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隧道仰拱开挖施工不慎引起塌方失稳是隧道建设过程中时常发生的安全问题。从隧道施工过程力学角度分析了仰拱开挖易发生失稳塌方的力学机理,分析了隧道仰拱塌方失稳原因,指出了当前隧道仰拱设计施工应重视岩体时间空间作用相关特征,提出了铁路隧道仰拱设计施工应采取的加强措施。所得结论可为隧道设计施工安全控制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塌方、掉块、围岩整体失稳等是隧道施工中要解决的主要难点问题。浙江雁荡山地区的铁路客运专线和货运专线两个项目分布有28 km双线隧道、6.4 km单线隧道。各隧道所穿越的山体地形、岩石地层等存在一定差异,围岩稳定性、施工工况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雁荡山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但在隧道进出口、浅埋地段,特别是风化层深厚地段,隧道施工易发生拱顶塌方冒顶;加之围岩压力过大、隧底软化,地基承载力不足,易导致围岩整体变形下沉。本文结合雁荡山地区火山运动及成岩背景,分析了该地区岩体结构、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隧道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隧道设计、施工、现场管理的建议,可为本地区以后隧道工程的勘察、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某双线铁路隧道施工处位于不良地质地段,岩层产状紊乱、节理和地下水发育,在施工过程中曾发生多次塌方,本文重点分析塌方原因、预防措施和塌方处理.希望本文能对类似隧道塌方处理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膨胀性土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建设往往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通过对一膨胀性土质隧道建设过程中上覆土体力学性质与地质情况的分析,采用通用离散元软件UDEC数值模拟了边坡滑移影响下上覆土体塌方的全过程,从位移、应力分布及破坏方式等方面分析了隧道塌方机制,模拟结果与现场真实情况吻合较好,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
岳家岭隧道出口塌方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岳家岭隧道YK26+587处塌方为例,分析影响隧道开挖的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对隧道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地表注浆加固岩体的处理与施工。详细阐述了隧道进出口浅埋段施工应注意的事项及塌方后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地应力下特大异形断面隧洞塌方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高地应力下的锦屏二级水电站隧洞群施工中容易发生的塌方问题,对多洞交叉等难点地段塌方处理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交叉口地段围岩地质、断面形状与几何尺寸及其变异、施工条件、多次施工扰动进行分析,结合隧洞施工理论及方法,得出对锦屏隧洞群施工过程塌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质、断面条件、开挖方法和施工顺序等方面,提出了适合于锦屏特大异形断面"先固结塌方体、再低强度开挖,后加强支护"的总体处理方案,确定了塌方地段低强度开挖的控制爆破技术参数,给出了塌方地段开挖后的加强支护措施.实践表明,研究出的高地应力下施工塌方处理技术可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7.
通过地质分析的手段,对某缓倾岩层隧道塌方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缓倾层状岩体和块状岩体两种类型塌方的地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离散元强度折减法,探讨了强度折减路径与围岩稳定性判定指标的适用性,并得到了两种情况下隧道的整体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8.
兰州地区分布的第三系含水砂岩具有异常复杂的工程特性,北环隧道洞身将穿越该套地层。介绍北环隧道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并取岩样做水稳特性试验。在综合参考各试验数据的情况下,分析控制隧道地质条件的工程地质问题,总结了北环隧道第三系砂岩的水稳特征。  相似文献   

9.
隧道工程超前灌浆加固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隧道工程在通过断层破碎带及含水地层等不良地质地段时,采用超前灌浆可有效维护工作面与洞壁围岩的稳定,阻断渗水通道,保证隧道安全施工。通过分析超前灌浆的加固机理,对隧道工程超前灌浆工艺中的浆液选择、预灌浆岩体力学和抗渗性能以及灌浆设计参数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于山岭隧道常出现的,穿越倾斜产状的层状岩体,或多在隧道进出口处节理裂隙发育的情况,结合成兰铁路茂县隧道出口地段所处的地质偏压环境,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面-面接触单元,建立节理软弱结构面的二维隧道模型。并对地质偏压隧道的围岩压力及衬砌结构内力进行非线性接触分析和计算,初步得出单线铁路隧道在地质偏压情况下围岩和衬砌结构的位移、应力的分布特征,并讨论软弱结构面的摩擦系数对隧道偏压作用的影响,根据隧道受力特点提出隧道在地质偏压情况下可能采取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通过对总承包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剖析,以及企业利润目标不能与营业额保持同步增长的 成因分析,力求进行制度规划,在企业框架外,运用市场手段,完成项目作业层管理的体制创新,在解决项目控 制能力不足的同时,实现规模效益,完成多元发展,逐步缩短与国际知名建筑企业的差距。 研究方法:有针对性收集与总承包企业有关的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和国际知名企业等相关资料,采用定量 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推论制度创新思维的产生。 研究结果:总承包企业能够在现有市场和体制下,通过作业层市场化运作,逐步消除经营风险,实现员工投 资创业和有序流动,达到与企业互利双赢目标。 研究结论:总承包企业应自主促进基于产品分工下游阶段的、非隶属性法人企业的产生,以扩展可控资源 总量,催化个性竞争优势,逐步完成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2.
