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汽车车内噪声频谱和阻尼材料性能的测试分析,介绍了如何选用最佳阻尼材料降低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2.
噪声、振动和舒适性是衡量现代汽车制造水平的综合性技术指标,特别是对于轿车而言,车内噪声状况更是衡量轿车档次的标准之一。近年来,世界汽车业各大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对汽车NVH问题尤为关注。为了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各大汽车公司都对汽车的NVH水平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标准,并将汽车NVH技术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汽车悬架、动力总成安装点的动态性能对车身传递特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针对某款乘用车在研发路试阶段主观评价发现的加速车内噪声问题进行优化,通过实车及台架试验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确认问题原因主要来自于后悬置隔振率不足,采用仿真手段优化支架结构,并对改进后方案进行实车效果验证。测试效果表明,优化后的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使得车内噪声降低2 dB (A)。研究结论丰富了车辆悬置安装结构系统的设计方法及低灵敏度车身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4.
汽车的进气噪声能够直接影响车内的噪声水平和声品质。在车内动力感声品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助进气噪声能量增强车内噪声的动力感,在发动机半消声室单纯测试进气噪声的传统方法无法满足汽车声品质研究需要。因此,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在整车半消声室NVH底盘测功机上同时获得进气噪声和车内噪声的方法,通过现场测试人员的主观感受和测试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能够获得相对纯净的进气噪声;并对研究车型急加速工况下的进气噪声和车内噪声品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4个典型的声品质客观参量的对比分析发现进气噪声是车内动力感声品质实现中比较优秀的噪声源,其研究对汽车声品质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降低车内噪声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彬 《上海汽车》2006,(11):37-38
车内噪声水平是体现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汽车档次,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将车内噪声的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噪声控制技术,利用CAE工程分析和车辆试验测试,确定各声源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值,在主要噪声传播途径上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配置具有吸声、隔声、阻尼特性的降噪材料的声学包,结果往往增加了汽车的整备质量,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等其他性能。新型降噪材料的出现以及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为车内噪声控制技术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车辆NVH性能是汽车研发中一项重要指标,车身阻尼结构的振动和吸隔音特性是影响车内空腔声学响应的重要因素。以国内某车型为例阐述阻尼材料在车辆NVH开发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阻尼材料的选材及结构优化,降低车内关键频率段的噪声声压级,提升车内空腔的声学品质。  相似文献   

7.
王晓军 《北京汽车》2011,(2):30-32,35
车辆噪声是汽车行业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汽车车内噪声的大小已经成为顾客衡量汽车满意度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文中通过对汽车车内噪声与车身密封性的关系探讨,从提高整车车身密封性方面对降低汽车车内噪声提出改进。  相似文献   

8.
汽车的噪声问题已成了汽车开发过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本文从车辆开发前、中、后三个阶段车内噪声控制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对提高车内声品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传动系扭振引起的噪声问题是汽车NVH领域常见问题之一。文章以某长途大巴NVH售后问题为例,通过车内噪声、各测点的振动信号、转速信号的时频分析,阐明了传动系扭振引起的噪声问题表现、原因、排查方法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车内噪声主动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自适应噪声主动控制理论建立自适应有源消声控制系统,提出车内噪声信号识别和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并用自适应有源消声系统对车内低频噪声进行主动降噪,同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被试面包车在稳态工况下的试验研究表明,采用该方法能有效降低车内低频噪声,为进一步在汽车上实现车内噪声主动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登峰  李俊明  陆小军 《汽车工程》2000,22(2):93-96,142
本文建立了因路面不平度随机激励所产生的车内噪声的数学模型,借助了测得的车身悬置连接点的导纳函数,各连接点到车内耳旁位置的噪声传递函数以及悬置和轮胎参数,计算了由路面不平度所引起的车内耳旁噪声的大小,并将其与道路模拟机上的测量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两者获得了较好的一致,还进一步分析了改变悬置和轮胎参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为车内噪声的分析、悬置参数的择优选取和汽车的声学设计提供了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2.
载货汽车车内噪声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汽车车内噪声的评价指标和CA1091K2L2型汽车噪声控制的研究成果。车内噪声的控制,应首先考虑抑制发动机的辐射噪声。在驾驶室密封好的前题下,应对透声严重的驾驶室围板和底板采取隔声措施,使车内噪声降到最低程度,然后再考虑吸声材料的使用以及避免驾驶室空腔共振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全世界“绿色环保”浪潮的冲击下,汽车噪声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降低汽车噪声逐步成为市场准入和竞争的重要指标。欧美各大汽车制造厂无不竭力采取措施改进设计,节能降噪,减轻污染。我国汽车在减振降噪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但解决噪声污染问题也已提到日程上来,如:北京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上海为迎接2010年的世博会都出台了限制汽车噪声的地方法规。  相似文献   

14.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噪声控制方法采用较大阻尼比的材料,利用隔声、隔振技术,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来控制噪声,但往往与汽车轻量化的目标相矛盾,且效果也不十分理想。因此,车内噪声的主动控制技术成为近几年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阐述了汽车车内噪声的产生机理和传统的控制方法,并对主动控制方法和仿真测试技术在汽车减振降噪领域的应用作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地控制汽车噪声,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影响汽车综合噪声的因素,确定了发动机噪声和轮胎噪声为目前车辆的主要噪声源。在分析了国内外主要汽车噪声测试方法后,认为加速行驶车外噪声为考核汽车整车噪声的主要指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汽车噪声试验中的加速车外噪声、车内噪声及车辆定置状态噪声等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探讨了我国目前在汽车噪声试验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明 《天津汽车》2010,(5):40-42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汽车的NVH性能,尤其是汽车的车内噪声性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以GB/T18697—2002《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为理论基础,介绍了车内噪声测量的试验要求和测量技术要求,并对某轿车NVH改进前后的车内噪声性能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经过改进的轿车在匀速行驶和发动机扫描工况下,车内噪声降低,改进措施良好,从而得到了该轿车基于车内噪声的车辆NVH改进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汽车车内噪声对驾驶员和乘员的舒适性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基于人耳的汽车制动工况下车内时变噪声响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对Moore时变响度模型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在Matlab中建立其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然后建立了汽车制动工况下车内噪声测试系统,获得了某款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制动工况下乘员耳旁降噪前、后的噪声,并以此噪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传统时频方法、Zwicker和Moore特征响度分析方法的异同点。结果表明,特征响度比时频分析方法更能准确反映影响人响度感受的车内噪声来源;短期响度能够反映人的响度感觉,但最大值并不能全面反映汽车车内噪声的响度特征;Moore响度模型比Zwicker响度模型频率分辨率更高且能量分布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18.
从客车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入手,分析在客车结构设计中综合运用吸声、隔声和阻尼减振技术控制车内噪声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态应变能分析和板件单元贡献分析的车身阻尼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汽车车身有限元模型与乘坐室空腔有限元模型,以声固耦合方法为车内噪声分析预测手段,分别以车身模型的模态应变能信息和对车内场点的板件单元贡献信息为指标,确定了对车身板件进行阻尼处理的位置和面积.并通过实例验证了2种阻尼处理方法的效果.模态应变能指标具有普遍适用性,而板件单元贡献指标对特定工况下的噪声问题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车内噪声控制措施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客车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入手,阐述在客车结构设计中综合运用吸声、隔声和阻尼减振技术控制车内噪声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