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提高通过能力和旅客列车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赵春雷 《铁道学报》1997,19(1):13-19
在对旅客列车快速运行条件下,三显示,四显示自动闭塞线路追踪是隔时间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显示制式优势,邮适应快速、大能力的自动闭塞设计和改造模式--多显示扩展方式。对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快速运行条件下采用三显示,四显示及多显示扩展方式的平行、非平行运行图能力地计算,提出快速旅客呈除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运用计算机仿真法,研究动车组开行间隔对不同种类列车平行运行情况下通过能力的影响,并以南昌铁路局鹰潭到向塘区段为例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列车开行间隔对区间通过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既有旅客列车开行框架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实验方案,改变列车之间的开行间隔.运用基于列车运行图铺画优化模型的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计算给定实验方案的区间通过能力,进而分析出列车开行间隔对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并从该角度出发提出改善区间通过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5.
高速列车及其速度目标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铁路运输高速化的发展趋势,初步分析了旅行速度、票价、运输管理、高速列车等因素和速度目标值的关系。提出高速列车是影响速度目标值的关键问题。从高速列车的牵引、能耗、制动能力和噪音方面对轮轨方式和磁悬浮方式的高速列车按不同速度目标值进行分析比较。以正在设计中的京沪高速铁路为例,在京沪高速列车运行仿真研究的基础上,按直达方式和沿线停站方式,对不同速度目标值的地面干线运输系统其旅行时间和能耗的经济问题进行简要的计算对比。提出选择我国高速铁路速度目标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移动闭塞原理的地铁列车线路通过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在移动闭塞的条件下地铁列车线路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提出通常构成线路通过能力的3个方面,即区间追踪能力、中间站通过能力及折返站折返能力.给出区间追踪能力和中间站通过能力的计算模型,最后探讨折返站的种类及折返能力,提出如何降低列车的行车间隔,从而提高线路的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气化铁路区段通过能力主要受到追踪间隔时间、区间运行时分、天窗、速度等级列车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提高电气化铁路区段通过能力要通过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强化设备质量;双线区段采用上下行分线供电方式,避免天窗对开行方案的影响;合理安排双线电气化区段的区间布点等,加强相关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延长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0 km/h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从1400 m延长到1600 m,相应的常用制动距离也要延长,这涉及信号机布置、列车操纵、车轮踏面损伤、对通过能力影响等许多方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问题。本文首先检算了120 km/h货物列车不同条件下的紧急制动距离和常用制动距离,根据制动距离确定闭塞分区长度,根据闭塞分区长度采用牵引计算的方法确定追踪列车间隔时间,从而判定紧急制动距离延长对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同时,还采用牵引计算的方式确定紧急制动距离延长前后的列车停车附加时分,计算停车附加时分延长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认为120 km/h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放宽到1600 m后,闭塞分区计算长度要增加70 m,这对新线信号机布置有重要影响,既有线不满足要求的,需要限速,或者改造。同时还造成货物列车90 km/h初速时紧急制动距离超过800 m,新车和既有货车的制动率不一致,当新旧车混编时会加剧列车纵向冲动。因此建议对《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这一条款的修订应慎重。  相似文献   

9.
在车站技术设备及作业组织方法不改变的条件下,列车结构变动是影响车站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对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差。当时间差较大,客货列车占线时间比较小,则增开旅客列车对货物列车的影响较小。在固定作业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无调列车比提高对技术站通过能力产生正面影响。通过分析增加旅客列车和提高无调列车比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因子,推导出车站通过能力变化情况的计算公式。以内江车站通过能力为例计算表明,如果车站固定作业时间保持不变,无调列车比由11%提高到30%,则到发线能力较原来提高8.2%,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铁信号和车辆系统对列车的控制机理,分析了影响列车旅行速度和追踪能力的关键因素及其内在联系,总结了提高列车旅行速度和追踪能力的思路和方法,为更好地实现地铁线路的运营需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搜集,了解国内外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铁道部颁发的“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为依据,对利用计算机计算铁路区间通过能力及推算列车旅行速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利用计算机确定列车运行图周期的方法及计算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步骤,并通过编程得已实现。  相似文献   

12.
