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圣彼得堡地铁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铁之一,平均埋深60 m。车站和区间隧道深埋在不透水的密实的寒武纪黏土中,在其上部透水的第四纪地层中只埋设预定安装自动扶梯的斜隧道,以及通向车库的区间隧道支线。建造这些隧道采用最复杂的施工方法,预先冻结土壤才能开挖施工,保证采用的衬砌结构不透水。采用对开挖面施加主动土压力的现代机械化盾构,有可能在圣彼得堡任何地层中开挖隧道,采用以连续墙为围护结构的基坑可以在其中进行多层、多跨的车站  相似文献   

2.
0前言墨西哥城地铁12号线的隧道工程在2010年开始修建。在墨西哥城地铁路网系统中,12号线需要在最困难的地层中修建,地质主要是黏土和沙层,其中夹有直径达800 mm的巨砾。在这个城市中第一次采用直径10.2 m的鲁宾斯土压平衡盾构开挖隧道(图1)。该城市以前的地铁隧道通常采用明挖法施工。  相似文献   

3.
正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地铁设计院隧道结构设计部70年来实际上设计了圣彼得堡地铁的所有承载结构,创建了采用拼装式钢筋混凝土衬砌的车站和区间隧道,包括使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立柱式车站、使用钢构件过梁的塔柱式车站、无旁侧站台的车站、单拱双层车站、使用挤入地层的高质量防水衬砌的区间隧道、运河水下公路悬浮隧道,以及设计了铁路、公路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衬砌。近些年来,积极利用各种程序包3D模  相似文献   

4.
南京地铁隧道爆破开挖与振动控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城市地铁隧道往往修建于人口稠密区,且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复杂、隧道线路相互交错、距离近,这给爆破施工增加了很大困难。通过工程实践,本文介绍了在南京地铁隧道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开挖方法,以及所采取的控制爆破振动措施,其施工经验可供今后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坑开挖引起下卧地铁区间隧道上浮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坑开挖对其下部的地铁区间隧道有明显的影响.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浦江南浦路站--浦江耀华路站区间的中间风道基坑工程位于地铁区间隧道的上方,坑底距隧道顶的最小距离仅为9 m.基坑开挖对该地铁区间隧道上浮影响的分析与计算成为该工程的关键.为此建立了该基坑工程的数值分析模型,对实际施工工况进行模拟,动态地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开挖卸荷对地铁区间隧道上浮的影响:下行隧道上浮较上行线要大.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地铁区间隧道变形值超过允许值,需对隧道周围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或者采用堆载的方法.建议加载大小为160 kN/m2;若采用坑底加固的方法,加固弹性模量为30 MPa.  相似文献   

6.
明挖法是隧道和地下工程的修建中一个应用广泛、直接的开挖方式。明挖法是在无支护或支护体系保护下开挖基坑或沟槽,然后在基坑或沟槽内施作地下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法,按照隧道和地铁车站明挖法施工的基坑形状和施工顺序,明挖法主要分为敞口开挖和盖挖法。敞口开挖分为放坡开挖和垂直开挖;盖挖法可分为盖挖顺作、盖挖逆作、盖挖半逆作或多种支护形式、开挖方法组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杰 《铁道建筑技术》2009,(6):81-85,108
以北京地铁十号线国双区间暗挖下穿既有地铁一号线为实例,对开挖引起的新建隧道垂直下穿既有线不同厚度间隔土层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在计算中将对新建隧道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了地铁振动荷栽引起的压缩变形规律,从而在施工中对开挖进行了有效的知道,确保了施工安全和既有地铁的正常运营,对城市地下隧道修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地铁盾构隧道因上方河道开挖卸荷产生隆起变形,可能会影响地铁隧道的正常运行。为此,应就软土地区河道开挖工程对下方地铁隧道的变形影响进行研究,并制定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措施。[方法]介绍了案例工程的概况,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其实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土体本构模型及参数的合理性。基于具有典型软土特征的宁波地区地层剖面和土层参数,建立了土体简化模型,依次分析了河道开挖宽度变化对下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河道开挖深度变化对下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软土层埋深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介绍了门架式土体加固措施及门架式梁板加固措施两种变形控制措施,将考虑了控制变形措施的计算模型与基准模型的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及结论]在土体加固和河道开挖阶段,下方地铁隧道变形分别表现为沉降和隆起;河道开挖断面面积相同时,减小河道的开挖深度、增加河道开挖宽度,有利于减少下方地铁隧道变形;地铁隧道竖向位移主要由其下方土体回弹变形产生;门架式梁板加固措施对于地铁隧道隆起变形的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针对上海市典型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当地基坑工程中广泛采用的"大小坑"开挖模式,建立大量三维数值模型,计算分析了既有侧向邻近地铁隧道基坑施工时,引起地铁隧道最大位移受基坑开挖规模及基坑与隧道间相对位置关系影响的规律,提出了一种隧道位移实用预测方法。工程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的预测结果是可靠的,可以为邻近基坑工程的地铁隧道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述矿山法扩挖盾构隧道这种修建地铁车站的新技术.广州地铁6号线东山口站利用该技术,成功解决了盾构过站和修建车站站台隧道之间的矛盾.结合东山口站的工程实践,分析该技术的特点及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某地铁下穿高铁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地铁与高铁隧道垂直距离和地铁施工顺序对既有高铁隧道受力和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铁隧道施工期间既有高铁隧道变形主要为整体下沉,沉降最大位置位于地铁左右隧道中间线仰拱处;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高铁隧道衬砌拱腰处拉应力增量最大;地铁隧道左右线分别开挖比同时开挖时对高铁隧道产生的沉降小;地铁隧道距离高铁隧道越近高铁隧道变形和应力增量越大;建议地铁隧道下穿高铁隧道施工时其垂直距离宜大于0.71D。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城市地铁超浅埋隧道的工程特点,以传统交叉中隔壁法及三台阶七步开挖法为基础,研发出十字支撑加强三台阶分步开挖法。将该方法应用于贵阳地铁一号线将军山—云潭路站区间暗挖隧道。结果表明十字支撑加强三台阶分步开挖法在加快进度、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控制了拱顶沉降和地表沉降,保证了施工安全,为今后类似隧道的施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地铁隧道上方长距离并行基坑开挖的施工影响及变形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圳市桂庙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前海下沉段需要长距离并行既有的地铁11号线隧道。这不可避免地会使下卧地铁隧道产生结构变形和附加受力,进而影响地铁隧道的运行安全。借助数值分析软件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坑顶土体放坡开挖、坑内土体开挖、主体结构施工等不同施工步序对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坑分段开挖、控制基坑一次纵向开挖长度、前一段基坑开挖完毕后迅速施工底板等施工控制措施。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了所提施工方法能有效控制下卧地铁隧道的变形。  相似文献   

