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定碳氮渗齿轮质量好坏的主要参数是渗层深度、表面碳浓度和渗层中碳浓度梯度,而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渗层深度、合适的表面碳浓度及平缓的碳深度梯度,除了要有正确的碳势、温度和渗碳总时间外,还要有合适的强渗时间与扩散时间之比。齿轮早期磨损点蚀的原因很多,齿轮精度、材料和热处理规范及润滑油选择不当都会造成齿轮早期磨损点蚀。研究齿轮渗碳层深度超出21.67%是否会导致齿轮点蚀,通过正交试验、工艺参数研究、金相检测及碳化物分析,找出合适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轴齿低压真空渗碳热处理技术的设备系统、工艺原理及实施过程,阐述真空热处理技术应用优势,分析真空热处理技术与传统可控气氛热处理技术的差异;针对变速箱齿轮热处理后变形控制对后续加工和装配工艺有较大影响,分别从材料、气淬压力、预冷温度、装炉方式等多个维度讨论研究某变速箱齿轮渗碳热处理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控制齿轮热后变形的一般办法,保证轴齿产品质量,为变速箱轴齿真空热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导致渗碳齿轮接触疲劳裂纹形成与扩展的动力参数是齿轮次表面所受的最大切应力τmax与其表面硬度的比值,减小该比值可延缓齿轮表面接触疲劳裂纹形成与扩展过程,提高齿轮疲劳寿命.分析了强化喷丸工艺对渗碳齿轮次表面所受τmax和表面硬度的影响,通过强力喷丸引入的冷作硬化可使渗碳齿轮表面硬度明显提高;引入的高残余压应力可使渗碳件次表面所受的τmax显著减小.试验表明,齿轮渗碳后再按最佳工艺进行强化喷丸后,可显著提高齿轮表面的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4.
渗碳淬火的齿轮表面硬度应控制在HRC78 ̄83范围内,齿面硬度的测定应以齿面和齿根为准;轮齿心部硬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轮齿的抗弯强度,一般要求心部硬度为HRC25 ̄40;有效硬化层深法可比较直观地反映出轮齿表面强化情况、材料硬化性能和渗碳淬火工艺品质情况,由于摩托车变速齿轮形体小,易采用低负荷显微硬度值来测定有效硬化层深为好。  相似文献   

5.
从低压渗碳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乙炔作为渗碳介质的工艺已被广泛地开发及应用.本文对乙炔的物化性质、安全要求及存储运输方法做了概述.通过比较乙炔与丙烷在高温、低压条件下的裂解特性,概括出乙炔作为渗碳介质效率高、杂质少、盲孔渗碳能力强、设备维护方便等方面的优越性.同时,使用ECM真空渗碳模拟软件,引入富化率概念,并作为工艺模...  相似文献   

6.
G10CrNi3Mo材料为渗碳轴承钢,用于制造尺寸较大的重要渗碳零件。该材料中含有大量的合金元素镍,经过常规的渗碳淬火热处理后,由于材料的MS点很低,表层为粗大的马氏体和大量的残余奥氏体组织(可达到6-7级),表面硬度仅为HRA78-80。零件即使在淬火后经过冰冷处理,也很难达到正常的硬度要求。通过采用带中间冷却的渗碳淬火工艺,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表面硬度可达到HRA81以上。  相似文献   

7.
针对18Cr2Ni4WA钢齿轮,研究了3种不同喷丸工艺,分别进行了喷丸层残余应力及其分布、喷丸层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其分布、喷丸层组织结构及其分布、喷丸表面粗糙度、喷丸层显微硬度及其分布的测试与分析,获得了较优化的钢丸0.50Amm+陶瓷丸0.18Amm的喷丸工艺,为指导生产提供了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8.
20CrMo碳氮共渗工艺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题由来 20CrMo作为齿轮材料由于它的经济性和良好机械加工性被广泛应用。但与20CrMoTi比无钛元素,因此其渗速慢金相组织不易控制。在本厂热处理生产20CrMo齿轮过程中存在因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等组织超差而返修现象较多,普遍反映金相组织难以控制。另外热处理生产每班8小时调整为每班6小时,时间紧,问题更加突出,不但组织超差多,而且还存在浅层。原来碳氮共渗工艺已不能满足现在生产,因此必须制订一个满足现在生产实际新的碳氮共渗工艺。  相似文献   

