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州地铁4号线省立医院和远洋路站因拆迁原因,无法设置常规的双风亭车站。为此提出单端设置风亭的方案。经过SES模拟计算单端风亭车站正常工况下区间隧道温度及通风量,阻塞工况下单端风亭区间温度,火灾工况下单端风亭区间排烟、烟气过站、活塞风压对站台门影响,单端长距离送排风均匀性等问题,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在车站前后站间距不足1 km,不存在列车追踪的情况下,全高站台门系统单端风亭车站通风空调方案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各城市的兴建,地下车站排风亭产生的异味逐步成为城市新的环境投诉点。本文从地铁车站排风亭异味产生原因、实际监测数据分析和现场调查人手,探讨地下车站排风亭异味的影响范围和减缓措施,使“轨道交通”真正成为“绿色交通工程”。  相似文献   

3.
从车站地面风亭与规划的关系,基于环境保护、土地集约利用、整体开发、城市的景观、综合效益最大化等概念,着重阐述了车站地面风亭的组合方式、与环境的关系、开发结合的关系,对车站地面风亭提出一些设计思路及设计观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铁车站的风亭如何与城市地面环境更好地结合和协调的问题,分别讨论地铁风亭实际建设时的3种组合形式——独立形式敞口风亭、集中形式高风亭和结合建筑物设置的高风亭。结合华南地区夏长冬短,植被四季常青的特点,从风亭造型的形态感知、与周边环境融合两个方面对风亭的景观设计进行论述,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地铁、轻轨的高架车站区间,地面及地下车站区间三种不同敷设方式对城市环境景观的影响。讨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区间及附属建筑———人行通道入口、风道风亭同城市地面环境空间结合或协调的问题。以广州地铁1、2号线和机场快轨为例,着重讨论了风亭的景观。紧凑的空间尺度,丰富的形式及与周围建筑物整体的连续性是风亭和周围环境融合的基本原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例介绍深基坑开挖时对临近地铁车站及地铁风亭采用锚固技术进行保护的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安地铁风亭建设和后期管理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风亭是连接地铁线路地下和地面部分的重要设施,其设置方式直接关系到风井对区间隧道的通风效果,决定着地下车站的空气品质,其建筑形式对城市景观也会产生强烈的影响。通过对广州地铁风亭的外形、结构和通风效果的调研和实测,结合古城西安在建地铁线路的特点和气候特点,就如何保持风亭建筑与城市景观和谐、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风亭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白堆子站位于首体南路与阜成路相交的丁字路口处,为北京地铁9号线与远期地铁3号线的换乘车站,呈"T字型岛-岛"换乘,车站周边已实现规划。根据地形,从方案可实施性角度出发,分析探讨车站出入口、风亭等附属设施方案的选择,提出如何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地铁车站附属设施地面建筑(以下简称“车站附属地面建筑”)分散布置的问题,在总结车站附属地面建筑集约化设计原则基础上,通过分析车站附属地面建筑的空间布局,探讨了车站附属地面建筑集约化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车站附属地面建筑的集约化设计可分为车站附属地面建筑与周边建筑集约化设计以及车站附属地面建筑自集约设计两大类。前者主要阐述了车站附属地面建筑与周边建筑物结合的集约化设计思路和方法;后者主要基于车站出入口、安全出口及风亭的相互组合。阐述了其自集约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无锡轨道交通2号线安镇西站设计为例,探索上盖物业开发车站的设计重难点,并从公共区布置、风亭出入口、设备用房及外机布置等方面重点研究车站的布置形式。上盖物业开发车站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车站与物业开发一体化设计施工的要求,车站与物业开发的整体动线设计,车站对物业开发的经济性影响等。结论认为,上盖物业开发的地铁车站应适当扩大公共区规模,优化公共区布置方案,加强车站与物业开发之间的联系;同时优化附属风道、设备区、设备外机等设计,减少车站对物业开发室外空间的占用,减少车站建设运营后对物业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苏州地铁风亭进行噪声测试与分析,确定了各类风亭的噪声源,并分析了其噪声特性。应用环境噪声评价软件CadnaA仿真分析了苏州地铁1号线东环路站活塞风亭、2号线宝带西路站排风亭和劳动路站新风亭周围的声场分布,并与噪声标准作了对比,分析了各风亭噪声的达标状况,为风亭的噪声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取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的东环路站活塞风亭和塔园路站排风亭进行多种工况下的噪声测试和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活塞风亭,隧道风机是主要噪声源,噪声在63~6 300 Hz范围能量都很高,风井消声器发挥显著作用,消声量约为25 d B;对于排风亭,排风机变频运行产生的噪声主要集中在315~1 250 Hz的中低频范围,排风机工频运行时噪声在200~4 000 Hz较大,消声器发挥了很好作用,降噪量约为21 d B。两种风亭附近的敏感居民楼均达到环境噪声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地铁隧道通风系统活塞风井布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地铁隧道通风系统中单、双活塞两种系统的工作原理,从工程造价、运行能耗等方面对单、双活塞两种隧道通风的系统形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论认为单、双活塞系统各有优缺点和使用范围,给出了单、双活塞系统各自适用区域的应用建议:地铁在车站周边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双活塞系统;但在站间距较小,且风亭设置用地较困难的情况下,车站可设置单活塞系统。