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国内首条双流制市域铁路重庆江跳线为例,分析了双流制列车配合信标通过交直流转换段(中性段)的过程,并计算出列车通过中性段的惰行距离;对于选用关节式中性段或者器件式中性段,根据江跳线的实际工程情况,再结合国外已有中性段的设置经验,决定采用器件式中性段;通过3种器件式中性段接触网供电方案的分析、比较,决定采用4台分相绝缘器绝缘的方案;最后,在双流制列车通过中性段时,还对中性段接触网的状态特征进行了分析;这可为今后双流制市域铁路过中性段的供电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市域铁路车辆段、停车场常设于线路起终点车站附近,但在工程实践中,受场坪面积、地质条件等多因素控制,线路起终点不一定具有布设段场的条件,则段场需布置在线路区间。通过对车辆段场在线路两端与区间多种组合布点型式,通过对压道时间、发车就位时间、发车空驶距离、收车时间、收车空驶距离五个量化指标分析,对列车运营初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营效率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推荐意见,可为其他市域铁路段场布点方案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玉屏段,沿线地形起伏,存在多处桥隧相连段落.在桥隧相连设计过程中,隧道洞门能否容纳下桥台结构并有效缓解洞口空气动力学效应、隧道低洞口端洞口排水、桥隧电缆槽对接过渡以及隧道洞外存在挡墙结构时挡墙是否能起到作用并能保证施工安全等,均存在较大的难点.为解决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玉屏段桥隧相连的工程难题,需对桥隧相连进行专门研究.研究结论:(1)采用扩大洞门横断面+挖孔灌注桩方案,能有效解决桥隧串接时桥台结构伸入隧道及洞口空气动力学效应等难题;(2)桥隧对接时,桥台基坑可根据条件的不同分别采用台后挖孔灌注桩防护和台后放坡两种方式开挖;(3)对于桥隧对接时洞门结构外存在挡墙的情况,在挡墙下设桩基+托梁,并将挡墙设计为锚杆挡墙,可以解决桥台基坑开挖引起挡墙结构不稳的难题;(4)通过在隧道内设置过渡段,可有效地将桥梁与隧道电缆槽顺接起来;(5)隧道内低洞口端设置洞口检查井汇集洞内水体,能有效解决洞内排水问题.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市域铁路设计速度100~160 km/h,是快速、高密度、公交化的客运专线铁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市域铁路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已开通运营的市域铁路采用的标准规范均不统一。结合市域铁路特点,本文从区间正线最大坡度、长大坡道设置条件、相邻坡段连接、最小坡段长度几方面对市域铁路纵断面标准展开研究,以期为市域铁路项目设计及规范编制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区间正线最大坡度可以采用35‰;(2)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或等于3‰时应设置竖曲线;(3)最小坡段长度不应小于200 m且相邻竖曲线不重叠;(4)本文确定的市域铁路纵断面标准较我国现行《城际规范》、《线规》、《地铁规范》规定的标准低;最大坡度与日本、法国、德国标准一致,设置竖曲线坡度差较法国、德国规定的标准低;(5)本研究成果对市域铁路线路纵断面标准确定及规范编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早期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规划以城市内部轨道交通为主,较少对服务城市外围组团的市域铁路提前谋划布局。重要廊道大多被城市轨道交通占据,穿越中心城的市域铁路选线极为困难,市域客流直达中心城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缓解。研究市域铁路与已建地铁贯通运营,对减少换乘、充分利用既有廊道,吸引客流、降低投资、提升市域铁路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1)结合已建地铁技术标准,市域铁路与已建地铁贯通运营宜采用双流制式车辆;(2)建筑限界需满足双流车辆落弓通行;(3)宜采用AC 25 kV和DC 1 500 V供电模式;(4)不同供电制式的供电系统之间应设置实现转换的过渡中性段或系统分离区;(5)信号系统为非互联互通产品时,需采用同一厂家产品满足兼容性;(6)双流制式一般适用架空接触网,过渡段架空接触网宜采用带中性的绝缘锚段关节形式;(7)贯通运营应结合既有线路配线方案选择具备折返条件的折返站,设置市域铁路的初、近、远期开行交路;(8)通过分析贯通运营在车辆、供变电、信号、接触网、工程配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突破市域铁路与已建地铁贯通运营技术障碍,为开行跨线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市域(郊)铁路分为地下和地上两种安装方式,相应的接触网也需满足地下和地上的安装。通过分析接触网牵引供电制式及授流方式,结合国内运营线路的应用情况,确定时速160 km市域(郊)铁路接触网宜采用交流制式25 kV和架空方式授流。由于国内时速160 km市域(郊)铁路很少,在介绍地下段的接触网悬挂方式后,详细分析了地下段刚性悬挂接触网拉出值及平面布置、跨距和硬点等主要方面对弓网动力特性的影响,并分别提出了适应于高速市域(郊)地下区段的接触网措施。通过对地上段柔性接触网拉出值和刚柔过渡等影响弓网动力特性的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对应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湿陷性黄土地层中建设轨道交通工程在国内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及工程案例,但轨道交通桥隧过渡段穿越大厚度湿陷性地层目前暂无工程经验可以借鉴。文章以西安北至机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空港新城—机场(T5)区间桥隧过渡段工程实例为背景,对穿越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的轨道交通桥隧过渡段的地基及结构处理开展方案研究,提出安全、可靠、经济的设计方案及处理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刘勇 《中国铁路》2022,(2):140-147