铁路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与施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修建的长大铁路隧道为例,介绍了铁路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如断层、岩溶及岩溶水、软质岩大变形、硬质岩岩爆、膨胀岩、黄土湿陷性、煤层瓦斯、放射性等,阐述了在勘测、设计及施工中成功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东北地区水情资料,统计分析其对既有铁路与铁路工程建设的影响情况,并从设计、施工、管理、维修改造、水情监测等多角度对铁路防洪抗灾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以期对东北铁路防灾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分析青藏铁路施工区多年冻土上限的变化规律以及填筑铁路路基施工对下伏多年冻土赋存条 件的影响。 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埋设在青藏铁路清水河地区路基中2个断面内的共8个地温测试孔3年来采集的地温 观测资料,研究该地区铁路路基下伏高原多年冻土融化特征。 研究结论:由于受到填筑路基时赋存在路基填料内的热量的影响,铁路路基下伏多年冻土近地表的地温变 化特征与天然地面下的多年冻土的地温变化特征有明显的不同,且向阳面与被阴面差别较大。多年冻士的上限 在施工初期会有一个明显的下移沉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残存在路基中的热量逐渐消散,多年冻土上限下 降会逐渐稳定,但由于受到太阳辐射和路基边坡形状及融化夹层的影响,多年冻土上限会逐渐稳定,但不会在 短时期内上升到天然地面下多年冻土的上限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西南某山区铁路斜坡软土地段的软岩隧道施工所揭示的工程地质问题,浅述了对炭质页岩、泥灰岩岩性的初步认识和采取的施工对策,重点介绍了软岩隧道浅埋洞口段施工技术,及富水软岩破碎段施工支护开裂变形,衬砌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采用CFG桩处理桥头软弱地基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采用 CFG桩来解决桥头软弱地基路基与桥台之间的沉降差异造成列车通过时桥头跳车现象的问题 ,并提出需对桥头台后一定范围内的地基进行处理的看法及实践经验。本办法可广泛用于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和桥头过渡段地基处理 ,对提高旅客舒适度和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有一定作用 ,可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穿越既有线超浅埋暗挖通道的质量监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采用浅埋暗挖法修建的地下工程越来越多,它与明挖法、盾构法一样为地下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之一,而在超浅埋地层穿越既有线中采用暗挖法施工在国内是罕见的。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公司项目监理部在长春北站房地下通道的施工监理过程中,针对该工程超浅埋的特点,以新奥法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所采用的超浅埋暗挖法的控制重点及其质量监控措施。通过有效监控,既成功地保证了地下通道穿越了既有线路,保证了铁路运营的安全,同时也使该工程的质量达到优良标准,为今后穿越既有线超浅埋暗挖法施工的质量控制积累了经验。该工程的成功建成得到了业主及社会各方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8.
劈裂注浆条件下锚索承载力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次高压劈裂注浆能大大提高软弱地层中预应力锚索抗拔承载力。本文在提高锚固力机理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在理论上提出了计算锚固力的公式 ,也提出了简化的计算方法。对二次劈裂注浆锚索的设计与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的设计计算中 ,对非圆弧滑坡预应力锚索的设计一般采用指定设计外力而根据整体平衡来确定锚索根数 ,并认为锚索作用力以集中荷载作用在滑面上 ,实际上由于作用在地面的荷载经滑体传递后发生了很大的扩散作用 ,且以往的计算方法是不能找到理论依据的 ,即不满足任何力及力矩的平衡条件 ,因而不尽合理 ,本文根据其受力特点从平衡条件出发 ,导出了确定锚索设计外力的迭代算法公式 ,对工程实际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铁路工厂勘察中揭遇的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问题,通过采取综合勘探的方法,查明其发育的程度,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