业务特点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智能控制一体机的云交系统架构及微服务重构机制,整合了大数据及中台技术,并在多个项目中进行应用。应用效果表明:云交系统有助于提高信息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并支撑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轨道交通普遍采用三级(线网—线路—车站)调度指挥体系,结合中等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调度指挥需求,研究基于云平台和数据共享模式的线网及线路层融合调度指挥系统建设方案,并进一步分析两级架构下的调度流程、数据共享方案及存在的问题。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与城市轨道交通具体需求进行融合,优化调度指挥架构,打破综合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及信号系统的专业壁垒,构建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打造基于云平台开放式的线网调度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纲要建议(2010-201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随着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突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耗能少、快捷、准时、环保等优势.自1965年我国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即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成就显著.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凸现,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逐步改善居民出行条件、节约土地资源、节能环保、引导城市布局合理调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目前,已逐步建立、健全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营技术、土建技术、机电设备技术、综合自动化等各专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以及自主创新的专利技术;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健全;建设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稳步提高;实现车辆及机电设备综合国产化率大于70%,带动了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目前正在加快发展,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城市轨道交通云平台")是云计算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创新融合的成果。通过对云计算基础架构、计算资源架构、网络划分、安全策略确定、服务模式选择等内容的研究,介绍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云平台系统架构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对城市轨道交通云平台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如与AI技术、BIM技术结合,向PaaS、SaaS服务模式发展以及未来对于数据更综合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围绕“绿色低碳”理念,基于对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造的调研,在政策标准体系、实施路线、建造技术3个方面,系统梳理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造的有益成果;基于对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现状的调研,分析围绕碳排放权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方向,并从能源转型、建材生产和节能增效3个视角详细剖析双碳目标下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新要求。基于上述两方面的研究,从政策制度建构、城轨绿色建造实施路线、城轨低碳技术3个方面构思双碳目标下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造实施路径,为双碳目标下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网络建设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专用无线通信技术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网络业务需求。基于无线通信系统的融合,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网络的融合建设方式,提出了宽窄带融合、专网公网融合、5G网络融合等方案,并详细阐述了各方案的优缺点。建议应从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融合方案。  相似文献   

10.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网络技术以及大规模资源管理技术的融合发展。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高度集成的要求而传统综合监控系统的性能和结构均难以满足的问题,通过分析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和系统架构,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云计算系统方案,并从系统集成度、投资规模、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等角度研究分析该方案的系统特性,说明基于云计算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从铁路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时钟同步的意义,时间基准的选取以及时间信息的传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精度高、可靠性好、成本较低并满足铁路信息系统对时钟精度的要求的时间同步方案.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精调主要是基于全站仪的绝对测量精调模式,其是以外部几何状态来控制内部几何状态,该方法与轨道平顺性的概念并不完全兼容。本文从绝对测量精调技术的误差分析出发,分析在轨道平顺性模型中该精调模式的控制精度。研究结论: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数据表明,配以高精度全站仪,绝对测量模式能够保证高速铁路±2 mm的平面控制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
对哈大线接触网锚段关节的设计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锚段关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改造方案。通过论证后指出,我国既有线已采用的3跨、4跨锚段关节稍加改造,即可满足列车2 0 0km/h运行速度需要  相似文献   

14.
蓝浩伦  巨建民 《铁道车辆》2011,49(10):1-4,47
以轨道车辆为背景,依据转轴公式和平行移轴公式得到车体截面内任意倾角部件的惯性矩,进而获得截面的刚度及其灵敏度。在已知车体刚度分布的前提下,依据车体刚度及其灵敏度,通过调整刚度薄弱位置相关部件的截面尺寸,可达到提高车体刚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俄罗斯矿肥车在使用过程中的腐蚀问题及解决的方法。通过采用不锈钢车体和涂防护漆等措施,可以减少腐蚀,提高矿肥车使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国际工程报价中汇率风险费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下,在确定国际工程投标报价时,汇率风险在风险分析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如果在投标阶段不能合理估算汇率风险费用就有可能使项目蒙受经济损失,从而严重影响涉外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此文重点讨论在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编制阶段,如何对报价组成中的涉汇费用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估算汇率风险费用。汇率风险费的估算可以有效规避汇率波动对项目造成的经营风险,保持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高速列车车体断面优化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通用的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计算了不同车体断面在20 m/s横风作用下受到的侧向力和倾覆力矩。结果显示:通过改变车体断面的几何参数可以达到改善列车横向气动稳定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岩爆是深埋长隧道施工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岩爆研究对于隧道的勘测设计、施工组织及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结论:采用水压致裂法进行地应力测试,依据Russenes判据、Turchaninov判据及Hoek判据等准则对隧道施工期岩爆发生的倾向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隧道存在岩爆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测试分析为基础介绍了重载车辆在驼峰溜放后对编组场既有减速顶布置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既有的调速设备和作业方式进行改遣和改进来适应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上海磁悬浮快速列车工程下部结构设计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磁悬浮列车下部结构设计方案以及墩柱类型、基桩类型、桩基持力层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