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桥墩基础与地基模型相互作用的滞回特性试验,获得墩顶力与位移的滞回及骨架曲线.采用静力Pushover法,对模型桥墩进行建模分析.分析中考虑地基土性质的复杂性以及滞回特性分析中要考虑土的加载、卸载以及再加载的本构关系.研究模型桥墩在周期性反复荷载作用下,进入非线性阶段的能量耗散、滞回特性、延性性能、破坏机理和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连接方式装配式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进行了2根装配式混凝土桥墩(连接构造分别为钢管剪力键和灌浆套筒)和1根现浇整体式混凝土桥墩的拟静力试验,分析对比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采用ABAQUS通用程序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开展了有限元参数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3类桥墩试件水平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较饱满,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均为整体压弯破坏,无明显的强度退化,累积耗能能力相近;在不同轴压比、长细比、混凝土强度和钢筋强度条件下,带钢管剪力键的装配式混凝土桥墩的水平峰值荷载和位移延性系数均优于传统灌浆套筒连接的装配式桥墩,提高幅值分别为4%~32%和8%~36%;轴压比、长细比、钢管剪力键嵌入深度和钢管直径是影响钢管剪力键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3.
基于弹性理论,提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桥梁群桩基础的工后沉降计算方法,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与秦沈客运专线跨305国道15号墩的沉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证明本文提出的工后沉降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装配式混凝土梁柱中节点连接复杂的问题,提出采用钢端头进行连接.设计了3个带钢端头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梁柱中节点ZGJ-1、ZGJ-2和ZGJ-3,开展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水平连接板间腹板的设置及伸入预制梁内钢端头的长度对中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钢端头的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梁柱中节点抗震性能良好;伸入预制梁内钢端头的长度对中节点性能影响不大;水平连接板间设置腹板能较大程度提高中节点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5.
依托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级公路第6标段中的扎姆希河跨河桥工程,采用预制群桩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通过分析群桩基础不同桩长、桩间距和桩端阻力对沉降的影响,绘制荷载与沉降的关系曲线,研究预制桩基础的特性和应用。研究表明,该桥桩基设计的最优方案为桩的长径比约为20,桩间距为桩径的3.4倍,桩长9 m。  相似文献   

6.
7.
针对陇东黄土地区公路路基水毁问题,以半填半挖式路基为研究对象,提出毛细阻滞层结合纵横向盲沟的处治技术,通过3种工况的路基模型试验,分析了在模拟顶部积水入渗和地下水毛细作用下路基内部湿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路基上部设置盲沟可促进路基早期水分排出;在填方路基底部设置毛细阻滞层能有效阻隔地下毛细水上升,保证填方路基及边坡的体积含水率处于较稳定状态(25.5%);无任何处治的对比工况路基各土层体积含水率增加明显,且填方路基与挖方路基交界处土层的体积含水率差值达20%,由此也说明了路基填挖交界处的含水率显著差异可能就是造成路基后期运营出现沉陷、变形甚至滑移等病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某城市立交工程为背景,建立桥墩缩尺模型,完成CFRP加固前后模型墩的拟静力破坏试验,分析研究模型墩加固前后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和能力耗散系数曲线.研究表明,采用CFRP加固受损桥墩,可有效恢复桥墩抗震性能,甚至得到提高,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桩基础作为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连接的重要结构,主要起到支撑上部结构的作用,广泛应用于桥梁等建筑结构中。本文结合现场桥梁桩基础的单桩静载试验数据,进行桥梁单桩竖向承载力特性分析,结合桩长、桩径等分析桥梁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特性,总结出桩基竖向承载力特性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基于此规律提出优化桥梁桩基础的设计方案,提高桩基础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强震作用下群桩基础抗液化性能优于单桩基础的具体表现形式,依托海南省海文大桥工程,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开展单桩、四桩、六桩基础处理液化地基的差异性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工况下饱和粉细砂土层中孔压比、桩身加速度和弯矩时程响应差异及其三者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0.35g地震动荷载作用下,3种工况均产生液化现象,饱和粉细砂土层深处的孔压比开始增长时刻及稳定时刻均滞后于浅层;六桩基础完全液化耗时比四桩基础延缓4.41~4.82 s,四桩基础完全液化耗时比单桩基础延缓4.00~4.42 s;随着桩数的增加,同一深度处饱和粉细砂土层中桩身最大加速度及其放大系数均逐渐减小,桩身最大加速度出现时刻逐渐滞后,且随着孔压比的增大,桩身加速度逐渐减小;六桩基础最大弯矩较四桩基础小25.95%~43.50%,四桩基础最大弯矩较单桩基础小28.80%~33.10%,单桩基础最大弯矩出现时刻比四桩基础早1.22~1.27 s,四桩基础较六桩基础提前0.66~0.72 s,且桩身弯矩随孔压比的增大逐渐衰减,说明液化前饱和粉细砂土层具有软化减震作用。可见,六桩基础抗液化性能优于四桩及单桩基础,在液化土层桩基础抗震设计中,可通过群桩基础形式提高其抗液化性能。  相似文献   

