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障,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就无从依附。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出发,通过分析国家、地方和行业科技创新政策和广东省交通科技体制的现状,采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制度构建方法,设计了新常态下与广东省未来交通科技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科技创新主要服务内容、科技创新主体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总体构架,为广东省交通行业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动构建有利的创新制度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将各种经济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和组合、产生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进而提高新的金融效率的过程。它包括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管理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创新。本文针对我国银行业,初步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丁宁 《中国电动车》2007,(6):177-178
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在金融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但总体上仍存在品种少、规模小、质量低、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及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而资产类业务创新少的问题.本文对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展金融创新需重点解决好的四个问题:选准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加大金融制度创新力度,为金融业务创新提供后盾;分层开发与引进,梯度推进与推广;多方并举,为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车产业区创新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汽车产业区创新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基本结论是:我国汽车产业区可划分为创新低级区、创新初级区、创新中级区和创新高级区4个层次;表现出4大特征:各汽车产业区创新绩效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区域处在创新的初级阶段;汽车产业区创新依托区内核心大企业,自主品牌整车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导;新兴产业区系自主创新模式,创新速度较快,投入和产出较高;传统产业区系混合创新模式,创新绩效较为逊色.  相似文献   

5.
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在金融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但总体上仍存在品种少、规模小、质量低、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及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而资产类业务创新少的问题。本文对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展金融创新需重点解决好的四个问题:选准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加大金融制度创新力度,为金融业务创新提供后盾;分层开发与引进,梯度推进与推广;多方并举,为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6.
李连芝 《中国电动车》2014,(10):139-140
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章结合本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企业从坚持综合创新理念,积极构建决策、研发、管理、实施的创新管理体制入手,逐步完善了创新体系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大力推进实施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不断提升技术转化成产品和生产力的能力,带动产业升级。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与提升高校的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依托创新创业大赛的浪潮,抓住机遇,必定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趋势。文章分析了创新创业大赛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企业、社会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完善创新创业大赛政策与机制,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陈波 《中国电动车》2013,(11):51-53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是人们对创新规律更深认识基础上做出的选择,是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改善。二者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目标、核心内容、法律协调机制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范围、关注科技创新的视角、知识产权机制发挥作用的重心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提高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战略,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文中分别从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制定创新战略、培养创新人才、探寻创新模式、实施创新工程6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旨在为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的主要是线形创新,并形成了与线形创新相适应的制度化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型。在从线形创新走向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已经制度化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型在应对协同创新方面存在内部治理结构分割、知识生产系统封闭、科研合作关系扭曲、科研评价体系固化等问题。我国"自上而下"的协同创新战略要落到实处应进行系统变革,包括再造内部治理结构、盘活知识开发资源、塑造组织协同机制、改进创新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