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淬火、回火温度、冷却介质对锰硼白口铁机械性能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硬度随淬火温度提高出现峰值,峰值位置随淬火冷却速度增加向温度低的方向移动;回火硬度随回火温度升高在250℃出现峰值,回火温度高于480℃后硬度显著降低;残留奥氏体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减少,430℃回火残留奥氏体基本消失,转变产物为贝氏体;淬火回火提高强韧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LD钢制作钢板弹簧中心孔冲头的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用LD钢制作钢板弹簧中心孔冲头,经1120℃淬火、540℃高温回火处理后可以获得较好的机械性能;经1140℃淬火后深冷处理再在540℃高温回火,可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机械性能,其使用寿命比Cr_(12)MoV钢作钢板弹簧中心孔冲头的寿命分别提高7倍和9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正火、回火对Q460E低合金结构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20℃正火后的组织为细小的M-A岛弥散地分布在细小的贝氏体铁素体条间,从而决定了该钢具有较高的强韧性.200℃到500℃范围内回火,力学性能相对较为稳定且具有较高的强韧性,屈强比较低.600℃回火时力学性能相对较低,但也要比GB/T1591-1994规定的该钢的强韧性要高.分析认为强韧性降低幅度相对大的原因主要是粒状贝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长大球化,分布在条状铁素体边沿,犹如上贝氏体,以及碳化物在晶界分布.200℃回火能够获得较高的强度和突出的韧性.回火过程就是粒状贝氏体分解变化,碳化物析出长大球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不同的回火工艺对经真空淬火、深冷处理后的K110冷作模具钢进行回火处理,利用金相显微镜对钢进行组织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物相分析,利用洛氏硬度计进行硬度检测.结果表明:K110冷作模具钢经真空淬火、深冷处理、高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大块一次碳化物;弥散分布于基体中的粒状碳化物;回火索氏体;隐针、针状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提高回火温度后,组织中一次碳化物尺寸无明显变化,弥散分布的粒状碳化物含量增加,部分粒状碳化物尺寸变大,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降低,硬度降低.与K110、SLD相比,Cr_(12)Mo_1V_1冷作模具钢中的一次碳化物粗大且呈网状,组织较差.  相似文献   

