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提出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通径分析方法;基于中国近2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面板数据,计算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与间接通径系数,分析了主要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程度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间接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水平、运输强度、能源强度是影响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直接通径系数越大,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拉动能力越大,间接通径系数越大,对其他因素依赖性越大;经济水平的直接通径系数为1.338,表明经济增长直接刺激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间接通径系数之和为-0.350,表明经济水平对其他2个因素依赖较小,且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运输强度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422,表明运输强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间接通径系数之和为1.171,表明运输强度对经济水平有较大的依赖性,单位GDP所消耗的物流量与物流成本较高,所附加的产业价值较低;能源强度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216,表明能源强度是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间接通径系数之和为0.119,表明经济发展拉动了能源的快速消费,造成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且单位周转量消耗的能源较高,能源的集约利用程度较低,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的增长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问题,控制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本文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选取已实现碳达峰的部分国家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发展阶段剖析碳排放的演变规律,从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维度对比各国实现碳达峰前后的社会经济变化规律,分析各国碳达峰后的减排效果及路径。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碳排放强度达峰早于碳排放总量达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普遍存在由相互依赖到弱脱钩再到强脱钩的阶段性变化规律;碳达峰后,出现经济增长趋缓,化石能源占比下降及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年均减排速度在1.6%左右。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碳达峰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碳达峰与碳中和时间间隔短,减排任务与难度更大,应借鉴已达峰国家经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燃料及能源结构变革,培育社会低碳意识,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货运能耗的系统测度和节能潜力分析,对制定有效的节能策略至关重要。本文从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构建货运能耗系统测度和节能潜力分析框架,量化供给侧和需求侧各因素对货运能耗的影响,从而识别关键因素。鉴于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及货运供需特征差异,将该框架应用于义乌-宁波集装箱货运通道。结果表明:忽视生命周期和运输链次要活动,特别是前者,会显著低估货运能耗,导致各节能策略真实贡献评估有偏;综合能耗的公路运输直接能耗弹性为 0.67,远高于供给侧和需求侧其他能耗影响因素,是中短期货运节能的重中之重;现有条件下“公 转铁”策略单独实施的节能效果欠佳,建议中短期搭配直接能耗节能策略,而中长期宜搭配间接能耗节能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厘清政府在公共交通服务供给侧的管理职责边界,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公 共交通资源配置效率,在对目前公共交通服务供给侧政府管理和市场机制主要误区进行分析的基 础上,对公共交通服务进行科学分类,细分为基本公共交通服务和多元化公共交通服务,明确了 各自的服务定位和特征,并应用四象限法则,以“政府主导”和“市场积极性”为重要因素,分 析不同类型公共交通服务供给侧方面政府和市场发挥的作用和参与方式,最后,研究提出基本公 共交通服务和多元化公共交通服务中政府应当承担的管理职责,以及市场机制参与提供公共交通 服务的主要切入点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峰值的有效控制,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根据湖南省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对湖南省人均GDP和能源效率的不同增长速度进行模拟,设计了9种情景方案,分别对湖南省未来30多年的能源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效率增长速度越慢,达到峰值的时间越早,峰值越小,人均GDP增长速度越慢,达到峰值的时间越早,而且峰值也越小;人口因素稳定的条件下,对于人均GDP的迅速增长,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导致峰值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高模式和中高模式下湖南不能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峰值,人均GDP的增长所带来的碳排放影响非常大;相对人均GDP高中低3种模式按0.2%的变化对预测的影响来说,能源效率的高中低3种模式按0.2%变化对预测的影响更大。为此,实现碳峰值目标的减排政策设计,须充分考虑湖南经济未来发展所需的碳排放空间,避免经济过大波动。  相似文献   

6.
