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车标上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子 《汽车与安全》2006,(11):40-43
汽车标志是一种传播符号,它以各种精练的形象传达企业信息,蕴含企业文化。许多汽车品牌的背后埋藏着创始人传奇的奋斗故事,他们的精神和理念赋予了汽车品牌迥异的个性与风格。开创者们那过人的胆识和智慧造就了这些汽车品牌百年依存的魅力,也正是这种品牌魅力同各种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相融合,成为一种时代的象征,加上汽车自身的功能、款式、线条和色彩所散发的迷人气息,他们已经成为动力与时尚、驾驭与征服、个性与身份的代表令无数人为之倾倒。188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高特利布·戴姆勒发明的汽车并没有车标,三年后法国人路易斯·需纳·潘哈德开创了使用汽车商标的先河,提高了汽车品牌的知名度,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由于他生产的汽车与众不同,并用商标与其他汽车区别开来,极大地促进了汽车的销售。汽车标志包含两部分,文字标志和图案标志,它们构成了汽车文化功能性与精神性的内涵,它使汽车成为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艺术文化的完美器物。  相似文献   

2.
伴随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从投放规模上看,汽车广告在广告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如何从文化角度审视汽车广告现象,引领汽车广告的健康发展,便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讨论汽车广告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从文化视角对如何做好汽车广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保持了一种快速增长势头,仅在2005年到2008年短短的4年时间中,全国的汽车产销量便分别增加了63%;另据国家统计局3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但该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646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49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了13.5%,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4173万辆,  相似文献   

4.
崔大山 《时代汽车》2010,(4):120-122
随着中国进入汽车社会,越来越多的国人圆了汽车梦,汽车的发烧友队伍不断壮大,一个集文化、历史、收藏价值于一身的载体——汽车模型便得到了越来越多汽车爱好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汽车造型由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及其每个阶段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汽车车身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汽车功能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并且在汽车造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功能文化会逐步影响和改变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6.
汽车一旦脱离了生产工具范畴进入民众生活领地便被赋予了各种社会色彩和文化禀性。在投资者眼中汽车就是生财之源,在政府眼中汽车就是创利税大户,在服务商眼中汽车就是衣食父母,在能源巨头眼中汽车就是最大的客户  相似文献   

7.
《时代汽车》2014,(9):70-75
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现代工业产品,汽车在改进与普及和进程中被赋予了人类的价值观、生活形态、情感需求等,折射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审美取向,形成了汽车文化的特有观念。汽车文化与汽车工业的发展休息相关。同时,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汽车文化与汽车工业的发达程度相呼应。上世纪初叶,汽车来到了中国,汽车文化也随着"舶来品"的登陆渗透开来。只是,由于民族汽车工业的缺失,直到解放后的一段时间,真正属于中国的汽车文化尚未萌生。这种情况直到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成并制造出第一批解放牌卡车才得到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8.
节能是近中期我国汽车能源发展战略的首要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保持了一种快速增长势头,仅在2005年到2008年短短的4年时间中,全国的汽车产销量便分别增加了63%;另据国家统计局3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但该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646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49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了13.5%。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4173万辆,增长18.1%。民用轿车保有量2438万辆,增长24.5%;其中私人轿车1947万辆,增长28.0%。  相似文献   

9.
瞒着亲人选择了职业试车 李军1973年出生于十堰,由于从小受车城汽车文化的熏陶,李军对汽车有一种独特而深厚的感情.上学时,他毫不犹豫报考了十堰汽院,从此与汽车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汽车灵魂     
试驾、评价汽车多年,这几年不知何故,每每从新车下来未久,很快便淡忘试驾时所带来的印象。是职业麻痹吗?事实显然不是,我归纳的结论是,现在的新车都愈来愈相像了。为何相像?当今世上的车厂如果照我自己的区分,大致上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快速地让企业扩张,用金钱、策略进行整合或并购;于是,很多汽车的零组件是共用的,甚至因为某一车款的成功,很快竞争对手便推出设计雷同的版本。对我们来说,这类汽车是完全为了销量,大量生产的"商品",极度缺乏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