5.
对16Mn 高强度薄板钢进行了亚温淬火及回火、亚温退火、亚温正火和亚温等温淬火;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所得组织;用拉伸、冲击和硬度试验测定了各种组织的机械性能;用扫描电镜分析了断口。与16Mn 原材料和正火态进行了对比,经亚温处理者其综合性能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铁道车辆LZ50车轴钢的概率机械性能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完成了铁道车辆LZ50车轴钢的概率机械性能试验研究,拓宽了确定有限疲劳可靠性数据良好假设分布的统一方法,比较了6种常用分布(即三参数Weibull、两参数Weibull、正态、对数正态、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布)对试验数据的描述效果,综合分析了他们的拟合优度、失效机理的一致性和尾部预测的安全性。从预测的安全性角度,选择了极小值分布为最佳统计模型,提出了给定可靠度和置信度下基于极小值分布的机械性能参数估计方法,并有效地估计了材料的概率机械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光镜(OLM)、扫描电镜(SEM)分析了一段已服役约210000h 的电厂再热蒸汽管道焊接接头蠕变空洞的分布形态;分析了两种恢复热处理工艺(亚临界温度热处理和正回火热处理)对蠕变空洞形态及其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恢复热处理工艺都能减少蠕变空洞的数量,改善蠕变空洞的形态及其分布,使蠕变空洞由原来不规则的形状变成球形,使原来主要分布在晶界处的蠕变空洞部分“迁移”到晶内,从而改善了晶界处的应力状态,提高了蠕变抗力.比较两种恢复热处理工艺对减少蠕变空洞的数量,以及对改善螭变空洞的形态及其分布的作用后发现,正回火工艺优于亚临界温度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某高压缩比HCNG发动机回火机理,进行了发动机回火工况台架试验。结合试验数据,利用AVLFire软件建立HCNG发动机三维仿真模型,对回火工况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压缩比越高,发动机越容易回火;其他条件不变,较小的点火提前角容易引起回火;由于气门重叠期较大,压缩比提高,导致高温废气回流到进气道,这是造成回火的原因之一;排气冲程末端的无效点火,使得进气门附近的温度进一步提高,加大了回火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30CrMnTi合金钢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30CrMnTi合金钢进行了相应的淬火和回火工艺试验研究,通过系列实验比较了不同浓度的AQ251淬火液和回火温度对30CrMnTi合金钢热处理后的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AQ251淬火液在高温阶段600℃和低温阶段350℃有较大冷却速度;随着淬火介质浓度的减小,30CrMnTi合金钢淬火硬度呈上升趋势;在350℃以下回火,回火温度对硬度影响不明显,超过350℃回火,硬度随温度增加降低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铜的单因子试验,研究了钼铜球铁中铜对机械性能和热处理的影响,並对其组成相铁素体和珠光体进行铜、钼、硅等元素的微区分析,以观察在不同含铜量时,铜在二相中的分布,以及铜对钼、硅在二相中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稀土元素Y、Ce对Al—Zn—Cu—Si系列低温铝基钎料的熔化温度、钎焊工艺性、电极电位及其接头的机械性能、抗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少量Y、Ce能细化晶粒,改变组织的分布状态,它们不改变钎料的电极电位,但却提高了钎焊接头的机械性能和抗腐蚀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金相分析、冲击韧性试验、硬度试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挤压轮用H13热作模具钢经不同温度以及不同回火次数处理后的组织演变和性能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带状偏析、伪共晶组织的存在可以导致H13钢抗回火性能的下降.H13钢在相同回火次数的条件下,回火温度越高,硬度下降越多,即抗回火性能越差.在最终热处理过程中,应该采用高淬高回的热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优选镍钼铜奥-贝球墨铸铁曲轴成分及风吹等温淬火工艺的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了回火对奥贝球铁性能的影响,找出了最佳的回火温度和合适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并阐述了通过回火强化奥贝球铁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进行了电刷镀技术在紫铜基体上刷镀Ni-Fe-W合金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所用的合金镀液有较好的刷镀性能,镀层在回火时有明显的二次硬化现象,在400℃回火时最高硬度可达935H_、  相似文献   

15.
热轧态15 MnMoVNRe 钢经α+γ相区加热淬火,相变产生α+M 两相组织,最后在620℃左右回火可获得这种钢的最佳性能。为了控制该钢的强韧性配合,控制铁素体的体积百分数(V_F%)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指出:V_F%控制在15%左右是合适的,并在600~650℃温度区间内回火,最后运用复相钢混合定律对该钢回火后的硬度进行了叠加处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系统的失效分析,发现16V32G型柴油机门杆的断裂属于腐蚀疲劳应力疲劳混合形式,是气门作排气门用时发生腐蚀疲劳,改作进气门用时则成应力疲劳,疲劳起源于高温燃气对门杆表面选择性的区域腐蚀,由组织的宏观差异造成,其根本原因是回火温度不均匀,使气门杆局部区域回火后的组织不是回火索氏体而是抗腐能力较差的回火屈氏体。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金相分析、冲击韧性试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挤压轮用H13热作模具钢经不同的锻后热处理工艺后的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快冷等温球化退火工艺能有效抑制二次碳化物沿晶界析出,使合金元素更加细小弥散的分布在基体上,H13钢淬回火后晶粒明显细化,冲击韧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冷作模具钢65Nb的渗碳复合强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冷作模具钢65Nb经高温固体渗碳后采用淬火加多次回火,及不同时间等温淬火后的组织分布及硬度分布,同时对65Nb钢550℃低温渗碳后的组织及硬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5Nb钢经渗扩碳复合强韧化后,由表面至心部存在硬度梯度,并于一定深度出现峰值,对于提高模具钢的耐磨性和抗脆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低温渗碳可实现无形变地达到表面强化。  相似文献   

19.
回火处理对非合金奥贝球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回火处理对非合金奥球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等温淬火后进行回火处理,可消除Mn的不利影响,从而使非合金奥贝球铁的组织和性能得以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甘15MnMOVNXt、HQ80、StE690三种钢焊接接头,采用 300~70oeC内不同温度回火,600“C2.5~6。sh不同回火时间,以及 不同冷却方式研究焊后热处理对HAz韧性的影响,为实际生产提供制 定工艺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