双线铁路区段开行反向列车对对向列车能力和速度的影响如何,目前还未作过多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大量的计算机铺画运行图,分析研究了开行反向列车对对向列车的速度和能力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3.
既有线上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对运输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既有线旅客列车提速的要求,从分析影响线路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着手,分析了旅客列车最高速度提高到140、160和200km/h后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在不降低当前已有的运输能力条件下,客货列车速度匹配关系以及在兼顾提速与扩能时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通过能力计算法在武广客运专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扣除系数法已不适应我国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计算,本文深入研究了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的特点,详细分析了客运专线对通过能力计算的特殊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采用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法来计算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数学模型,并结合武广客运专线实际情况对该方法的实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的扣除系数法更能适应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干线提速区段客货列车流开行规律,总结了提速对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针对此实际,提出一种新的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公式,并以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从满足高速铁路运营的角度,研究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分析认为影响因素有列车最小运行间隔时间、最高运行速度、列车制动性能和加速性能、沿线车站到发线长度。以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00km·h-1和350km·h-1等条件为前提,对4种运行工况下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要求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区间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选择应不低于160km·h-1,车站道岔和咽喉区渡线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选择应不低于100km·h-1。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及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客运专线定位,从宏观规划到工程、运营分析,论述了跨线列车速度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列车运行图结构分析,在确定旅客列车会车区和越行停留时间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等级反向列车产生的会车次数进行深入研究;运用列车组和价结构理论,对不同等级反向列车与不同正向列车组组合的情况下,对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反向列车对正向线路通过能力和列车旅行速度影响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影响规律,认为铁路双线区段组织反向行车对线路通过能力和列车旅行速度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并随列车开行数量和区间运行时间等影响因素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能与运量的耦合度,解决非高峰时段列车满载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列车灵活编组模式。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在时间上的不均衡性,对灵活编组模式进行了需求分析。通过对信号系统和车辆网络传输作业的分析,研究了列车解体和编组作业流程,得出列车解体和编组作业时间分别为84.2 s及103.2 s。结合全日客流时段的形态分布,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灵活编组转换衔接方案,建议早高峰前采用列车以小编组形式出段运行,高峰转非高峰过渡时段采用正线上列车解编的方式。针对高峰转非高峰过渡时段内列车不同运行场景,以“3辆编组A型车+3辆编组A型车”灵活编组列车为例,通过铺画车站作业图的方法进行列车通过能力分析,验证了灵活编组模式下正线上列车解编作业可以满足过渡时段的列车通过能力需求。对灵活编组条件下的重联列车中部不贯通的疏散问题,以及极限状态下列车救援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案。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灵活编组模式可提高行车组织与客流时间分布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20.
研究高速铁路高、中速列车混跑模式下,利用区间渡线和反向线路组织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待避或越行对线路我间通过能力的影响。定量分析了三种不同越行方式对高速铁路本线通过能力和反向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得出了增设区间渡线组织列车越行对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随高速铁路站间距离、中高速列车速差、列车最小追踪间隔、列车越行方式以及运行图结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当双向行车量不均衡,某一方向行车量较大时,在长度接近或超过60km的区间设置渡线,利用渡线和反向线路组织列车区间越行,可提高行车量较大方向的区间通过能力,当双向行车量较大且较均衡时,为避免降低反向线路的通过能力,一般不宜组织这种越行。当中速列车利用区间渡线和反向线路车待避高速列车时,使增设越行点所产生的中速列车额外扣除时间降至零在最小区间距离,以及有关铺图结构、计算方法等,同样适用于高速铁路越行站的合理分布的研究和距离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