9.
SH78Z主五档齿轮零件结构有内花键,且齿轮两端壁厚不均,零件在渗碳淬火后内花键上下两端变形不一致,内孔锥度严重,齿轮齿向变动量也较大,零件无法装配。本文探索了通过改进渗碳淬火工艺从而减少齿轮内花键畸变的方法,改善内孔锥度和齿向变形,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汽车齿轮的损坏,一般出现接触疲劳、端末磨损、牙齿断裂、齿面磨损和齿面“粘结”五种形式。变速器换档齿轮主要是换档时冲击负荷引起的端末磨损损坏,后桥齿轮多为接触疲劳损坏。为了探讨不同碳氮共渗工艺和渗碳工艺处理的零件的静强度,抗冲击磨损能力和抗接触疲劳性能,进行了零件的静强度试验、换档试验和接触疲劳试验。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的提出 G10CrNi3Mo材料为渗碳轴承钢,用于制造尺寸较大的重要渗碳零件。该材料中含有大量的合金元素镍(见表1),经过常规的渗碳淬火热处理后,由于材料的Ms点很低,表层为粗大的马氏体和大量的残余奥氏体组织(可达到6-7级),表面硬度仅为78~80HRA。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型的表面强化技术,齿轮激光热处理克服了传统热处理的缺点,获得了理想的硬度和硬化层分布,齿轮耐磨性能大大提高,使用寿命延长,淬火变形微小,齿轮精度等级不受影响,齿面不需要研磨,可以代替渗碳、渗氦等表面化学热处理和感应热处理等传统工艺,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矿山、冶金、船舶、风能发电及工程车辆等多种行业各类齿轮的表面硬化处理,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低压渗碳技术的发展过程,并对乙炔的物化性质、存储运输方法做了概述.通过对乙炔与丙烷的高温裂解特性的比较,概括出了乙炔渗碳的优越性。同时,结合ECM真空渗碳模拟软件.对乙炔作为渗碳介质的渗碳过程参数设置和碳浓度曲线对比丙烷工艺,分析指出了不同之处及工艺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重点介绍了奥-贝球铁齿轮的研制机理和制造工艺技术。采用完善的铸造工艺技术,生产出内部无缺陷的高质量的球铁齿轮铸件,经铁素体化处理后,改善其加工性能,然后应用先进的等温淬火工艺和设备进行贝氏体化热处理,得到硬度较高的下贝氏体+马氏体组织,再经过表面喷丸强化使其大幅度提高齿轮弯曲疲劳性能,从而获得可代替传统渗碳钢的高强度、高耐磨性的硬齿面齿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研究工业电炉+炉外精炼流程生产的两种齿轮钢的疲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细小的Nb(C,N)析出相在奥氏体晶界起钉扎作用,20CrMoNbH渗碳齿轮钢渗碳层原奥氏体晶粒平均尺寸为16μm,明显细于20CrMoH钢的26μm。20CrMoNbH钢渗碳试样的疲劳强度极限值为1085MPa,高于20CrMoH钢的995MPa。观察疲劳试样断口发现,疲劳裂纹起源于渗碳层,并沿原奥氏体晶界扩展,细化渗碳层晶粒有利于提高疲劳裂纹扩展阻力,因此改善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6.
对SAE8620RH低碳渗碳齿轮钢的热处理渗碳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实现了符合国外技术要求的渗碳有效硬化层深、硬度、金相组织等各项指标,同时将渗碳淬火温度由原工艺的860 ℃降低到840℃,从而减小了因淬火温度过高带来的变形影响.经批量试验表明,采用该工艺生产的产品性能稳定,各项热处理指标均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7.
碳氮共渗工艺是一种先进的化学热处理方法。它是在渗碳、氮化和液体氰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现已广泛应用于处理汽车、拖拉机、金属切削机床等各种齿轮和其它零件。汽车齿轮碳氮共渗是为了提高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接触疲劳强度和耐磨性。因碳氮共渗温度较渗碳温度低,故齿轮热处理形较小。目前,零件表层的碳氮共渗一般采用盐浴碳氮共渗和气体碳氮共渗,碳氮共渗后的零件易产生黑色组织,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零件表面层  相似文献   

18.
大齿轮结构的不对称性严重影响其热处理变形。自动变速器主减速从动齿轮采用ECM低压真空渗碳、高压氮气直接淬火,并不断优化热处理装架工装设计,可以得到优良的大齿轮平面度。实验发现,平放装架方式不能有效控制变形,热后平面度一致性较差;改进装架方式,采用H型料棒挂放方式,并不断改进料棒的宽度、凹槽深度、壁厚等参数,可以提高零件平面度且稳定性较好,同时零件形变合格率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进的材料和工艺提高渗碳零件的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产品质量需要严格控制变形及热处理技术要求,而一些工艺变量则影响着渗层深度及心部硬度,本文探讨了重要的参数、渗碳时间、温度、碳势、钢材的淬透性及冷却速度的有关影响,并用试验淬大数据对计算的应用作了补充说明,推荐采用尽可能小的渗导深度。  相似文献   

20.
双联齿轮是手动变速器的关键零件,对整个变速器的工作性能、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都有较大的影响。从选料、毛坯成形、机械加工、热处理等各个流程着手,介绍并分析了双联齿轮的主要加工成形工艺,结果表明精选原材料27 CD4、采用双向挤墩一次成形锻造方式、碳氮共渗后喷丸处理,可使齿轮齿面硬度达730 HV10、心部硬度达500 HV50,硬化层深达0.4~0.65 mm,金相组织及齿向变形符合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