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 2014-2018 年地面观测数据和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等多源数据针对浙江省金丽温高速公路进行逻辑回归 (LR)、 线性判别 (LDA)、 K 近邻算法 (KNN)、 决策树 (CART)、 随机森林 (RF)、 高斯贝叶斯 (NB) 和支持向量机 (SVM) 七种机器学习方法的低能见度识别训练试验, 结果表明, RF 算法对地面观测数据和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数据均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且针对小于 1000 米的能见度天气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进一步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和卫星数据建立识别模型, 发现效果优于单一来源的数据建模, 一般以 RF 和 SVM 算法建模效果较好, 且在对浓雾、 强浓雾的识别中, 结合地面和卫星数据的模型识别效果更好。 利用 RF 算法再对 2019 年 1 月金丽温高速公路的大雾过程进行识别, 显示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数据的模拟效果不差于地面观测识别效果, 且能够识别夜间和凌晨的雾。 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对地面能见度的观测识别可作为有效补充, 将对省内没有地面气象观测的低能见度识别和短临判别有一定辅助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地面属性区运算的基本概念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综合数字地面模型建模及运用中,一般属性区之间关系识别与运算的一种计算机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多连域属性区之间的关系和运算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面等待是解决空中交通拥挤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单机场地面等待问题,本文考虑航班公平性约束条件,精确计算航班地面等待时间,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地面等待问题转化为产销平衡的运输问题,并使用沃格尔(Vogel)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地面等待模型的正确性和优化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激光雷达手动提取特征进行锥桶检测难以解决实时性、准确率兼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多线激光雷达的锥桶检测算法.在点云预处理部分使用直通滤波减少点云数量,地面分割部分使用优化后的随机采样一致性(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算法进行地面分割,最后对欧式距离聚类结果进行后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与...  相似文献   

5.
空中交通流量剧增,机场容量与空中交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出,针对机场地面滑行网络,提出滑行飞机流优化算法,确定飞机经过指定滑行路径上各点的最优时间,避免航班冲突,减少航班延误,将该算法用于机场地面容量评估模型中的飞机流产生模块,结合计算机图形仿真技术开发了机场地面容量评估系统,利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实际航班数据进行仿真计算,得到的容量评估结果验证了该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机场地面航空器交通网络流的最优分配问题。在进离场总流量给定的情况下,建立了使航空器地面运行总延误最小的机场地面交通网络流模型,提出了一种近似求解该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迭代新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网络流模型和优化算法是可行的,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跑道机场停机位分配仿真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传统滑行路径和停机位等待的理念,建立了多跑道机场停机位分配仿真模型,在满足场面运行安全约束的条件下,寻求滑行时间最小的分配方案。通过多跑道机场的地面网络数据、运行模式以及航班计划等信息,利用计算机仿真对模型进行了算法设计,并对场面的实时运行状况进行了停机位分配的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与随机分配算法相比,多跑道机场的地面容量提高了4.6%,冲突探测与解脱的次数降低了10.7%,最大延误减小了34.8%,因此,机场场面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所提算法有效。  相似文献   

8.
针对激光雷达动态障碍物检测与跟踪过程中聚类适应性差、实时性低和跟踪准确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的密度聚类算法和多特征数据关联方法,分别用于检测和跟踪. 首先,对激光雷达采集的点云进行路沿检测、感兴趣区域提取和地面分割等预处理,去除无关点云;然后,基于自适应的密度聚类算法对非地面的点云进行聚类,完成障碍物点云检测;最后,利用加权多特征数据关联算法结合卡尔曼滤波器实现对动态障碍物跟踪. 通过实验表明:本算法能够根据10 Hz的激光雷达数据实现对障碍物准确、稳定的检测和跟踪,且聚类时间缩短32%.   相似文献   