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各个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得到迅猛发展,轨道交通线路变得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地铁用地变得愈发紧张,地铁车站的附属设施经常无处可放,尤其是地铁风亭数目众多,更加难以协调布置,而这些又与地铁车站的通风空调系统紧密相关,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通风空调系统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各城市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建设、运营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一套更加节能、更易于实施的新型组合闭式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该系统具有灵活新颖、设备成熟、简化了设备布置和控制系统,减小了车站建筑面积,降低了工程造价,提供了节能运行的方案措施。该系统值得在地铁设计中大力推广、借鉴和应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通风空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在运营期风亭、冷却塔、空调室外机等对声环境的影响和地下车站排风形成的异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介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评报告中对通风空调专业的相关技术要求,设计人员应正确理解和严格落实环评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及处理措施,以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考虑新郑机场城际地下站的站址环境、建筑布局、外部接口、机房布置、风亭位置等特点的基础上,采取将车站公共区及列车轨行区域划分独立分区,分别设置独立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方案,避免了建筑形式复杂、排烟距离过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解决了此类复杂超规地下建筑的防排烟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铁环控系统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减少风亭设置数量是解决地面风亭设置困难的有效途径,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建工程量和工程投资。结合广州地铁环控系统设计,提出风道、风亭合用设计的思路,并详尽分析两种设计方案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采用了带上盖物业开发的形式。为降低风亭排出烟气对带上盖物业开发车辆基地上盖建筑的影响,提出一种车辆基地排烟风亭外部结构挡板及其工程应用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挡板形式、角度、宽度、长度及挡板与风亭间距条件下的上盖建筑处温度、CO浓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上盖建筑处的温度、CO浓度变化趋势一致,烟气中CO对上盖建筑影响大于温度,工程设计中应以CO浓度作为首要判断标准。2)上盖建筑受烟气影响程度与风亭挡板的结构形式密切相关,受挡板的引流作用与烟气自身热浮力的影响,在风亭排烟口外侧设置与风亭不相连的挡板可有效减少烟气对上盖建筑影响。3)随着挡板角度、挡板与风亭间距的增加,上盖建筑受烟气影响程度先减少后增加,建议工程中挡板角度不大于30°,挡板上沿与风亭间距介于0.4~1.6 m之间。4)随着挡板宽度与长度的增加,排烟口正前方建筑受烟气影响逐渐减少,但排烟口两侧建筑受烟气影响逐渐增加,建议工程中挡板宽度介于排烟口长度与风亭长度之间,挡板下沿与排烟口下沿齐平。  相似文献   

19.
以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深埋的一段地下区间和车站为研究对象,其线路和车站埋深均在50 m以上。而目前国内地铁线路埋深多为30 m以下,多个车站连续埋深大于50 m的长区段较少见,由于其活塞风道长,阻力大,对于活塞通风效果能否满足规范要求,国内缺少类似工程可供借鉴的资料。由于工程中地面风亭设置难度大,深埋风井投资大以及长风井活塞效应减弱等因素,仅增加活塞风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因此,设计应该在满足活塞通风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优化通风配置,减少土建投资和规划协调的难度。对此段隧道的通风配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模拟计算,分析活塞通风的效果,验证通风配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线路全长24.65km,全部为地下线;连通中关村地区、奥运公园区和CBD商务中心区。全线共设22座车站、1座车辆段,其中岛式站台12座、侧式站台3座、双岛式站台1座、一岛一侧式站台1座、分离岛式站台5座;附属出入口82座、风亭(含区间)51座、安全疏散口29座、残疾人电梯间24座.站前广场72处、隔声屏障4处。主要采用挖、暗挖及明暗挖结合3种施工方法,其中全暗挖车站7座、全明挖车站8座、明暗挖结合车站7座。区间隧道分为23段,全长21km,采用明挖、暗挖及盾构法施工。开通时即有6座换乘站分别与13号线,奥运支线,5号线、机场线、1号线换乘,远期预留将达到14个换乘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