利用既有铁路是发展市域(郊)铁路的优先考虑模式。针对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的项目特征,从城市条件、客流条件、既有线条件和经济性4个方面构建层次化指标体系,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基本条件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金华市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的多个方案进行评价,遴选最优方案,结果证明该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适性,可为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项目提供决策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市域铁路的功能定位和技术特点均有别于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新兴的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市域铁路的通道选择往往与城市区域内的既有铁路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其线路走向以符合既有铁路功能及市域铁路功能为原则。本文基于温州市域铁路S1线(以下简称S1线)与金温铁路温州西站至温州东站段在城区范围内共通道的情况,探讨S1线对金温铁路通道的利用方式,得出适宜于S1线可采用的合理方案,并归纳出市域铁路利用既有铁路通道的分析要点,以期为相关项目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确定既有铁路在路网中的功能定位是探讨对其利用方式的前置条件;(2)市域铁路对既有铁路的利用方式主要有拆除重建、增建二线和新建双线;(3)在与既有铁路共通道段,需充分结合城市现状及近远期规划等因素进行分析;(4)该研究结论可为其他城市的市域铁路在对既有铁路通道的利用方式选择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铁路的高速发展对铁路通信信号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箱式变电站为铁路通信信号供电提供了较可靠的供电解决方案。智能箱式变电站中操作电源是保证智能箱式变电站可靠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智能箱式变电站能否正常工作。分析铁路箱式变电站操作电源的种类及其优缺点,并对操作电源的负荷性质、使用现状及设计选择时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操作电源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节约用地,减少拆迁成本,同时满足城市景观需求,市域铁路规划时往往需要与市政道路规划相结合,沿线道路按照规划同步提升改造。特别是市政道路的桥梁与隧道,应尽可能与市域铁路盾构区间及车站等共建,统筹施工,以节约项目投资及缩短工期。为此,以某市域铁路的盾构区间、车站为例,研究其与市政道路的桥梁、隧道进行共建,分析并提出特殊节点的共建方案。方案可供今后类似工程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建设经常会遇到不同轨下基础及其连接处的过渡段,由于强度、刚度、沉降等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引起过渡段轨道的变形,产生不平顺[1]。通过在大西客专路桥过渡段、桥上无砟轨道、桥隧过渡段、隧道内无砟轨道布置测点,测试了动车组在160~275 km/h运行条件下轨道结构动力响应,评估了列车运行平稳性、轨道结构稳定性和振动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列车运行稳定性指标、轨道结构稳定性和振动参数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轨道结构动力性能参数在桥上和隧道内与路桥过渡段、桥隧过渡段差别不大,过渡段设置合理。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市郊铁路日益成为拉近中心城区与卫星城时空距离、解决拥堵、优化城市结构的发展方向;发展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可以优先考虑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开行市域(郊)列车。北京市怀柔、密云区与中心城区无直接轨道交通联系,既有交通运输体系无法适应客流需求。研究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郊列车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建立科学城、新城与中关村快速通勤交通联系,打造高品质旅游观光线,对增强两大科学城协同发展、增强客流效益、推动沿线经济发展、品质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论:(1)从综合技术经济、运输组织、工程可实施性等角度分析,推荐采用京张高铁、京通线开行市郊列车引入北京北站方案;(2)根据客流预测和既有线运营条件,得出合理的市郊列车开行方案;(3)结合在建工程对北京北站适应性改造、北京北站及动车所存检修、昌平站—七间房线路所列控等级转换等配套改造;(4)本研究成果对既有铁路研究开行市郊列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减少电力牵引区段牵引电流及雷电对ZPW-2000(UM)轨道电路设备的干扰,信号专业沿铁路线敷设了铜质贯通地线,贯通地线的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Ω。普速铁路长大桥隧地段信号接地可借鉴《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中施工工艺工法,指导信号接地的设计及施工。新建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工程,桥隧总长约394 km,占总线路长度的42.8%,长度大于1 km的桥隧要求设信号接地,接地钢筋原则上采用构筑物非预应力结构钢筋。