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洛线混输中原与进口原油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中洛线混输中原与进口油的合理输送方案 ,在中原油 :进口油 =3∶1、添加BEM - 5P降凝剂 5 0× 10 - 5的工况下 ,对加剂混合原油的流动性进行了跟踪测试 ,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和过泵剪切对加剂混合原油流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原油进行磁处理,可以改善原油的流动性,降低其输送成本。通过控制磁化温度、磁化转速和磁化强度,对模拟南海原油油样进行磁处理后凝点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处理能降低南海原油的凝点,磁化温度、磁化转速和磁化强度对南海原油的凝点均有影响。在40~80℃的温度区间内,磁化温度越高,磁处理降凝效果越好;在0~100 mT的磁场强度范围内,随着磁化强度增加,凝点具有不断降低趋势;最优的磁化转速为1000 r/min,在此转速下,实验油样凝点降低了4.7%。  相似文献   

3.
管输原油最低进站温度常用于确定管道设计最小输量,分析管道的流动安全性,一般按照规范执行。但对于高黏稠油,现行标准规范均未明确最低进站温度的取值。因此,以新疆油田6种稠油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稠油最低进站温度确定方法。从原油黏度随温度的递增幅度、稠油拐点温度、稠油活化能递增温度点3个方面分析稠油的黏温特性,通过对比分析,推荐以稠油拐点温度作为进站温度的初始值,再结合正常输送及停输再启动工况的水力计算结果,对该温度进行校核。  相似文献   

4.
老旧原油管道低输量运行易进入不稳定工作区,存在较大的结蜡凝管和泄漏风险。文中通过分析某低输量不稳定运行管道的压力、温度和流量变化,采取具体应对措施,验证了提高输油温度、添加减阻剂、提高输油压力和启用反输等措施在消减老旧原油管道不稳定运行风险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老旧管道低输量安全运行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具体措施,建议把清管和反输纳入老旧热油管道的生产管理范畴,为老旧管道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含蜡原油降凝减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青海原油为例,对高含蜡低胶质沥青质原油的降凝减阻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高含蜡低胶质沥青质原油,蜡晶多且大,在低温时能够形成可逆网状结构,热处理温度高,处理效果差,而且处理温度选择不当还会使原油的低温流动性恶化。采用降凝剂降凝减阻效果明显优于热处理。加剂处理原油的物性受加热历史和强剪切速率影响很大,多次重复低温加热或在析蜡高峰进行强剪切,会严重影响加剂原油的低温流动性。由于高合蜡低胶质原油组分的影响,降凝剂的降凝作用还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长庆油田原油凝点高,必须加热外输,为了确定合适的加热温度,确保管道运行安全、节能,通过分析气温、地温的变化规律,得出地温随气温出现周期性变化,从而导致原油外输加热温度随地温成周期性变化的结论。对加热温度和地温进行对比,总结出了管道各月份运行要点。利用传热学公式计算出管道的传热系数,进而计算出外输需要的理论加热温度,对理论加热温度和实际加热温度进行对比,得出油房庄热泵站加热温度偏高的结论,造成热能浪费,建议降低加热温度。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乌鄯线哈萨克斯坦原油外输量增加问题,开展了乌鄯线减阻增输试验。文中介绍了乌鲁木齐首站加剂流程和现场加剂试验方案,对乌鄯线减阻增输试验进行分析研究,降低沿程摩阻,提高管输效率。根据试验结果可知:最优加剂量为10 ppm,在此加剂量下,乌鄯线2台主泵运行情况下加剂增输率为9.52%,3台主泵运行工况下加剂增输率达到28%,最大输量达到1 600 m~3/h,为乌鄯线增输提供了试验数据和依据,解决了乌鄯线哈萨克斯坦原油外输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中根据曲西含蜡原油管道基础数据及外输油品物性参数,运用FLUENT软件,基于数值模拟得出了曲西管道在停输后的温降过程。建立曲西原油管道及其外部土壤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并设置基本参数。观察原油温降过程,通过模拟停输后管道及其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分布,以及油品的自然对流。最后得出了管道停输后管内原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管道的允许停输时间及最佳停输时间,结果对曲西管道健康运行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稠油降黏集输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几种常用降黏集输方法(包括加热降黏、乳化降黏、低黏液环输送和掺稀输送等)的降黏原理及优缺点,并介绍了各方法的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针对稀释降黏法,利用液化石油气(LPG)替代部分重稀释剂的稠油降黏方法更经济有效。通过对几种降黏输送方法的综合比较,认为采用化学降黏方法在稠油降黏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最后指出研制多元复配型高效降黏剂,研制高效(既降凝又降黏)的降凝降黏剂及利用各种方法的复合技术进行降黏将是稠油降黏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稠油掺稀后混油黏度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释输送是传统的稠油降黏输送方法,因其工艺简单,降黏效果在管输过程中较稳定,一直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但稠油中加入稀油后其混油黏度又是一个难点,混油黏温数据是摩阻计算的重要参数,是输油管道设计和运行管理的重要参数,其准确性对水力计算结果至关重要。对混合原油的黏度计算,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少经验公式、半经验公式以及计算图表,且大多是利用实验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得到的,每种模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通过对Cragoe模型进行修正,得出稠油掺入稀油黏度计算需分段选择模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