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车轮检验及在线试验,根据轮轨蠕滑理论,研究了HXD1型机车车轮空转滑行对车轮踏面剥离的影响,结果表明HXD1型机车车轮的空转滑行会引起轮轨间较大的摩擦温升,从而加剧车轮踏面剥离,并从机车牵引特性、黏着控制、防滑性能及增黏沙砾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抑制车轮空转滑行、减小车轮踏面剥离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调查总结,分析了目前机车车辆轮轨黏着的研究现状,概述了轮轨黏着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研究,总结了轮轨表面磨粒磨损的研究,介绍了目前所采用的增黏材料,最后提出了综合考虑磨损与增黏效果的撒砂研究、综合考虑多体接触的力学行为及其矿物破裂的力学行为的力学研究,以及选用增黏砂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车轮-钢轨高速接触疲劳试验机上开展水、油和树叶等污染下的高速低黏着和增黏试验,通过最高速度200km·h-1的对滚试验,测得不同第三介质条件下的轮轨黏着-蠕滑特性曲线,研究增黏砂粒径和撒砂量对增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撒增黏砂可有效恢复各种污染下的轮轨黏着水平,使200km·h-1下轮轨黏着系数保持在0.18以上,低速下更高;增黏砂粒径在0.4~1.0mm范围内增大或撒砂量在40~100g·min-1范围内增加时,增黏效果均稍稍增强,综合考虑确定试验机的最佳撒砂量为40g·min-1、最佳粒径为0.85~1.0mm;考虑试验机与现场轮轨系统的尺寸差异、运行时复杂气流所致砂粒损失及适当冗余度等因素,建议现场最佳撒砂量为115~175g·min-1、最佳粒径为1.0~2.0mm;喷撒增黏砂会造成车轮接触表面的麻坑损伤,也是造成现场车轮踏面常见麻坑损伤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机车驱动装置悬挂方式对轮轨在垂向动作用力的影响,介绍机车驱动装置悬挂方式主要结构和技术特点,说明了不同驱动装置悬挂方式在机车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以HXD3B型电力机车为研究对象,现有撒砂量要求为0~1.5L/min,出砂口距离轨面50±25mm的范围比较宽泛,通过在试验轨道和正线上进行不同撒砂量、不同出砂位置、不同轨面状态、不同自动撒砂截止速度等条件组合工况下的一系列启动与制动试验,经过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来验证撒砂性能对机车牵引性能及制动距离的影响,并提出能够满足机车轮轨增黏要求且合理的出砂位置、出砂量及自动撒砂速度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铁路线路允许的条件下,开行大轴重货运机车是解决货运紧张矛盾的主要办法。结合正在设计的某型33t大轴重机车转向架结构,计算分析了一系软、二系硬和一系硬、二系软两种设计方案的33t轴重机车的轮轨力。通过与25t轴重机车的轮轨作用力比较,得出了33t轴重机车的轮轨力增加幅度。同时,分析了一系横向刚度变化对此33t轴重机车横向轮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轮轨黏着影响列车牵引和制动,对铁路运营效率和行车安全至关重要。论述国内外高速轮轨黏着的研究成果,包括仿真研究和试验研究进展情况。在仿真研究方面,介绍国内外轮轨黏着的理论模型发展和数值方法;在试验研究方面,介绍国内外的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通过对轮轨黏着机理进行研究,揭示影响轮轨黏着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分析现场存在的轮轨黏着方面的问题以及国内外轮轨黏着的控制与利用情况,包括最新的轮轨增黏措施和防滑防空转技术,并对高速轮轨黏着机理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大功率机车轮轨接触应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轨关系是大功率机车车轮国产化的重要研究内容。轮轨接触应力分析是轮轨接触问题的基础。大功率机车轮对在运行过程中相对钢轨断面产生不同横移,直接影响轮轨接触应力。应用轮轨非线性接触理论及并行计算技术,构建大功率机车轮轨接触应力分析的大规模有限元模型,并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的网络集群并行计算环境下完成有限元计算,研究了轮对横移量对大功率机车轮轨接触应力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轮对不同横移时,车轮踏面内均出现塑性变形,塑性变形从车轮踏面内约6 mm处延伸至接触表面。轮轨接触斑的横向长度与接触面积随轮对横移量的变化有着相同的变化规律。随着横移量的改变,多数情况下的轮轨接触斑形态与Hertz理论的椭圆假设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测机车动力学性能参数及监测机车运行状态,当前通常采用了基于传感器的接触式测量方法,因而存在动态测量困难、零漂大和抗干扰能力差等缺点。轮轨接触点位置变化能直观的反映出机车运行状态,所以设计了一套基于相机垂直拍摄的机车轮轨相对横移检测系统。该系统将相机垂直安装在转向架上,利用相机相对于转向架保持相对静止的特点,通过轨道在图像中的坐标变化来测量轮轨的相对横向位移,并分别在无砟和有砟轨道两种不同条件下实现了机车轮轨相对横移检测、数据显示和存储。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能显示轮轨相对横向位移,而且对检测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这对进一步探索和评价机车运行安全性机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MATLAB软件模拟平顶型不平顺,作为机车模型的外部激扰输入,根据机车动力学理论,以机车轮轨动力指标为依据,运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分析了小跨度桥的局部平顶型不平顺的幅值A、与不平顺波长相关的系数K和平顶长度L对轮轨系统动力性能的影响,给出了80~160 km/h速度下,轮轨垂向力、轮重减载率等重要指标,确定出危险速度。