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建锋 《中国港口》2010,(12):25-26,28
<正>位于上海东南一角的临港新城自2002年启动建设以来一直备受瞩目。在上海最新的城市发展"1966"计划中,临港新城列为三个重点推进建设的新城。2009年5月随着南汇行政区域划入浦东后,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临港新城的发展寄予厚望。大浦东"7+1"板块的确定,使得临港新  相似文献   

2.
童维博 《中国水运》2007,7(12):192-194
结合上海市产业转型、航运中心建设,在充分考虑临港新城的区位、政策优势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临港新城的几大制造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明确未来临港新城产业发展重点,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南汇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服务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满足国家航运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上海海事大学将整体搬迁至上海临港新城。目前,上海海事大学新校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经国内外专家评审已获通过。这标志着上海海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由此迈入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据了解,上海临港新城将重点建设以国际海运和海事商务及现代制造业为特色,集现代  相似文献   

4.
南通紧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形成的机遇期,积极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全面实施“江海联动”“陆海统筹”战略,通州湾港区的开发建设,通过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用地和港口岸线,不仅可以为南通市及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还将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概括分析国家战略下通州湾港区发展的资源、战略、区位优势;重点探讨通洲湾港口开发对沿海滩涂围垦的需求,包括港口建设、港城发展、产业发展需求;阐述通州湾港口开发建设的意义,充分肯定通州湾港区在拉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促进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峥 《中国港口》2004,(12):15-16
“立足上海,接轨长三角,构筑全国网络,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上海港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6.
3月25日,时值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建设“两个中心”意见两周年,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和金融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的6个重大项目——上海航运产业基金管理公司、沪港航运研发与交流中心、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在沪揭牌;国家级上海船员评估中心落户、上海航交所与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7.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的国家战略,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础。1995年,党中央明确指出,2010年要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框架。2020年基本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党中央的决策是科学的,定位也是明确的,符合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该是集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航运服务功能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确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张盛 《中国水运》2011,(11):22-23
展望"十二五",临港新城将以"四驱一体、一体双轮、港城共荣、互动发展"的工作思路,找准新的切入点,解放思想、凝心聚力、鼓劲增压,再造一个"百万标箱、亿吨强港"。江阴临港新城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西部,东临主城区、北枕长江、西面和南面与常州接壤。几年来,江阴临港新城始终坚持"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互动发展"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苏锡常都市圈的  相似文献   

9.
洋山回眸     
尹凡 《中国港口》2005,(12):5-6
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曾强调“: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国家战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仅是使上海尽快确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地位的重要条件,更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90年代以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本文围绕中船集团公司“五三一”战略目标和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科研设计院的发展目标,从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度,论述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工作实践,对如何建立并完善求才、育才、用才、奖才各项人才机制以及谋划未来人才规划,建设人才新高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发布,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是建设上海“两个中心”的纲领性意见,为上海的发展描绘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相似文献   

1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竞争力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竞争力,从波特的“钻石模型”和国内学者的“五角模型”入手,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竞争力的成因分为基础层、核心层和环境层3个层次共5个因素,即政府作用、基础设施、腹地经济、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航运要素的集聚与组合能力等,认为这3个层次5个因素应同时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竞争力,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5,(10):i0008-i0009
来自MatthewFlynn对新兴的机遇之地与北亚供应链的枢纽中心——临港新城的报导。长期以来上海一直因其长江入海口的重要地理位置被誉为神龙之首。时至今日,更宏伟的梦想在这里延续。今天,临港新城在上海的最南端欣然崛起,人们称其为“五龙汇聚之地”。Lloyd'sFTBAsia有幸采访了这个新“贸易都市”的某位市场管理人士,了解到一些详细的消息。  相似文献   

14.
王任祥 《中国水运》2005,(10):46-47
宁波港新的定位与腹地拓展问题 1.宁波港新的战略定位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建设规划》指出:“建设以上海、宁波两港为主,干线港、支线港、喂给港层次清楚、分工合理的集装箱运输体系”.这是对宁波港新的战略定位,它有别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的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15.
《水运文献信息》2006,(1):19-19,18
制定“合身”的战略定位 一个好的企业战略往往能够让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机会,确立自身不可替代和模仿的市场地位。制定企业战略是一个系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陈平 《中国水运》2010,334(5):10-1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滨江临海的海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门东揽黄海,南倚长江,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处于中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T”字型交汇处,素有“江海门户”之称。近年来,海门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策应桥港经济新时代,加快实施江海联动大开发,一桥两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沿江沿海南北呼应,齐头奋进,正成为海门最具潜力、最具活力、最具爆发力的重要两翼。  相似文献   

17.
吴明华 《航海》2015,(3):5-6
<正>首个国内海事司法改革与发展"路线图"日前正式出台。4月8日,上海海事法院在沪发布《关于强化海事司法职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就海事司法融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司法改革进程,为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以及加快上海自贸区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更加公正、高效、有力的海事司法保障,厘清了拓展思路,作出了全面规划。据上海海事法院院长赵红介绍,2014年下半年以来,上海海事法院重点围绕服务保障海洋强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三大建设,结合海事审判实际,组织开展了专题性工作研究。在中央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8.
鲍沫西 《中国港口》2002,(10):36-36
<正>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逐渐建成,上海港口的现代物流业必将兴起、发展,最终融入到世界现代物流的浪潮中去。 一、上海港口的发展为现代物流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1.航运中心的建设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上海实施“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发展战略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必然需要引进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现代物流理念,建设与国际航运枢纽港相匹配  相似文献   

19.
5月19日下午,上海市虹口区政府、上海海事局、上海航运交易所共同举行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三方提出将以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为依托,坚持优势互补,加强战略合作,携手推进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徐华 《中国船检》2012,(6):29-32,96-97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今年将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运业一直期待国家战略的引领和推动。国家级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重陆轻海“陈旧观念的束缚,大力推进“海洋强国”、“海运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