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设计地铁换乘站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楼板构件时,将地铁列车荷载按等效原则转化为静荷载作用在换乘节点上进行分析的方法已不能准确反映此种构件的受力情况.基于ANSYS子模型技术,采用双层数值分析模型,建立换乘车站结构梁一板一柱组合总体模型进行空间有限元分析,截取换乘节点中板局部区域,建立换乘节点中板一列车荷载子模型,采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I。完成移动列车荷载加载,获取移动列车过站过程中换乘节点中板的最不利荷载的位置及大小.结果表明,换乘节点范围接口位置的支座弯矩较大,柱位置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子模型获取的中板剪力和轴力极值均大于总体模型,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总体模型和子模型,确定中板内力的极值;子模型获取的中板内力极值发生位置及时刻各不相同.说明移动地铁列车荷载对中板内力的影响较明显.不应忽略.  相似文献   

2.
在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的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换乘车站作用,最大程度实现旅客出行无缝衔接,研究区域轨道交通换乘车站行车因素对乘客换乘的影响。在分析换乘系统设备设施布置和流线组织冲突基础上,提出车站换乘工作组织的评价指标,并以成都市犀浦站为实际案例,使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犀浦站内城际铁路与地铁的同站台换乘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对不同行车因素情境下乘客换乘过程及评价指标的仿真实验分析,找出换乘环节中的瓶颈环节,提出适应行车因素和乘客换乘需求的犀浦站同站台换乘优化方案。所提出的考虑行车因素的行车客运一体化车站仿真模型及分析方法能够为区域轨道交通体系下车站的换乘组织、行车作业和客运作业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3.
平行同台换乘作为换乘距离最短的换乘形式,可以更好地为乘客服务,为了能让大家全面了解这种换乘方式,并更好地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现以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大龙山和冉家坝站为例,全面研究了平行换乘车站的各种换乘形式,并从换乘功能、车站规模、工程投资及对规划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比选,剖析了各种换乘形式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了平行换乘车站研究问题的思路,为平行换乘车站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每个城市应根据各自的城市特点,在线网规划阶段即创造平行换乘的条件,为乘客提供最好的换乘服务。  相似文献   

4.
吴洋  冯琳 《城市交通》2017,(6):80-84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有别于普通车站,其影响因素众多,应重点考虑换乘客流对车站设计方案的影响。在运能不匹配的情况下,对同台换乘、节点换乘、通道换乘等多种换乘方式的客流承载力进行验算,得到不同换乘方式承担大换乘客流的风险能力。当运能不匹配的轨道交通线路间换乘时,首先应选择合理的换乘节点,尽量采用多点换乘,避免大换乘客流集中产生风险,其次应适当增加换乘车站规模。当换乘站位于大断面区段存在较大客流风险时,应慎重选择同台换乘方式,可考虑通道换乘;当换乘站位于客流小断面区段存在较小的客流风险时,可优先选择换乘便捷的同台换乘或者节点换乘。总之,运能不匹配的换乘站应依据不同的客流特征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在满足换乘能力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换乘便捷、服务水平高的换乘方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的公交运营调度以线路调度为核心,所制定的交区域,未考虑乘客换乘的便利程度。本文首先根据公交换乘的乘客总换乘等待时间最短的公交调度,权重与线路换乘吸引度,设计相应方法进行求解;最后结合具体实例调度提供了技术参考。,建立相关模型;然后以所算法探讨基于换乘优化的公证明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行车时刻表只针对单一线路而非公特点,分析两条公交线路之间基于建模型为基础,结合公交站点换乘交区域调度方法,并运用一维搜索本文的研究为解决公交区域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陶涛 《城市交通》2017,(6):57-62
通过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两线换乘车站站位关系、乘客换乘路径和站台型式组合三大要素,基于综合叠加后形成的换乘形式,对城市轨道交通两线换乘的便捷性进行分析。依据换乘距离计算结果,在不考虑客流分布特征等其他外部因素时,同站台换乘便捷性最高,垂直平行比水平平行便捷性更好;十字型、T型、L型换乘便捷性依次降低,在线路相交时应优先选择十字型;虚T型、虚L型和分离式换乘便捷性较低,主要取决于换乘通道长度。无论采用何种换乘形式,为便于统筹协调资源和提高运作效率,建议换乘车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在管理界面、设备设施两个维度做好切分。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2006,(3):18-18
在上海目前规划的18条轨道交通线路中,计划建设500多座车站,其中105座为换乘车站,三线以上的换乘枢纽多达18座,而虹桥机场站更是将出现六线换乘(五条轨道交通线+沪杭磁浮线)的壮观景象。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叙述轨道交通换乘的概念,提出轨道交通之间换乘应遵循的原则,进而分析轨道交通的换乘方式分类,并对比各种换乘方式,总结各种换乘方式的功能特点及优缺点,以及国内外各种换乘方式应用的代表车站,并讨论了不同换乘方式的适应性。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换乘方式选择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换乘客流,线网与车站的规划,线路的修建顺序,车站的位置,与周围地面交通的协调,与附近商场、商业区的联系,以及与环保的协调等,并对影响换乘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建议在线网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及设计的全过程中都应该把各线交叉衔接、站位的选择确定、换乘站的研究设置和换乘方式的选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妥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李艺  施澄  邹智军 《城市交通》2021,19(2):121-127
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完成从单线运营到多线网络化运营的转变.伴随网络化发展而来的集中换乘客流,给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出了挑战.以上海市轨道交通为例,通过对比手机信令与客流分配模型两种统计途径下的换乘客流差异,探究乘客换乘行为特征与换乘决策影响因素.将绕行换乘行为归纳为6类:高辨识度换乘车站、换乘不便捷车站、多功能复合型车站、长距离少换乘、避免拥堵和纸面地图误导.考虑轨道交通换乘站自身属性,对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配模型提出改进方向,为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从单线建设进入到网络化建设时期,同时,在建线路形成的换乘枢纽车站的设计,涉及专业系统众多、接口复杂、管理及设计单位不一等问题.为了使换乘车站的设计既满足各线的技术要求,又符合土建和机电系统资源共享的原则,必须健全换乘车站的设计管理办法.通过有效管理,实现网络建设标准化、系统配置人性化、网络功能最优化和网络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省界处主线收费站与互通立交较近情况下传统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主线收费站放入互通立交内部,以主线收费站为中心布置互通立交的设计新思路,该思路在璜茅互通立交等项目中得到了验证,说明该思路是合理并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省界处主线收费站与互通立交较近情况下传统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主线收费站放入互通立交内部,以主线收费站为中心布置互通立交的设计新思路,该思路在璜茅互通立交等项目中得到了验证,说明该思路是合理并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在现行的规范、规程中缺乏相应的分析、计算方法。为了寻求其可行的分析、计算方法,合理确定互通立交的规模和形式,以天津市快速路典型互通立交为例,采集大量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互通立交各组成部分的交通特性。通过实测数据的标定,建立互通立交仿真实验平台,得到天津市快速路互通立交基本路段,分、合流区,交织区,各类型匝道的通行能力推荐值,并提出了互通立交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最后针对如何提高互通立交的通行能力给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坎帕拉至恩德培机场高速是乌干达第1条高速公路,综合分析技术指标、施工难易程度、土地征迁、业主需求等方面对方案的影响,确定该互通式立交的最优方案为哑铃形.文章重点阐述其设计思路和过程,重点对其平面线形设计,纵、横断面设计进行介绍.Busega互通式立交总体布局匀称,选型合理美观,经济实用,对东非地区立交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将模糊数学的概念、原理应用到立交线形优化设计中,以立交平面线形设计中的2种基本线形—圆曲线、缓和曲线作为构成立交线形设计中的线形元,并且考虑了行车条件、线形几何约束、超高要求等约束条件,以及影响参数取值的因素的模糊性,提出了比传统的优化设计方法更为科学、合理的模糊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模糊优化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其解法.  相似文献   