管理部门和学界高度重视货运结构优化问题,因为过高的公路货运量导致货运碳排放居高不下,不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除货运结构外,货运碳排放受诸多因素影响,但研究者大多仅关注部分重点因素影响,对于货运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效应缺乏准确理解。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利用“自上而下”法测算1999—2019年中国货运碳排放量,并构建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变量(如人均GDP)与货运特征变量(如货运分担率)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通过调整不同货运方式使用费用,模拟2030年不同政策刺激情景下货运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999— 2019年,社会经济变量对货运碳排放增长的年均贡献度为73%,显著高于货运特征变量;公路、铁路和水路货运分担率变化对货运碳排放增长的年均贡献度分别为1.81%、-0.01%和-0.26%;2030 年公路货运量全部转为铁路或水路货运量的极端情景,难以实现单位GDP货运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5%的标准;增加高碳货运方式使用费用的碳减排效应比降低低碳货运方式使用费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分析交通运输碳排放内在驱动机理,以1995-2014年四川省实测数据为例,应用 ASIF数据构造原理和逐步回归方法识别有效驱动因子,并由通径分析获取其对行业碳排放增长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经济强度、运输强度、相对结构和能耗强度是驱动行业碳排放的关键因子;经济强度是碳排放最主要的决策因子,其对碳排放的直接拉动效应明显;运输强度和相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依赖于经济强度的刺激,而能耗强度几乎可直接作用于碳排放;随着运输化的逐步推进,四川省的运输强度和能耗强度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仍不足以抵消经济强度稳步上行所引致的行业碳排放增长.  相似文献   

8.
交通运输业是碳减排的重要行业,关于交通碳排放核算方法、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一直是交通碳排放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从交通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辨识、交通碳排放作用机理分析三个方面来进行综述。在交通碳排放量核算方法部分按照直接获取“、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机动车排放模型四种方法进行分类。在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辨识部分从IPAT模型、Kaya恒等式、直接选取三点进行综述,并对近年学者们选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在交通碳排放作用机理分析部分综述了脱钩模型、因素分解法、计量经济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而对用不同方法分析的交通碳排放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其中Tapio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最后,探讨了交通碳排放核算方法、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本领域的研究难点主要集中于交通碳排放核算方法的优化及统一、影响因素选取体系的形成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1949~2012年的数据,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中国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和交通运输对碳排放的贡献存在"拐点效应",即二者在短期内对碳排放的贡献表现出上升趋势明显的现象,然而从长远角度看,这一影响逐渐减弱;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刺激效应较为突出,而长期方向上则表现为递减的现象,同时,在样本区间内,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冲击的响应较为微弱,缺乏敏感性;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均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壳体产品的结构特点和要求,在UG平台上设计出复杂侧抽芯结构的分级复合注射模,通过运动分解设计出“T型槽+斜面”的新型复合滑块机构,使3个镶件能同时完成3种不同方向的抽芯;同时采用滑块限位螺丝处预留1段空行程的方法,使滑块在1个液压缸的驱动下实现各镶件之间按顺序分级侧抽芯。实际生产检验表明该注射模具结构合理、工作稳定、自动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抗侧滚扭杆在动车组运行时所受载荷的变化情况,结合陀螺仪和速度信号,研究了抗侧滚扭杆载荷随列车运行速度、曲线半径和曲线超高的变化规律;统计了不同速度级下抗侧滚扭杆载荷最值,并编制测试载荷谱、趋势载荷谱和动态载荷谱,计算趋势载荷与动态载荷在整个测试载荷中贡献的损伤比. 研究结果表明:直线工况下,抗侧滚扭杆动态载荷幅值随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运行速度由250 km/h增大到350 km/h时,抗侧滚扭杆载荷幅值最大值增大了30%;在一定的过超高条件下,抗侧滚扭杆趋势载荷幅值随曲线半径减小而减小,240 km/h运行速度下最大载荷幅值由6.61 kN减小为3.54 kN;在曲线半径一定的条件下,抗侧滚扭杆趋势载荷幅值随曲线超高的增大而增大,240 km/h运行速度下最大载荷幅值由3.36 kN增大为5.80 kN.   相似文献   

12.