仿真结果表明,平顶型不平顺的幅值A和不平顺的系数K的增大,对机车的轮轨垂向力最大值和轮重减载率最大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平顶长度L对机车的轮轨垂向力最大值和轮重减载率最大值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机车制动机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结合我国机车制动机的现状与发展,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机车制动机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与采标方法,并对我国机车制动机的基本型式及制动控制模式、基本功能及操纵模式等的选择等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2.
受铁路基础装备技术和国内复杂运用环境限制,机车自动驾驶系统仍需在有人值守的情况下工作,所以应有完善的自动驾驶系统模式切换策略来界定值守人员和自动驾驶的权限边界。以机车运行安全为原则,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动态切换时列车的平稳性,阐述了机车自动驾驶系统的模式切换策略,该策略已经运用于机车自动驾驶实际应用中。大量实践案例证明,提出的机车自动驾驶模式切换策略能够有效保证机车控制权模式切换过程中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场运用反馈,取消DJ2型机车原调车工作模式的所有功能,改为采用调车转换开关进行“调车工作模式”或“正常工作模式”的选择,这样机车运行速度均由主调速手柄给定,大大提高速度给定的精度和调车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4.
32t大轴重交流传动机车转向架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世界各国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以及目前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发展大轴重交流传动机车转向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大轴重机车转向架的结构、牵引方式、轮对定位方式、一二系的悬挂方式、动力学性能、曲线通过性能和牵引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不同条件下的悬挂方式和参数配置,并且对构架强度、轮对结构强度和参数以及轮轨接触应力进行了校核。综合各种分析和论证结果,最后认为设计32 t机车轴重转向架的方案是可行的,并且能够满足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KZ4A型机车辅机供电电路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前机车辅机供电系统中电源辅助变流器的采用,为机车辅机供电的形式及控制提供了优越的性能,文章从控制的角度介绍其优越性以及在KZ4A型机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引入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所采用的一种全新的应急驾驶模式,介绍其工作原理及应用情况。应急驾驶模式的采用解决了机车运行中经常出现的几种与级位设定有关的故障,提高了机车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童建军 《铁道机车车辆》2011,31(3):66-67,89
机车整备专业化地勤管理是挖掘机务段整备效能和作业能力的一次新探索,通过改变管理体制,整合与机车整备作业相关的车间、职能,实现整备车间对机车库内作业的垂直管理;实施专业化地勤优化机车库内作业流程,提高了整备效率。机车整备专业化地勤作业方式的推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机务段的整备效能和作业能力,确保机车运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机车牵引装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分析了机车牵引装置与黏着质量利用率的关系,对我国主要的机车牵引装置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机车牵引装置应该具有良好的运动学、动力学性能,以使机车具有良好的黏着质量利用率,并对高速列车、重载机车的牵引装置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查表法在机车遥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了驼峰无线机车遥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在控车部分引入了模糊智能控制理论.结合遥控系统机车走行控制的基本方式和机车自身的特性,吸取司机和专家给予的建议,建立了查表法的系统模型,模仿司机对机车速度进行控制,并提出了一个控制过程的算法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文章提出了六轴机车重量计算模型和计算公式,各个阶段重量管理的具体工作,不同阶段的重量数据计算结果。介绍了HXD1B型机车车体、转向架及整车的实际称重结果,总结了重量管理技术在HXD1B型机车设计中的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