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过去的10年中,与车辆定位和导航有关的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日本,车辆定位和导航系统始于1971年的CACS汽车综合管理系统(Comprehensive Automobile Traffic Control System)计划。CACS计划与美国的ERGS计划在基本思想上极为相近。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汽车市场推出了一种自主导航系统。这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贯彻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使国内汽车(摩托车)企业、有关研究试验单位和大专院校了解国外试验设备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增进国内外同行的互相了解与合作,应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的邀请,美国MTS系统公司的专家,以及来自国内40余家汽车(摩托车)企业、有关研究试验单位、大专院校和国家各有关部门的80位代表于1996年5月21至22日在北京召开了试验设备与汽车工业发展关系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各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一些有关汽车产业的政策与法规,对,规范行业,促进汽车工业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自主开发汽车、内外资企业税率、汽车投资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法、柴油轿车发展和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鼓励政策六个方面分析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供有关部门改进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各省、市、自治区机械厅(局)汽车工业办公室,各有关部门、单位、各有关企业: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七五”、“八五”期间,许多企业经过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使汽车零部件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和独立的配套市场、社会服务市场。但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历史流长、涉及部门众多、企业分散、企业性质多样、水平和规模相差很大,经营和市场十分繁杂。为了帮助国内有关领导部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进入了微利时代的今天。成本的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喷漆部门是汽车维修行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它是汽车维修企业的“面子”工程,“面子”的好坏与否,直接与顾客的满意度、回头率息息相关。因此,大多企业在重视了“面子”的时候。却往往顾不了成本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王祖德 《天津汽车》2007,(1):4-7,24
近几年我国各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一些有关汽车产业的政策与法规,对规范行业及促进汽车工业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从自主开发汽车、内外资企业税率、汽车投资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法、柴油轿车发展和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鼓励政策6个方面分析,并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改进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替代能源的研究。在汽车界,有关燃料电池车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通用、丰田、福特、宝马等各大汽车巨头都不惜投人巨资进行相关研究。美国、日本等国家也提出了有关汽车清洁能源的计划。我国科技部在“十五”国家863计划中,特别设立了燃料电池汽车重大专项研究。新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也指出,“国家支持研究开发醇燃料、天然气、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型车用燃料,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开发生产新型燃料汽车”。尽管由同济大学研制的我国首辆燃料电池汽车——“超越二号”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我国在燃料电池领域的研究依然落后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本文将介绍日本在燃料电池研究方面的部分措施,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将给汽车工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未来汽车工业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可以以美国PNGV计划为代表。21世纪的中国汽车工业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来临的挑战。美国PNGV计划的“官产学”研究开发方向对中国汽车工业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只有加快产业整合步伐,加大继续创新力度,21世纪的中国汽车工业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9.
汽车召回,是指厂家发现投放市场的汽车由于设计或制造方面的原因,存在缺陷,不符合有关的法规、标准、有可能导致安全及环保问题,必须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该产品存在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改善措施等,提出召回申请,经批准后对在用车辆进行改造,以消除事故隐患,厂家还有义务让用户及时了解有关情况等。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的立法机构就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授权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对缺陷汽车进行管理,从而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缺陷汽车召。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与配件》2006,(6):20-23
20世纪的汽车工业,扩大了生活领域,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货物运输.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由于汽车量产化,导致价格降低,在发达国家,汽车已成为家家户户生活中的必需品。很显然,汽车工业是各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工业之一,诸如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瑞典、法国等,皆有相当规模的汽车工业。韩国在欲挤进发达国家之初,即以发展汽车工业作为起步,  相似文献   

11.
汽车电子产业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新兴产业,它必将形成巨大的产业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满足国内汽车市场需求并走向国际市场,已经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动态联盟组织的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战略,为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正确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一、产业动态联盟组织模式概述1.产业动态联盟组织模式的概念产业动态联盟组织模式的提出是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机构的《21世纪的制造战略》的研究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动态联盟的…  相似文献   

12.
以"突破科技、启迪未来"为企业口号的奥迪公司,在汽车环保领域也秉承着领先一步的原则,为我们带来最顶尖的环保科技。奥迪公司在汽车驾驶领域内的领先性.已经由旗下各大车系的出色表现崭露无疑。而对于在中国正努力推行"绿色奥运计划"的奥迪公司来说,其在环保领  相似文献   

13.
最近,德国宝马、奔驰和奥迪这些在市场“打”得不可开交的竞争对手,却联手在北京车展期间举办了一次市场推广活动,表现出德国人在海外市场上难得一见的默契与和谐。德国汽车企业在北京推出柴油汽车,与日本的混合动力车和美国的燃料电池车“唱”对台戏,目的就是力图扩大清洁柴油汽车在中国的影响力,让中国消费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清洁柴油汽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国外汽车产业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外汽车产业创新情况1.美国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日本汽车企业的挑战,美国产业界普遍认为,既然在业已成熟的技术领域竞争不过日本,美国汽车企业只能依靠技术创新才能获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用汽车公司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为期10年、耗资500亿美元的开发新技术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一、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伴随汽车整车工业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还没有像样的轿车工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更是为了发展我国自己的轿车工业,决定寻求国际合作。在“以市场换技术”的背景下,二十多年来,与世界各大跨国汽车公司合作,在我国建立了一批汽车合资企业。随着世界各大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世界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几乎也都来华投资,  相似文献   

16.
美国各家蓄电池和材料供应商正联手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发展先进车用电池,并计划组成美国先进运输用蓄电池制造联盟。在美国建造一个或多个制造研发中心。该联盟表示美国各汽车制造商、皮卡制造商和国防部门也将被邀请加入他们的咨询团队。  相似文献   

17.
日本各汽车制造企业如丰田、日产、马自达、本田、三菱等公司为实现其运输省提出的“21世纪发展先进的安全汽车(ASV)计划”.正在致力于新型安全汽车的技术研究开发,并已取得重要进展。ASV安全汽车的技术研究集中体现在安全预防、事故避免、最小碰撞中损伤和最小碰撞后损伤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程振彪 《汽车情报》2004,(27):58-62
一、东风品牌发展前景广阔。东风汽车公司是我国继一汽之后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兴建的大型汽车制造基地,迄今已有35年的历史。在此长时期的发展历程中,东风公司一直没有忘记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立志走出大山,迈向全国和世界。该公司经过几代人创立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东风牌汽车已驰名中华大地,与解放牌汽车一起,共同为主导中国自主品牌商用汽车市场发挥着骨干作用。在轿车领域,虽然自主开发能力在过去一段很长时间内几乎是空白,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风公司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创立自主品牌轿车的努力,其中,“东风小王子”、“东风新星”小型轿车的推出就是在该领域里的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清洁能源、环保动力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走向,是当今汽车业内一个敏感的话题。在现今燃料价格节节攀升,能源与环保危机临近的情况下,环保或相对环保汽车的研发成为世界各大汽车巨头明争暗斗的焦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车用环保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汽车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谁如果在这个领域占据了先机,那么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引领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的世纪,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将最新的技术进步融入最新的车型,以实现更大的附加值,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各大汽车制造商迫不及待地追求的主要目标。本将为读介绍一种全新的电子通信标准及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它能够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潜在好处和方便,该项电子通信标准就是蓝牙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