9.
道路三维场景的实时动态显示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实时动态显示技术是实现道路三维可视化设计的关键,应用Delaunay三角化算法构建数字地面模型,基于分割—归并思想完成道路三维实体造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有效的道路三维模型的视相关简化算法,并结合真实感图形绘制技术开发了道路三维场景的实时动态浏览平台,将该平台与路线CAD系统集成,实现了道路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10.
һ���µ�ͣ��λ�����Ż�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国内机场目前基本依据经验分配停机位的情况,基于传统滑行路径的理念,建立了降低旅客进出机场飞行区时间的停机位分配模型.在满足场面运行安全约束及可接受延误水平下,寻求时间最小的分配方案.通过机场的地面网络数据、运行模式以及航班计划等信息,利用计算机仿真对模型进行了算法设计,并利用MATLAB编程进行了计算,与机场地面容量评估系统(ACES)中的停机位随机分配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与随机分配模型相比,旅客飞行区平均停留时间减少9.7%,机场地面容量提高5.7%,冲突次数和延误时间分别降低9.4%、6.4%.因此,机场运行效率与资源配置情况得到改善,所提模型与算法有效.  相似文献   

11.
具有地面效应的高速列车湍流绕流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考虑地面效应和不考虑地面效应的高速列车湍流绕流之间差别,并利用风洞试验进行了验证。应用改进的曲线网格系统和计算程序Train,对高速列车绕流流场进行了较为精确的数值模拟。从计算结果分析看出,考虑地面效应的阻力系数比未考虑地面效应的阻力系数增加15%,使计算精度从75%增加到85%。  相似文献   

12.
停机位指派是机场运营管理的关键活动之一,合理高效的停机位指派,除有利于提高机场运行效率和旅客满意率水平之外,对降低航空公司地面运行成本也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航空公司、机场及旅客三者综合效能最大化角度出发,以飞机地面滑行距离、机场停机位空闲时间及旅客步行距离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构建机场停机位指派模型,设计了指派模型的贪婪禁忌搜索算法. 该算法首先采用贪婪算法产生一个初始指派方案,然后采用禁忌搜索算法在初始指派方案的基础上进行逐步优化. 算例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算法的有效性,该模型和算法可满足国内大型机场停机位指派实际运作需要.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时程可靠度算法,对小震作用下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抗侧向变形能力时程可靠度及其梁、柱单元承载能力时程可靠度的结构参数随机变量进行了敏度分析,并讨论了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切口随机变量相关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构件截面尺寸、层质量、配筋率和钢筋强度变异对框架梁、柱承载能力时程可取指标影响较大;钢筋混凝土弹性模量、构件截面尺寸和阻尼比变异对框架抗侧向变形能力时程可靠指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机场停机位分配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场停机位分配是机场地面作业中的一项核心任务,本文对机场停机位分配问题进行研究,为最大限度降低实时运行中航班延误对预分配方式的影响,以最小化停机位各空闲时间段的离差为目标函数建立数学模型。对于该问题,首先采用贪婪算法对不考虑航班机型-机位匹配约束的情形进行优化,并给出最优性证明;然后结合动态时间窗法对考虑机位-机型匹配约束的模型进行优化求解.最后用一个实际算例对算法进行了验证,并与其他优化算法进行了对比,检验本算法的最优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繁忙机场场面拥挤造成的大量航班延误状况,作者研究了繁忙多跑道机场离场航班的推出时刻最优问题,以缓解机场场面拥挤,减少航班的地面等待时间和提高跑道利用率。根据飞机尾流间隔的要求以及跑道起飞容量的限制,本文建立了多跑道机场离场航班推出时刻模型,并针对机场小规模的离场航班流量,设计启发式算法,并用算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先到先服务的推出时刻策略相比,经该算法优化后的航班总地面等待时间减少了近41%,同时跑道利用率提高了30%。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公路数字化地面模型(DTM)系统开发中的核心算法即数模网格划分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公路数字化地面模型(DTM)系统开发中的核心算法即数模网格划分技术.  相似文献   

18.
车辆定位的地图匹配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载导航定位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地图匹配又是提高车辆定位精度的重要技术。从数字地图本身的属性特征出发,利用数字地图的地面高程模型对现有的地图匹配算法进行改进,并通过实验数据对改进后的算法加以验证,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能够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和更可靠的匹配性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地面属性区运算的基本概念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在综合数字地面模型建模及运用中 ,一般属性区之间关系识别与运算的一种计算机算法 ,较好地解决了多连域属性区之间的关系和运算问题 .  相似文献   

20.
列车运行引起的桥下地面振动衰减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求列车运行所引起的桥下地面振动衰减规律,通过一系列现场测试,测得多组在不同车速下的地面加速度记录,对所得加速度记录进行计算处理,得到了各测点的最大加速度值,然后针对各测点的加速度比,动用复合回归方法,得到了列车运行进所引起的桥下地面加速度衰减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