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结合京沪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对底座板后浇带施工工艺等进行了探讨,重点对底座板后浇带设置以及张拉连接进行了详细介绍。此项技术和经验对于今后的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工程中普遍采用后浇带处理措施,探讨了设置后浇带的利弊,介绍了处理后浇带的一个工程实例,对同类工程的实际施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公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施工方案、施工过程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本文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技术难点和原因,从混凝土配合比、浇筑方案、后浇带设置、掺膨胀剂及混凝土养护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措施,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公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施工方案、施工过程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本文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技术难点和原因.从混凝土配合比、浇筑方案、后浇带设置、掺膨胀剂及混凝土养护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措施,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富水地区地铁车站结构复杂,现场施工难度大,特别是施工缝和后浇带混凝土因收缩或不均匀沉降容易引起渗漏水。以天津滨海新区地铁B1线欣嘉园地铁车站为例,将地下工程主体施工缝及后浇带等关键部位的防水结构进行改进优化:采用新型镀锌钢板丁基腻子止水带,将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填充在环向施工缝和后浇带,并把多节注浆管在后续浇筑的混凝土里预埋,当拆除模板后即进行注浆;另外在桩头、穿墙管、止水带“十字”接头等部位采用新型装配式预制防水产品。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地铁车站关键部位防水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在不间断行车情况下, 采用超高压水射流法对桥上CRTSⅡ型板式轨道底座板后浇带进行修复; 建立了CRTSⅡ型板式轨道结构静力计算模型, 分析了底座板后浇带不同脱空长度对钢轨、轨道板垂向位移与轨道板拉应力的影响; 建立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计算模型, 分析了底座板后浇带完全脱空长度为1.0 m时, 正常行车对轨道结构、行车安全与舒适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 在1.5倍静轮载作用下, 随着后浇带脱空长度增大, 钢轨与轨道板垂向位移随之增大, 当底座板后浇带完全脱空长度为1.0 m时, 钢轨和轨道板的垂向位移均增大了0.03 mm, 说明完全脱空对其垂向位移影响较小; 后浇带脱空长度分别为0.7、0.8、0.9、1.0 m时, 轨道板的最大拉应力分别为0.96、1.12、1.18、1.22 MPa, 后浇带完全脱空时轨道板的最大拉应力小于其抗拉强度设计值1.96 MPa, 轨道板不会开裂; 列车运行速度为300 km·h-1, 后浇带完全脱空长度为1.0 m时, 钢轨和轨道板的最大垂向位移分别为0.91、0.32 mm, 均小于《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 (TB 10761—2013) 中钢轨和轨道板垂向位移的基准值1.5、0.4 mm, 说明后浇带脱空后正常行车对轨道结构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后浇带完全脱空时, 轨道板垂向加速度约为正常时的3倍, 说明正常行车将会增大下部基础的振动强度。静、动力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超高压水射流法修复底座板后浇带可允许列车以正常速度通行。   相似文献   

7.
