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然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11(6):12-18
目前在国内相关的报刊文章、学术报告以及政府部门文件里,对于综合运输体系相关基本概念的表述和含义很不一致,基本概念定义的不一致和使用的不准确,不利于加快推进中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为此,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各种相关理念和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基本特性,提出了基本运输方式、高级运输方式、综合运输方式、综合运输体系等基本概念的新定义.根据新定义,综合运输方式等同于多式联运方式,而且,多式联运等高级运输方式是综合运输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最后建议,在中文用语中应该以“多式联运”替代“综合运输”,以避免综合运输方式与综合运输体系在概念使用上的混淆. 相似文献
2.
3.
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运输是物流系统的基础功能要素之一.统计资料表明,运输成本是物流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占到50%以上,所以,运输合理化是物流合理化的关键,如何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运输决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根据运输商品对运输时间与运输条件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使企业花最少的成本在最少的时间内把货物从一个地方安全运送到另外一个地方.主要是对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进行论述和比较分析,对于合理选择运输方式,降低企业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益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在极大地满足社会运输需求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建设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将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标.通过对综合运输概念的阐述,分析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现状及"十一·五"期间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运输需求经济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吴群琪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1(2):114-119
在阐述消费者剩余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运输供给的品质与价格应定位在需求方能得到一定利益的前提下,为此建立了运输需求经济成本计量模型,并定性分析了该模型的构成要求对用户经济成本的影响,分析表明,运输价格对供需双方的影响并不对称,不宜以价格为主要因子来分析供需平衡规律,运输对象价值越高,运输过程中消耗对运输经济成本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回顾及促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这一时期,尽管主观上有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愿望,但由于体制与机制的制约,加之当时的综合运输体系理论和实践都缺乏经验,使得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进程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7.
基于用户的综合运输通道结构配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综合运输通道内用户出行需求和供应特点,对传统的通道结构配置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从用户效应出发对综合运输通道结构进行了界定,建立了通道内运输方式的多维Logit选择函数,提出了综合运输通道结构合理配置方法,并运用极大似然法给出了模型的有关参数.最后,通过西南出海通道(成渝段)的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9.
综合运输旅客换乘网络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旅客换乘过程中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问题,根据客运换乘网络的特点及结构,以旅客旅行时间最短和总出行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综合客运换乘网络优化模型.通过加权求和,将多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给出了用遗传算法求解的步骤,并用算例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可行,算法有效. 相似文献
10.
11.
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的空间分异及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基于省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利用ArcGIS 可视化平台,分析综合运输可达性及节点城市物流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进一步解析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格局.结果显示:整体空间上,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均呈现“东高西低” 的空间分布格局;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的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且整体水平不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实际投入和物流产出的匹配度有待提高,且对物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ۺϽ�ͨϵͳ��չ������ϵ -“��ͨ7+1��̳”��ʮ��λ����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国伍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9(4):1-9,F0003
“交通7+1论坛”第十五次会议的主题为“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理论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5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论坛会议针对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理论体系建设,同时围绕综合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培养综合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高级人才的需要,分析了国内外高等院校相关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设置,探讨了综合交通课程和知识体系,介绍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平台建设思路,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运输规划理论的基点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为了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 分析了现有综合运输理论由于无法体现需求者对运输供给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和不同条件下运输供给满足程度的差异性, 难以解决交通运输面临的提升运输能力、可持续发展、实现本质目标、协调发展等问题, 提出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性是形成综合运输规划理论的基点, 强调以需求为主导, 结合特定的运用条件, 分析运输方式实现的技术经济特性, 能够体现物量均衡和经济均衡的有机统一, 属“动态技术经济特性”。 相似文献
14.