余柳 《城市交通》2021,19(5):19-25,81
在快速城镇化和机动化的驱动下,城市交通碳排放逐年增加.面对中国提出的碳中和战略目标,城市交通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策略和发展路径,以推动城市交通尽快实现零碳转型.首先,阐述全球碳中和目标提出的背景.其次,结合欧盟、英国和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东京、伦敦、纽约等国际大城市最新发布的碳中和战略文件,分析总结城市交通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策略与路径.最后,提出中国实现城市交通碳中和的发展建议,即需要尽快研究编制城市交通碳中和路线图,明确发展路径和关键性措施,在法规标准和技术方面加强突破创新,并不断夯实和完善交通碳排放统计监测和精细化核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余柳 《城市交通》2021,19(5):19-25,81
在快速城镇化和机动化的驱动下,城市交通碳排放逐年增加.面对中国提出的碳中和战略目标,城市交通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策略和发展路径,以推动城市交通尽快实现零碳转型.首先,阐述全球碳中和目标提出的背景.其次,结合欧盟、英国和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东京、伦敦、纽约等国际大城市最新发布的碳中和战略文件,分析总结城市交通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策略与路径.最后,提出中国实现城市交通碳中和的发展建议,即需要尽快研究编制城市交通碳中和路线图,明确发展路径和关键性措施,在法规标准和技术方面加强突破创新,并不断夯实和完善交通碳排放统计监测和精细化核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改善居民内部分配结构、驱动“三驾马车”均衡发展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在居民收入翻番的同时,如何控制物价大幅上涨。提出政府和企业应让利,使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同步;控制高收入群体未来8年的收入增长幅度,以免低收入群体收入“被增长;合理提高消费增长速度,适度放缓投资及出口增长速度,使三大需求的增长与供给的增长相协调,既可以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又可以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大幅度的上涨。  相似文献   

15.
基于STIRPAT模型,选择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人均GDP、机动车保有量、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和城市化率7项指标作为我国区域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建立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碳排放预测模型,并以1990-2016年北京市交通碳排放相关数据为基础数据做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训练样本交叉验证均方误差仅为 0.008 040,得到参数C和γ的最优值;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拟合回归效果良好,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 2和0.995 0,即模型具有良好的学习和推广能力;未来区域交通碳排放增长趋势逐渐变缓,但总量将继续呈上升趋势,社会仍然面临较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16.
交通运输业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的上升趋势,与其他行业稳步下降的趋势相悖,使得交通运输业逐步成为节能环保的短板之一.本文在考虑CO2排放约束的前提下,构建超效率非期望Min DS模型,评价1995—2013年中国30省份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并利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动态分析效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各地区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总体呈反N型波动下降;东部、西部地区各省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中部、东北地区内各省表现出一致性,但整体水平较低;超效率非期望Min DS模型有效克服了非期望SBM模型无法完全排序和低估效率结果的问题;造成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效率的下降,但这一状况将在未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不适配问题日益凸显,技能人才供给从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本文通过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供需现状进行剖析,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会计技能人才供需平衡。借助产教融合的桥梁,对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进行路径分析,培养既有深厚会计专业知识储备又有大数据思维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机场的航空器碳排放是民航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早日实现机场航空器碳排放达峰有 助于加快推进绿色民航建设。以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为例,首先采用改进的ICAO方法测算了2019 年机场航空器碳排放量;然后,运用情景分析与蒙特卡洛模拟方法预测了厦门机场航空器碳排放 达峰可能性、峰值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9年厦门机场航空器在起降循环阶段共产生碳排放 33.8万t,2035年碳排放最多可达45.3万t;在绿色发展和技术突破情景下,2035年前均可实现航 空器碳排放达峰,且技术突破情景下达峰更早、峰值更低;航空器滑行时间和生物燃油替代率是 碳达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机场可从优化场面运行、加强规划引领等方面减少机场航空器碳排 放,实现机场航空器碳排放顺利达峰、早日达峰。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协整检验和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交通运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交通运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两两之间的互动效应呈现倒U型;高经济区的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交通运输和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影响关系;低经济区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明显,碳排放随着经济增长和交通运输水平提升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交通》2019,(3):94-95
1月19日,由中国客车网、中国客车信息网主办,以“电动未来共筑都市‘明’天”为主题的新能源公共交通解决方案交流会,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找到“金钥匙”,推出新能源公共交通解决方案中国中车认为,在公共交通领域,未来的交通体系呈现出交通工具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转变;动力系统向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能源供给向绿色化、循环化、安全化转变等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