结合常州市欢塘桥工程,从0#、1#块、悬浇段挂篮施工及合拢段的施工三方面详细主阐述了现浇连续箱梁的施工过程,介绍了施工工艺方法及工程经验,分析了连续箱梁的施工难点、要点,并分析了施工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株洲建宁大桥斜拉桥主梁主跨箱梁设计为分段挂篮悬浇施工,边跨箱梁设计为部分分段挂篮悬浇施工,2#辅助墩~4#边墩箱梁之间采用支架现浇施工。介绍了有效利用临时墩和辅助墩支撑边跨梁段自重不平衡荷载,将辅助墩之间支架现浇施工改为挂篮不对称悬浇施工,可为以后带辅助墩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挂篮悬浇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由于悬浇箱梁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平衡弯矩,从而出现拉应力,影响施工安全,而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自平衡体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结合实际,对自平衡体系应用于悬浇箱梁施工进行受力分析,并对承载力进行详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自平衡体系能很好地解决传统悬浇箱梁施工过程中的拉应力问题,有效提高施工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以淮河特大桥为例,对连续梁桥合龙段施工方案、施工技术要求进行详细阐述,对非设计合龙温度下中跨合龙段提出了施工措施要求,为类似悬浇施工的连续梁桥合龙段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ú̿������ͨ���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三西”煤炭外运通道是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的最主要通道,在该地区煤炭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下,研究和建设布局合理的煤炭运输新通道对于保证我国煤炭供应、平衡全国煤炭供需矛盾以及提高煤炭利用效益等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华西北既有铁路煤运通道的总体布局和运行状况,对“三西”地区煤炭外运的北、中、南通路集疏运布局和12条干线主要技术标准、运量、运能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煤炭铁路外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了煤运新通道南北两线方案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通道及其集疏运系统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充分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综合运输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十四五”期间发展形势与趋势,剖析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了打造适应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便捷品质的客运服务体系、构建集约高效的货运服务体系以及提升科技创新活力推动运输服务升级等四项举措,为西部地区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感作为感觉的挪移,主要体现为视觉旨向和听觉旨向.视觉旨向,在修辞上倾向于形象性,与比喻相同;在认识论上,是知性逻辑的实证,指向世事的操作.听觉旨向,与意象的装饰相去甚远,其幻听旨向是通感语象控制艺术的神秘经验,极致为人生之醉态,而走向知性不及的拯救.通感由“看”到“听”的挪移在于自闭性的“目睹”开放向“聆听”的交互.通感正是“交互”在身体官能上的表达.因“通感”探讨而逼问出的肉身感通学同时也关联着哲学本体论的尝试和一般主体间感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学作为当今文学研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对20世纪以来"黄河--长江文化圈"生态文学与环境的人文关怀的研究,在于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精神的回顾,从文学意义上对人与社会的主观精神关注转入生态学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关注.其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地域生态理念的研究,生态文学类别的梳理,理论资源的开拓,具体文本的解读等.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对生态人文、人文精神的发掘以及围绕顺从自然,认识危机,反思文化根源三条线索去思考,为文学寻找更贴近自然,更为健康,更有生命力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从池莉近二十年的创作中,探寻她的“新写实小说”三部曲生成的原因,三部曲虽经历了主题、题材、艺术手法的变化,不过是新写实在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变异与成熟,体现了作家向现实主义回归的一种写作趋势。也体现了市场经济下,作家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对“人心似海”时代社会的理性关注与思考,池莉是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成熟的。  相似文献   

16.
交通“7+1”论坛第十七次会议的主题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的‘十二五’水路运输发展战略的思考”. 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角度,探讨了水运的地位与作用,总结了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 针对内河、港口、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交流. 同时以上海港、广西内河航运、深圳大交通管理体制为案例,分析了成功的经验以及可以借鉴的发展思路,为“十二五”水运发展规划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7.
孔子对诗的"兴观群怨"的理论,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也是历代诗歌批评史讨论的对象,并且贯穿于历代诗歌的创作实际中.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诗可以群"从"兴"、"观"、"怨"中割裂开来,导致人们忽视了"诗可以群"的诗学理论与先秦时代文学活动的关系."诗可以群"的诗学理论反映了先秦时期文学活动的集体性.这一理论为我们研究文学觉醒的时间问题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SHEL模型、GEMS模型的分析,简要地说明了人的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区别。并通过海事调查中对“人为因素”的分析,阐述了人的因素在海事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在借鉴MED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人的因素和控制海事发生几率的一些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关于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学术观点有自己独特的内涵.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肯定的是魏晋时代一批文人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他们坚持"师心"、"使气"并在这个意义上获得自身"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这种意识的出现,就是鲁迅所说的"自觉".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体现了他在今天与鲁迅当年不同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与阐释.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国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孝作为家族社会的精神基础,它一方面满足了维护家族制度稳定,协调父子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被封建统治者以"以孝作忠"引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服务,因此,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受到了历代统治者与社会民众的重视,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本文主要从《唐律疏议》的一些条文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孝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