2009���й��ۺϽ�ͨ��ϵ��չ�����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结合我国综合交通体系2009年发展情况,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基础设施发展策略的效果. 通过几个典型国家客货运输量与经济、人口规模和土地等数据间的关系的分析与比较,指出了交通与社会经济等特征间的关联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从历史角度提出了交通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阶段的划分方法,指出我国交通增长仍存在较大空间. 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特征差异性,本文分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6个省区交通与社会和经济指标间的比例关系;结合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属性,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优势来编制不同区域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结合我国综合交通体系2009年发展情况,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基础设施发展策略的效果. 通过几个典型国家客货运输量与经济、人口规模和土地等数据间的关系的分析与比较,指出了交通与社会经济等特征间的关联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从历史角度提出了交通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阶段的划分方法,指出我国交通增长仍存在较大空间. 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特征差异性,本文分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6个省区交通与社会和经济指标间的比例关系;结合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属性,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优势来编制不同区域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借助于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综合运输通道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特性的开放系统。通过对综合运输通道结构的分析,实现综合运输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合理竞争;满足人们出行与货运需求;不断完善和提高各种运输方式适应环境的能力,实现通道内外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ۺϽ�ͨ�ٽ����о�
-“��ͨ7+1��̳”��ʮ�Ĵλ����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伍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9(2):1-10
交通“7+1”论坛第十四次会议的主题为“综合交通促进法研究”。构建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型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我国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立法手段进行合理的约束与调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论坛会议对《综合交通促进法》的立法必要性、法律位阶及与相关法律关系、法律框架文本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草案文本。相关法律的研究,不仅将有力推进交通发展方式向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转变,同时对于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交通领域的法制化进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进行介绍,分析影响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因素,讨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寻找评价的指标和方法。找出问题并改善,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评价计算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技术提升促速度提高为背景,研究运输速度对客运业的影响.首先,系统回顾了历史上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速度的进步,以及助推速度提高的技术支撑;其次,以运输速度丰富内涵为切入点,从运输速度可靠性和快速性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了未来客运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三,在未来不同运输方式提速的背景下,明确各运输方式在不同客运市场的功能定位,并分别构建不同出行方式的效用函数和乘客广义出行成本函数,进一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Logit分担率模型研究未来速度提升对不同客运市场交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影响乘客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全过程“门到门”速度,全过程“门到门”出行时间包含在车时间和节点时间.其次,不同运输方式速度提升,换乘效率提高和节点时间压缩均可能影响不同客运市场的交通结构;在短距离客运市场,压缩端点时间对交通结构影响更为显著;在中长距离客运市场,提升运输速度可以显著改变交通结构.设计速度250 km/h的高速铁路与民航竞争的临界距离不到800 km,但高铁设计时速提高到350 km/h时临界点可望推至1 200 km.第 三,在城市内,运输速度的可靠性对于通勤通学客流影响显著.第四,科技是速度提升的重要支撑,但也应关注技术实现背后的经济性和市场购买力.第五,研究与速度相关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是助推企业提供高质量出行产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以技术提升促速度提高为背景,研究运输速度对客运业的影响.首先,系统回顾了历史上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速度的进步,以及助推速度提高的技术支撑;其次,以运输速度丰富内涵为切入点,从运输速度可靠性和快速性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了未来客运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三,在未来不同运输方式提速的背景下,明确各运输方式在不同客运市场的功能定位,并分别构建不同出行方式的效用函数和乘客广义出行成本函数,进一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Logit分担率模型研究未来速度提升对不同客运市场交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影响乘客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全过程“门到门”速度,全过程“门到门”出行时间包含在车时间和节点时间.其次,不同运输方式速度提升,换乘效率提高和节点时间压缩均可能影响不同客运市场的交通结构;在短距离客运市场,压缩端点时间对交通结构影响更为显著;在中长距离客运市场,提升运输速度可以显著改变交通结构.设计速度250 km/h的高速铁路与民航竞争的临界距离不到800 km,但高铁设计时速提高到350 km/h时临界点可望推至1 200 km.第 三,在城市内,运输速度的可靠性对于通勤通学客流影响显著.第四,科技是速度提升的重要支撑,但也应关注技术实现背后的经济性和市场购买力.第五,研究与速度相关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是助推企业提供高质量出行产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