16.
将模糊数学的概念、原理应用到立交线形优化设计中,以立交平面线形设计中的2种基本线形—圆曲线、缓和曲线作为构成立交线形设计中的线形元,并且考虑了行车条件、线形几何约束、超高要求等约束条件,以及影响参数取值的因素的模糊性,提出了比传统的优化设计方法更为科学、合理的模糊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模糊优化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其解法.  相似文献   

17.
为增强中、下承式拱桥悬吊桥面系的强健性,以无纵桥向加劲梁的中、下承式拱桥悬吊桥面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采用钢管桁架加劲纵梁的悬吊桥面系强健性加固结构,对比分析了悬吊桥面系强健性加固前后吊杆断裂时剩余结构的动力响应;开展了钢管桁架加劲纵梁强健性加固结构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吊杆断裂后加固结构的受力性能与破坏模式;讨论了精轧螺纹钢筋预紧力、开孔钢板厚度和材质对强健性加固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钢管桁架加劲纵梁加固悬吊桥面系后,长(短)吊杆断裂时桥面系最大竖向位移与应力分别降低了1.30(1.31)和3.31(1.99)倍,与断裂吊杆相邻的吊杆的最大索力降低了1.25(1.25)倍;在弹塑性阶段,钢管桁架加劲纵梁加固结构的开孔钢板发生弯曲变形,横梁下排植筋破坏,达到极限荷载时,中间下侧加劲钢板与开孔钢板间的焊缝发生断裂,随后下弦管与开孔钢板间的焊缝出现开裂而丧失承载能力;精扎螺纹钢筋合理预紧力为50 kN,开孔钢板合理厚度为20 mm;开孔钢板的材质从Q235提高至Q345时加固结构极限荷载增加了11.9%,说明提高开孔钢板的材质强度可有效提高加固构造的极限承载力。综上所述,采用钢管桁架加劲纵梁加固中、下承式拱桥悬吊桥面系可有效增强其强健性。   相似文献   

18.
以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大型换乘站——西关什字站的修建为背景,对兰州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车站建设情况及周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要点、总体布局原则等方面的研究,为兰州市地下空间资源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提出了相关规划建议,使兰州市地上开发资源较为紧张的局面能够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9.
台湾中山高速公路于1978年完工通车后,成为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之重要交通动脉。近十余年来,由于都市人口的快速集中,来往台北都会区与邻近的桃园、新竹地区的交通量大增,使得中山高速公路北部路段饱和拥塞。鉴于此,对中山高速公路五股-杨梅段进行拓宽,以疏解台湾政经中心(台北)与科技中心(新竹)之间的交通,串连沿线科技产业聚落,畅通往返桃园国际机场的车流。五股-杨梅段拓宽工程系利用现有高速公路两侧兴建高架桥,途中行经林口路段属地质敏感坡地,仅能在高速公路单侧兴建高架桥,故需两度跨越高速公路,并在高速公路单侧兴建双层高架桥。由于跨越桥不得在现有高速公路上设置桥墩,故跨越桥主跨径达216cm,为目前台湾最大跨径之钢梁桥。而介于两座跨越桥间之单侧双层桥,采F形单柱式共构桥墩,造型特殊且工法创新。本工程系在狭窄的环境条件下施工,又必须维持现有高速公路的畅通,故大跨径跨越桥采用台湾首见的旋转工法,双层共构桥采用钢梁逐跨架设工法,此均为台湾难得一见的创新施工法。对五股-杨梅段拓宽工程作简要介绍外,拟对林口跨越桥及双层共构桥的设计与施工做出说明,供工程界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