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嵌岩抗拨桩的试验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岩层中抗拔桩的现场静载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桩身内分布的大致规律,并对该类桩的设计和施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占 《路基工程》2010,(3):111-113
根据悬臂梁挠曲变形理论、横向变形约束弹性地基梁理论及桩索变形协调原理,提出了考虑各锚索支点施工工况影响系数进行土质地层多支点预应力锚索桩的设计方法;结合工程实施,对桩背与板后土压力、锚索拉力、桩身位移等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分析研究;验证了桩背土压力受锚索约束影响呈梯形分布、板后土压力为三角形分布的应力图形;证明了考虑工况影响系数进行多支点预应力锚索桩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依托柳(州)南(宁)客运专线工程试验段,开展现场全尺寸监测试验,监测了短桩桩网复合地基在填筑期和放置期的地表桩土沉降和桩土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在路基填筑过程中,桩顶和桩间沉降的地基表面沉降横向分布逐渐从“W”型趋向“^”型,最终分布比例趋于一致;桩土承担荷载比例逐渐降低,格栅承担荷载比例逐渐增大,路肩格栅增大比例大于中心处;桩土合力在横向上按“W”型分布,桩土应力比和桩土合力呈正比例关系,桩土合力增大,桩土应力比增长速率减缓。  相似文献   

4.
“荷载分离法”研究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值试验的独特优势,采用作者提出的“荷载分离法”研究了群桩复合地基复杂的承载机理和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将:“群桩-土-承台”的相互作用问题层层剖析,分别得到了“承台-土-桩”和“桩--土-桩”体系的相互作用的性状与机理,讨论了附加应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分布特点,归纳了“群桩-土-承台”体系在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3种“削弱”与“增强”机理。比较了群桩中的一根基桩和单桩在承载性状上的区别,从而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不仅对复合地基的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也同时证明了“数值仿真试验”研究手段在岩土工程领域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
依托广西在建高铁项目,运用数值模拟软件sap2000 v15,对桩板结构的变形特征和内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影响变形和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以达到优化目的。结果表明:承台板的弯矩分布及变形呈中心对称,剪力分布呈反中心对称;桩的弯矩极值和剪力极值均出现在桩顶位置,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板厚、边跨、桩间距等参数均对桩板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水泥粉喷桩复合地基受力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在水泥粉喷桩单桩,复合地基以及天然地基载荷试验的基础上,阐述了桩身应力应变随深度呈非线性分布,桩土应力分担比随荷载而变化,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载荷板下应力分布以及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承载力等的试验结果,揭示了桩身应力应变在桩身中的传递深度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张仁伟 《路基工程》2018,(2):165-169
针对工程桩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的两种缺陷桩型,以合肥某高架工程中的桩基工程为背景,根据现场的工程勘察资料,运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缺陷位置改变时,对单桩承载力性状的影响;以工程缺陷桩的桩顶沉降和桩身轴力分布曲线,分析缺陷工程桩桩顶的沉降规律及桩身轴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缺陷位于桩体不同位置其承载力受到影响具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散体填料下粉喷桩力学行为研究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刚 《公路》1996,(4):12-17
研究了在散体填料下粉喷桩的力学行为,提出并验证了填料中存在的土拱效应,桩的内力分布规律和桩的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桩的破坏域方程,该方程为桩的复喷长度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出粉喷桩设计应置于桩、土体与外荷组成的力学系统中统一考虑,进行了以虎门大桥粉喷桩软基加固工程为背景的实例分析,给出了该实例的相关试验结果和分析结论,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直径超长单桩竖向承载性能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单桩离心模型试验,获得了荷载与沉降关系曲线、桩身轴力分布,研究了大直径超长桩在竖向荷栽作用下,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桩身压缩变形等变化规律,分析了桩端注浆对承载特性的影响,验证了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二种不同成孔工艺施工的钻孔灌注桩中埋设钢筋应力计,对灌注桩进行静载荷试验,测得在各级荷载下的桩身轴力分布,获得在极限荷载下桩身侧摩阻力分布,得出二种不同成孔工艺对桩身侧摩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框架桩作为一种新型的重型支挡结构,由前桩、后桩、横梁和次梁四个部分组成,具有抗力大、变形小和经济性好等特点,可用于加固巨型滑坡等工点。本文将框架桩分解为前桩悬臂段、中部框架区段和桩基锚固段三个静定结构进行受力分析,依据微元受力建立平衡方程,结合边界条件推导了结构的内力理论计算公式,并与数值模拟、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比数值模拟结果平均偏大20%,比现场测试结果平均偏大30%,理论计算结果偏于安全。框架桩其前桩弯矩沿竖向呈“W”型分布,后桩弯矩沿竖向呈“Z”型分布,横梁弯矩沿横向呈“半抛物线”型分布,结构最大弯矩分别位于前桩锚固点附近、桩梁节点附近,在设计过程中应加强节点设计。  相似文献   

12.