11.
利用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已在我国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处理黄土软土地基,规范中并无相关的计算参数。采用水泥粉喷桩法对甘肃尹中高速公路沿线黄土软基进行了地基处理,通过载荷试验发现水泥粉喷桩法加固黄土软基效果显著,且浸水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黄土浆液用于采空区注浆加固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堵水防渗及抗震性能好等优势,以临县—离石采空区治理为例,通过室内试验确定使用黄土浆液进行采空区注浆加固的可行性及材料配方。通过试验表明:黄土浆液具有性质稳定的特点,其28 d抗压强度在适合的配比下能够达到甚至超越粉煤灰浆液,具有一定的可取性。  相似文献   

13.
土工格栅砂垫层与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独使用碎石桩复合地基在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和减小变形方面效果较差.通过模型试验对土工格栅加筋砂垫层 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软弱地基进行了研究,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其承载机理和抗变形能力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土工格栅砂垫层 碎石桩复合地基能大幅度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且桩顶布置的土工格栅加筋垫层能够有效地分散荷载,减少地基沉降量.  相似文献   

14.
石灰改性黄土的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兰(州)武(威南)铁路二线建设,对石灰改性黄土进行了强度特性、抗冻融特性等试验分析研究,得出了石灰改性黄土的强度随养护龄期的增长而增大;而掺合比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比例关系,存在一个最佳石灰掺合比;石灰黄土的水稳定性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最后探讨了石灰改性黄土的抗冻融特性,得出其抗冻融能力较差,这对石灰改性黄土的实际工程应用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准二维平面应变条件下,运用所研制的深基坑开挖室内试验模型,通过模拟板桩墙支护深基坑在无支撑悬臂式支护、单支撑和双支撑支护等3种支护形式下的开挖,测量出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位移、土体表面的沉降及土体位移场的变化,探讨了板桩墙的插入比λ、有无横向支撑及支撑的位置对基坑开挖变形的影响规律,为基坑变形机理的研究及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模型试验理论基础和放宽的相似法则,对路堤荷载作用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垫层中的土工格栅进行室内模拟试验,同时对各级荷载下的受力状态进行测试,并通过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到有规律性、有价值的结论,这对于刚性桩复合地基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软基低路堤涵洞模型进行室内离心机试验,介绍了涵洞模型制作的过程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涵洞模型设计采用了必要的简化手段和替代材料,模型桩基设计采用了等复合模量的换算方法,同时考虑了道路面层与行车荷载的相关换算模式。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软基低路堤路段,涵洞设置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可以减小绝对沉降,但却增加了路面纵向差异沉降;从减少跳车现象、增加行车舒适性考虑,在软基低路堤路段涵洞设计时建议以控制不均匀沉降为主,以控制绝对沉降为辅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8.
黄土地区桩底压密灌浆提高灌注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埋设有测试元件的试桩静载试验,对黄土地区运用压密灌浆技术提高挖孔灌注桩承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讨论了灌浆方法应用于该地区的一些问题,对桩底灌浆挖孔灌注桩的承载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方法在黄土地区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并与按规范方法确定灌注桩承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结合铁岭(毛家店)至朝阳(三十家子)阜新至朝阳段高速公路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般处理方法,具体介绍了阜新至朝阳段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的具体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关于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定义、湿陷机理;并以闻合高速为例,介绍了常用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结合规范对湿陷性路基等处理要求,通过工程经济等综合比选,提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原则,以供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