电力、接触网等强电的接地不与信号接地钢筋接触。桥隧地段仅设于线路右侧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设信号接地贯通地线,电力电缆槽不设贯通地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编制市域铁路快慢车模式的运行计划和检验快慢车方案的鲁棒性,针对快慢车运行特点,提出一种基于Max-plus代数法的市域铁路快慢车运行系统的闭环模型。方法:将列车运行系统作为典型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定义其模型变量与参数,同时定义系统约束规则;基于Max-plus代数法建立列车运行系统Max-plus开环线性模型,并进行了快慢车模式下开环线性模型的变换;基于Max-plus代数法建立列车运行系统Max-plus闭环线性模型,并以一段计划开行快慢车的市域铁路作为算例,对该算例建立闭环模型,并求解与分析输出演化过程,最后通过状态转移变量矩阵的求解结果生成列车运行时刻表。结果及结论:该算例的快慢车运行系统稳定,一个周期系统的缓冲时间为291 s;通过单参数摄动情形下的鲁棒性分析获得了使快慢车运行系统保持运行一致均衡性的摄动元取值区间;首班车在始发站的出发时刻不具备鲁棒性,当第4列列车为快车时,其越行后成为第3列列车,该列车在越行站越行时刻不具备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市域铁路与快速路合建可节约用地,减少拆迁成本、满足城市景观需求。从结构设计、施工便捷与工程投资方面分析市域铁路区间与快速路共建桥梁结构方案,推荐采用双层门式墩和铁路箱梁的共建结构;研究市域铁路与城市快速路共建3种典型车站,包括:路中2层高架站、路中3层高架站(标准站)、路中3层高架站(越行站);分析车站结构框架横梁与桥道梁的结合方式特点,推荐采用铁路承轨梁与横向框架梁刚接、公路梁支座与盖梁连接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市域(郊)铁路的发展,利用既有铁路发展市域(郊)铁路为优先考虑模式,但当前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技术标准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基于直接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市域(郊)列车、改造既有铁路后开行市域(郊)列车和利用既有铁路通道新建市域(郊)铁路3种建设模式,应用调研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从运输组织、正线数量、速度目标值、车站分布、车辆编组、既有设施利用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不同设计场景下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主要技术标准,得出以上6个方面具体设计参数取值或应采用的技术体系,以期为我国后续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项目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伴随着新时代铁路建设的深入推进,铁路运输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型到逐步适应型的历史性转变,轨道交通将更加重视地方性、区域性、城市性铁路布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网络化建设成为了新时期下铁路发展的战略重心。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的技术特点、功能定位、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系统化解析,以期为城际与市域(郊)铁路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研究结论:(1)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不同,但存在一定相近之处,在技术属性上各有侧重;(2)目前城际与市域(郊)铁路主要存在规划引领作用尚不突出、建设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投融资模式单一等问题;(3)实现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规划设计,应在出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突破层级管理藩篱、分层分类科学统筹、规范完善标准体系、创新投融资模式、强化行业自律等;(4)本研究成果可为城际、市域(郊)铁路相关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位于中西部山区的高速铁路需修建大量的桥隧工程,造成桥台(梁)伸入隧道内布置,隧道洞口段往往为土质地层或基岩风化层,地质条件比较差,桥隧相连段隧道断面大,结构受力复杂,设计、施工难度很大,处理不好,容易留下安全隐患。以西成客运专线工程设计为实例,采用工程类比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桥隧相连段的尺寸拟定、结构设计、排水设计方案等主要技术难点进行研究,成功解决了桥隧相连段的设计难题。研究结论:(1)隧道净空尺寸除满足建筑限界外,必需考虑桥台、梁的结构尺寸、检修高度、设备布置等综合因素;(2)桥隧相连段断面大,结构措施宁强勿弱、安全可靠;(3)隧道低洞口端要设置汇水井、转向排水管、引排管等设施,解决排水问题。  相似文献   

20.
市域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采用基于ETCS(欧洲列车控制系统)-1平台的点式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其区间通过信号机的布置原则对行车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以最高限速120 km/h的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真计算,分析并确定了不同站间距情况下的区间通过信号机的布点原则,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