软岩深路暂锚索桩挡护的现场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场测试结果,讨论了软岩深路堑采用预应力错索桩挡护时,桩后土压力分布,桩的内力及位移特征。本项成果对预应力锚索桩的设计和施工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周建  刘卫未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7):27-30,34
采用双曲线型荷载传递函数,考虑单根筒桩内摩阻力沿桩身两种不同的分布形式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给出了具体迭代步骤及参数确定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了预测结果和实测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筒桩内摩阻力与外摩阻力呈正比的分布形式与实测情况较相符,而考虑内摩阻力从筒桩端部向上沿深度呈指数分布形式的计算结果偏保守,筒桩内摩阻力对其承载力的贡献为10%~20%左右,忽略其影响会引起一定的计算误差。比较了同样工况和地质条件下,筒桩及相应实芯桩的承载力情况,进一步说明了同样情况下筒桩比普通实芯桩有更高的单方混凝土承载力,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4.
水泥粉喷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水泥粉喷桩地基在填土荷载下桩土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桩土应力比与荷载水平及桩土特性有关,其值随填土荷载的增大而增大,且存在最大值。粉喷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还具有时效性,即在填土过程中,桩土是互相协调共同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刘迪 《路基工程》2023,(3):138-142
依托某铁路桩承式路堤工程,通过室内桩-土剪切试验,分析水泥土桩-土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在不同界面粗糙度、水泥掺入比和土体含水率下的变化规律,得出适应不同工况的摩擦系数。采用ABAQUS软件,对不同车辆速度和车辆荷载作用下桩承式路堤的承载性能和路堤沉降进行研究,得出桩和桩间土的荷载分布规律及桩顶、桩间土和路面最大沉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对土体运动作用下的被动桩桩土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中考虑土的塑性和大应变,并在桩土间设置接触单元,重点研究桩周土的位移模式和土体处于不同状态时接触应力的分布规律,讨论了群桩中桩与桩间的相互作用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结合永寿至咸阳高速公路咸阳机场立交试验区静载试验,研究了现场3根试桩浸水前后竖向受压的荷载传递性状,包括桩身轴力分布特征、桩侧摩阻力分布特征、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的发挥性状以及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并对其进行了浸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试桩桩周分布的黄土湿陷性小,浸水后的轴力分布规律与浸水前大体一致。在同级荷载作用下,浸水后的桩侧最大摩阻力普遍比浸水前小。浸水后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比浸水前小,相应的浸水后桩端阻力发挥比浸水前大。另外,从桩端荷载所占总荷载的百分比看,试桩显示出摩擦桩的特性。从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分析出,浸水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比浸水前均降低2级,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一维波动分析方法,将桩身离散成若干等截面均匀单元,桩上相互作用用线性阻尼壶来模拟,对桩顶实测波形拟合分析可得到桩身波阻抗分布,计算精度肥离散单元大小、桩土相互作用模型、模型参数及波阻抗变化形式等影响,文中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并将定量分析用于场地桩基测量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邯郸康奈大厦深基坑桩锚式支护结构桩身内力的计算与现场实测,研究分析了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桩身钢筋应力及弯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在桩身内力实测和理论计算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理论计算提出合理建议,为桩锚支护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倾斜桩能够提高排桩水平承载力,而长短桩依据桩身弯矩分布减小部分支护桩的桩长,以充分利用支护桩承载力,将两者结合可形成倾斜长短桩。为研究倾斜长短桩作为基坑围护结构时的变形受力特性,通过常规室内砂土模型试验,分析倾斜长桩倾斜角度和长短桩配比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 1)对比等长长桩,倾斜长短桩能够在减小总桩长时,更有效地控制支护结构变形和桩身弯矩; 2)对于倾斜长短桩而言,在倾斜桩倾斜角度为0°~20°时,其支护效果随着倾斜角度增大而提高; 3)倾斜长短桩的桩身弯矩会随着倾斜角度增大而减小,且开挖面以下弯矩减小幅度更大; 4)倾斜长短桩中,长桩与短桩在开挖面以上弯矩相近,开挖面以下长桩弯矩显著大于短桩弯矩; 5)短桩占比越大,支护效果越弱,桩身弯矩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