14.
明挖基坑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影响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难点。选取杭州市延安路至仁和路过街通道基坑开挖作为工程案例,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针对地铁隧道上方浅覆土工况,基坑开挖中采用地基加固、分期开挖等技术方案以减少对既有地铁隧道的影响,提出门式框架加固、分期开挖及控制降水等保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施工期各监测数据稳定合理,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数据基本吻合,基坑开挖保护措施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5.
地面基坑位于地铁区间隧道上方时,由于基坑开挖的卸荷作用会对下方地铁隧道的变形内力产生一定影响。以昆明某人行地道基坑上跨地铁盾构区间隧道为例,模拟基坑开挖过程,分析了各工况下基坑开挖对下卧地铁盾构隧道的变形和内力变化规律。分析研究表明基坑开挖会引起盾构隧道整体上浮,盾构隧道轴力、弯矩均有一定减小,剪力增大,但盾构隧道位移及内力的变化量相对较小,对地铁的安全运营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在矿山法隧道施工中,开挖工作面前3倍洞径处、上台阶开挖、支护完成、下台阶开挖、初期支护成环5个不同施工阶段对应的地表沉降量贡献率不同。利用某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数据,分析得出该隧道上台阶开挖、下台阶开挖阶段产生的地表沉降量分别占整体沉降量的34%和31%,两者之和约占整体沉降量的65%,而其他三个阶段约占整体沉降量的35%。为保证隧道施工正常进行,提出一种矿山法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分步控制的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设置各施工阶段地表沉降控制值,根据各阶段地表沉降量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以保证施工安全进行。经工程验证,该方法安全可行,可为同类型地铁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在城市地铁修建中,空洞的存在往往会加剧地层的变形,甚至引起坍塌事故的发生。在隧道开挖扰动下,探究空洞存在对地层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可以为施工过程中事故的防制提供有效的参考。本文依托青岛地铁工程,通过模型试验与三维有限元模拟,研究空洞在隧道正上方时,开挖过程中地层的失稳机制,并为解决该地层现象提出合理的控制对策。研究结论:(1)随隧道开挖,拱顶处塌落范围逐渐向上扩大,上方地层空洞会受到扰动,轮廓线逐渐闭合,最后完全消失与隧道拱顶塌落融合,同时空洞的存在会加剧地表的沉降,甚至造成隧道上方地表的贯通式坍塌;(2)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可以有效地确定施工地区地层中不良地质体的位置,通过地面注浆与洞内注浆相结合的方法预防空洞坍塌事故的发生,并通过现场地表沉降实测数据证实了超前地质预报与注浆处治相结合的方法对地层空洞预防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可为后期的隧道工程中含空洞地层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铁浅埋暗挖法超近距穿越邻近建筑物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北京地铁10号线6标段光华路站—国贸站区间修建过程中近距穿越多层建筑物,地铁右线隧道距该建筑物结构边线水平距离仅0.4~1.2 m,隧道开挖面极为接近桩基,无法按照常规打设抗滑隔离桩进行加固。后采用洞内加固桩周地层及加设临时仰拱等加强隧道结构的施工技术,成功地穿越多层建筑物,介绍总体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及监控量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分析新建大跨度人防隧道工程小净距下穿既有地铁线路施工时对地铁隧道区间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需对人防隧道下穿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方法]依托青岛某扁平大断面人防隧道下穿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工程,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人防隧道开挖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人防隧道设置的中隔墙在开挖过程中的力学响应及变形规律,以及整个施工过程对既有地铁车站及其区间隧道的影响情况。[结果及结论]人防隧道中隔墙在先行洞和后行洞施工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偏压趋势;人防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受既有地铁隧道的上部拱顶效应与中隔墙的双重作用,呈现出罕见的前大后小的“四象限”分布规律,且右侧沉降值大于左侧沉降值;既有地铁车站及其区间结构受人防隧道开挖空间效应的影响明显,其变形趋势均表现为向开挖侧移动,但其变形值均小于规范规定的预警值。  相似文献   

20.
正1工程概况及考古工作在希腊古城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修建第一条地铁,意味着这是一项在保护历史遗迹和建立先进的公共交通之间寻找平衡的任务。希腊海岸城市塞萨洛尼基修建地铁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不仅是工期延误,而且由于局部变更设计,导致建设成本增加。9.6 km长的平行的区间盾构隧道在城市地下20~25 m深处开挖,诚然,这是一个足以使历史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