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在长江干线航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 (AHP) ,详尽论证了长江干线国际集装箱港口合理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布局模式 ,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剖析 ,对指导长江干线集装箱港口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十五”期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3年位列世界第一,长江干线、京杭运河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和运河。“十五”期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分别增长17.3%和26.4%。200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是“九五”期末的  相似文献   

3.
截至2005年12月底,南京港长江干线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04亿吨,跻身亿吨大港行列。“十五”期间,南京港与扬子巴士夫项目配套的3个万吨级码头投入使用。长江第一座汽车滚装码头——新生圩专用滚装码头建成投产。总投资10.5亿元、设计年通过能力52万标箱的龙潭集装箱新港区也于2004年试运营。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内外贸同船运输政策对航运企业布局长江经济带穿梭巴士网络的影响,本文允许同一船舶同时运输内贸集装箱和外贸集装箱,以总运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考虑服务频率、多航次、时间窗、载重量等约束,构建基于轴辐式的长江经济带集装箱穿梭巴士网络优化模型。针对该模型,本文设计了包含5种破坏算子和2种修复算子的自适应大邻域算法求解模型,并选取上海和长江干线19个港口间的内贸集装箱运输和外贸集装箱运输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内外贸同船政策可节约23.6%的总运输成本,提升平均舱位利用率至87%。该政策改变了原有穿梭巴士的网络结构,直达航次比例增加17%,加快了穿梭巴士的周转。同时,相比于设置1个枢纽港,长江经济带下游将南京港和太仓港共同设置为枢纽港更有利于中上游内外贸集装箱的中转,可节约6%~17%的总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概况和集装箱港口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创建长江三角洲国际集装箱组合港、珠江三角洲国际集装箱组合港和环渤海地区洲际集装箱结合港,以形成集装箱运输的网络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州港,与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相伴而生,是我国著名“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广州港人的奋力拼搏,广州港己成为华南地区综合性主枢纽港、集装箱干线港和世界知名海港。1999年,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大陆第二个跨入世界亿吨大港的行列。2008年,全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47亿吨,排名保持世界前五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00万TEU大关,首次挤进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  相似文献   

7.
去年,广州港生产、建设和发展均创佳绩。广州港货物吞量突破3.4亿吨,继续保持全国第三、世界第五;集装箱吞量突破920万TEU,位居全国第五位。在港口建设方面,南沙港区二期工程6个10万吨集装箱泊位顺利投产,广州港出海航道浚深至一15.5米,满足10万吨级船舶进出港口,确保了自2005年来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连年全国第一,实现了河口港到大海港的跨越,提升了集装箱干线港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物流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 建立了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通过分析上海和宁波两港口国际集装箱中转量、港口群水路集疏运比例的影响因素, 建立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物流系统的因果关系图, 通过系统模拟进行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功能的合理定位、集疏运结构的优化和近洋航线中转港的选择。仿真结果表明: 2010年上海港国际集装箱中转量将呈现增长趋势, 上海港水路集疏运比例超过30%, 长江三角洲地区应以上海港为集装箱枢纽港, 优先发展国际中转业务, 太仓港将具备长江三角洲近洋航线中转港的能力, 太仓港可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近洋航线主要中转港。  相似文献   

9.
大水位差架空直立式集装箱码头结构型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库区港口航道水域特点和地形特点,充分考虑长江航运发展、长江上游重庆航运中心的建设等需求,以及码头建设对长江航运通航条件、通航环境安全及行洪能力的影响,对各种适合集装箱装卸的码头结构进行了全面归纳、分析、筛选,提出了在长江上游30 m以上大水位差条件下5种比较适合于集装箱装卸的码头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大水位差架空直立式集装箱码头结构型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库区港口航道水域特点和地形特点,充分考虑长江航运发展、长江上游重庆航运中心的建设等需求,以及码头建设对长江航运通航条件、通航环境安全及行洪能力的影响,对各种适合集装箱装卸的码头结构进行了全面归纳、分析、筛选,提出了在长江上游30 m以上大水位差条件下5种比较适合于集装箱装卸的码头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正由长江中游百余家港口、航运、物流及货主等企业组成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港航联盟在武汉成立,以助推鄂湘赣港口航运企业转型升级、协作发展,打造利益共同体。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港航联盟为非垄断、非营利组织,以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长江干线为重点,辐射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水系。目前,共有115家单位加入联盟,其中港口、航运等企业97家,行业主管单位10家,涉及港口、航运、货主、船代、货代、信息服务、规划设计、建设、科研、配送等领域。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港航联盟理  相似文献   

12.
《交通标准化》2009,(22):57-58
据悉,1月~9月份,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小幅增长,其中内贸货物吞吐量9月完成42625万t,同比增长16.7%。港口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积极变化态势。其主要表现为,港口货物和旅客吞吐量继续保持增长,外贸货物吞吐量继续小幅增长,国际集装箱吞吐量降幅进一步收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集装箱生成量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历年海关数据及其他国民经济发展基本数据,得出南京港集装箱生成系数,利用动态因素分析法预测到2015年南京港集装箱生成量。再将其与南京港战略发展定位及省、市政府提出打造"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战略目标进行对比,最后分别从政府政策扶持、口岸单位合作、港口建设和经营等多方面提出了南京港集装箱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湖南交通科技》2005,31(3):F0003-F0003
全国内河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长沙新港一期自从2003年7月30日试投产以来,截至2005年4月已累计共吞吐国际集装箱近10万标箱,装卸散、件杂和液态货物已超过一期工程设计年吞吐20万t的能力。其中2005年1-4月吞吐的国际集装箱,居湖南省内河港口之首,比1999年长沙老港的总吞吐量大幅增加,为2002年长沙老港同期360%。为湖南省建立首个通关口岸创造了必备的条件。二期于2005年元月动工。  相似文献   

15.
梓祥 《广东交通》2010,(2):38-38
广州港在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负增长形势下,逆势而上,去年集装箱吞吐量和港口吞吐量均列世界第六。  相似文献   

16.
10月21日至22日,中国港口集装箱码头高峰论坛在深圳蛇口举行,根据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的预测,2004年,我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5800万标准箱,比2003年的4867万标准箱增长约20.65%,净增量几乎达到1000万标准箱。我国集装箱吞吐量继2003年后,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十五”期仅上海港和长江南京以下沿江港口就建成了97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新增吞吐能力2、2亿吨,其中建成专业化集装箱泊位32个,新增通过能力1000万TEU。特别值得骄傲的是,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作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关键性起步工程,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用3年时间就优质高效地建成了5个集装箱泊位和东海大桥、芦潮物流园区,并顺利实现了开港运行。此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相继完成,使长江口航道水深由7米增深至10米,三期工程即将开工,预计2009年达到12.5米水深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将达到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交通标准化》2009,(12):99-100
近日,由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财政部编制的《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获得国务院同意。据《纲要》显示,到2020年,国家将投入430亿元用于长江干线航道的整治和装备建设,从而大幅提升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尺度和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19.
集装箱港口是对外贸易物流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国家对集装箱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征收集装箱港口建设费,进一步加快集装箱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减少贸易的物流瓶颈,降低货主物流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探讨了集装箱港口建设费征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国2003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继续呈高速增长趋势,全年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4800万标箱,比2002年增长1100万标箱,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幅为29.7%,达到4800万标箱,美国约为3970万标箱。2003年中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6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9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6.9%和21.6%。这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表明中国国民经济充满了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