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结合沈阳到山海关路面维修工程,研究了再生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问题。主要采用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冻融循环3种试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浸水条件下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评价了混合料在抗水损害方面的路面使用性能。试验结果证明:再生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优良,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金毅  王德新 《东北公路》2000,23(4):8-10
本文以沈大高速公路的病害就沥青面再生利用的可行性进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3.
杨彦海  赵文  李洪斌 《公路》2005,(2):110-112
通过分析沈四高速公路再生沥青的性质,用3种方法考察了沈四高速公路再生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并与对比沥青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再生沥青的性能是比较好的,达到了与全新沥青相同的温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主机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机械是冷再生技术实施的关键。对一般带熨平板的多用途再生主机进行了结构分析,分别介绍了路面刨铣装置、再生剂喷洒装置、搅拌和摊铺装置以及熨平装置。  相似文献   

5.
周超  沈旭  姜浩然  章奇 《公路》2023,(3):327-331
根据专利《一种沥青再生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号:2018107948408)制备顺酐化再生剂,并通过沥青的针入度、延度、软化点、黏度和车辙因子试验,测试该再生剂的再生效果。结果表明,顺酐化再生剂技术指标满足RA-5等级,老化后的基质沥青、改性沥青中加入顺酐化再生剂后,其抗低温性能均有明显提高。改性沥青135℃旋转黏度及车辙因子测试结果表明,顺酐化再生剂的加入能增加沥青黏度,但对耐高温性能不利。从微观组成探究再生剂的作用机理,沥青的老化实质上是组分的转移,加入再生剂后,补充老化沥青中的轻质组分,使得沥青中的分散剂及分散相逐渐趋于稳定,进而增加沥青黏度,恢复老化沥青的抗低温性能,但轻质组分的增加对沥青的耐高温性能不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八达岭高速公路大修为例,通过对原沥青路面老化沥青的试验分析和再生剂量比选,确定了再生沥青的方案。通过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和性能检测,得到了现场热再生的材料配比。本文还对再生沥青混合料中面层进行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现场热再生路面具有良好的性能。现场热再生具有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等优势,符合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对中、轻交通道路路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再生骨料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用再生骨料配制再生高强度混凝土的可行性。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案,通过极差分析,研究水灰比、高效减水剂掺量、粉煤灰等量掺量、硅灰掺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等五个因素对再生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大量的试验检测、数据分析,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等方面综合分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施工在中轻交通环境下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再生沥青混合料沥青胶浆微观状态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直接测试分析热再生沥青胶浆的新旧沥青混合状态,研究采用未改性纳米氧化锌、改性纳米氧化锌作为新沥青示踪剂的可行性。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沥青中纳米氧化锌的分布特点,分析确定掺入沥青中纳米氧化锌比例。试验评价了添加纳米氧化锌对沥青性能影响,测试了 RAP沥青胶浆微观形态。试验结果表明:掺入4%的纳米氧化锌不改变沥青性能,且能均匀分布于沥青中,可作为标记新沥青的示踪剂,并用于分析再生沥青混合料沥青胶浆的新旧沥青混融状态。  相似文献   

10.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是一种新的路面养护技术。文章从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原理出发,分析了就地热再生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以及判断是否适合就地热再生应注意的问题,比较了就地热再生与传统工艺的优势和差别,介绍了就地热再生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1.
沥青再生技术通过利用废旧沥青混合料中的砂石和沥青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介绍厂拌热再生技术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DPF再生中断是一种异常现象,不及时处理会对车辆正常行驶造成影响。为了减少DPF再生中断发生,本文通过研究和验证增加保温套、增加再生后喷和再生次后喷喷油量等方法来提高DPF入口温度,减少DPF再生中断发生。同时,增设手动再生开关作为DPF再生中断发生后的备用方法,当DPF发生再生中断且碳载量达到警示阈值后驾驶员可以使用手动再生开关来启动DPF手动再生,恢复DPF初始状态,使车辆发生限速限扭事件、DPF堵塞、出现发动机无法启动等极端情况成为小概率事件,保证DPF再生正常进行,车辆正常行驶。  相似文献   

13.
本介绍了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对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上面层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总结了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工艺的施工要点;提出了在中国推广使用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以某种型号的公共汽车为研究对象,利用液压储能方案对其制动能量进行回收。在对此公共汽车制动过程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对制动能量再生储能过程皮囊的体积和工作压力进行计算,最后选出所需型号的蓄能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大改浪潮兴起,现从资源可利用化、发展可持续化角度出发,采用有限元ABAQUS建立各路面结构类型模型进行力学分析,探讨共振碎石化路面结构的优势。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共振碎石化路面结构在未来更多农村公路改造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合理性。另外,采用试验研究的方式,探索了调整水泥掺量、旧料掺量对破碎混凝土板再生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的影响,确定最佳掺量,优化设计参数。结论表明可广泛用于重、中、轻型交通的农村公路工程。  相似文献   

16.
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纳米改性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抗压试验及有限元方法分别探究纳米改性再生混凝土的宏观与细观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增大而降低,纳米CaCO3可以提高混凝土3 d、7 d、28 d强度,适宜掺量为1%;而通过细观分析得到纳米CaCO3改性可加强砂浆和粗骨料砂浆界面过渡区,同时有限元计算得到的力学性能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可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依托湖北某就地热再生工程,对旧沥青路面抽提的沥青研究其再生的相关理论和设计方法。检测现场抽提旧沥青的相关指标,评价其老化程度。在阐述沥青再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就地热再生中旧沥青再生目标标号的确定方法。建议由调和公式预估再生剂的掺加比例,随后的试验证明此预估值约有15%的误差。通过试配法进行旧沥青的再生试验,经综合考虑初定 A型和 B 型再生剂的适宜掺量为8.7%和7.2%。检测适宜掺量下再生沥青的抗老化性能,结果表明 A型和 B型再生剂下的再生沥青耐老化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8.
结合海南东线高速公路大修工程就地热再生施工,根据就地热再生设备、生产效率、材料及能耗和利用旧沥青混合料的经济效益等基本数据,通过两种不同施工工艺的比较进行了就地热再生初步经济分析,并评价就地热再生工艺的技术优势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需水量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徐桂萍 《公路》2004,(12):182-185
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在配制混凝土或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做基层材料时,存在明显的需水量改变的问题。通过试验和分析认为.需水量的改变一是再生集料配制混凝土时要额外吸收一定的水分,二是因为水泥稳定基层材料在击实时将再生集料中原有的结晶水成分累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模拟柴油机颗粒物过滤器(DPF)再生过程的多通道模型并进行模拟,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考察了DPF进口气体不均匀性对热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口处气体流速不均匀分布会延长再生时间、推迟和提高温度峰值;进口处气体温度不均匀分布会延长再生时间、推迟并降低温度峰值.因此,在设计DPF时应力求进口处气体的温度和速度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