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有直动式液压间隙调节器的气门机构的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赵雨东  陆际清  仝坤  葛青 《汽车工程》2000,22(3):187-191
针对有液压间隙调节器(HLA)的气门机构,采用两种模拟HLA的方法-弹簧阻尼模型和液压模型-构造了气门机构的动力学计算模型。HLA的弹簧阻尼模型以串联在一起的弹簧和阻尼分别表示高压腔机油的可压缩性和泄漏的影响;液压模型则直接用流体力学导出的关系式计算高压腔机油压力,介绍了HLA模型中主要刚度和阻尼尼系数的确定方法,以及一种估算HLA高压腔机油混气比的新方法,关于气门机构和HLA的试验以及动力学计算  相似文献   

2.
气门机构动力学模型中液压间隙调节器(HLA)的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气门机构动力学计算中,模拟液压间隙调节器(HLA)应考虑到高压腔机油的可压缩性、泄漏及补偿;同时也应考虑泄漏机油对柱塞和柱塞套的剪切阻尼力的影响。介绍了国外研究的液压模型和质量-阻尼-弹簧模型,从物理意义上对质量-阻尼-弹簧模型以及其中刚度、阻尼参数的聚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直动式气门机构液压间障调节器,由于结构紧凑、气门机构传动链短、难以实现动态测量。提出将气门弹簧移开,使其顶在气门头部,让出传感器安装及自由引线的空间,从而得以测量直动式HLA的高度变化量。提出的有直动式HLA的气门机构的测量方法,可用于研究HLA的动态性能,以及与其它试验方法结合推算HLA高压腔机油混气量。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N次谐波凸轮配气机构动变形响应的精确变化规律,将二阶微分方程全解的解析解法转用于配气机构动力学微分方程。根据这种解法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对某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动变形响应随凸轮轴转速和气门间隙变化的规律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配气机构的动变形规律主要取决于当量气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和形状;凸轮轴转速的变化,在气门开启阶段对配气机构的动变形影响较小,在落座阶段对配气机构的动变形影响较大。气门间隙在设计值附近变化不大时,仅在气门开启阶段对配气机构动变形稍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雨东  陆际清  仝坤  葛青 《汽车工程》2000,22(4):262-265,250
对一个有直动液压间隙调节器(HLA)的气门机构进行了试验和动力学计算分析。实测了HLA泄沉特性以确定HLA模型中模拟泄漏的阻尼参数。为了获得气门机构的实测运动规律以验证计算结构和估算HLA高压腔混气量,对该机构的气门加速度和HLA高度变化量进行了动态测试。动力学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对比表明所建立的两种气门机构动力学计算模型都是可用的。分析计算结果对模型参数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6.
液压气门间隙调节器研究中的泄沉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泄沉试验得出的HLA泄漏流量与其受力的关系,可算出HLA弹簧—阻尼模型中的阻尼系数;将HLA泄沉试验结果与另外进行的气门机构动态测量的结果相结合,可估算出HLA高压腔机油混气量。以一个直动式HLA及其气门机构为例,以HLA泄沉试验的目的、方法及对试验结果的处理分析为主要内容,介绍了确定阻尼系数和机油混气量这两个参数的意义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发动机顶置凸轮气机构动力学计算的结果,分析小型高速发动机配气机构各主要零件之间的接触应力,分析了凸轮与摇臂之间的动态接触应力,和气门杆上端与气门间隙调节螺栓之间的动态接触应力,还给出凸轮廓综合曲率半径,以及各转速时接触的局部应力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8.
(续上期)   四、液压挺杆可能带来的问题   1.对气门传动链刚度的影响   气门传动链的刚度直接影响气门传动链的振动和噪声.刚度下降可能导致噪声的增加.整个气门传动链的刚度取决于气门传动链中刚度最低的环节.在采用液压挺杆的气门传动链中,刚度最低的环节就是液压挺杆高压腔里的机油.这部份机油的刚度跟机油的弹性模量成正比,并且跟高压腔的几何形状有关.在机油中含有大量未溶解的空气的情况下,提高高压腔内机油的压力可以提高机油的弹性模量.同时,气门传动链的刚度还跟液压挺杆的液压长度,也就是高压腔中机油压力传递路径的长度成反比.液压长度应当尽可能地小.……  相似文献   

9.
1汽缸的压缩压力对发动机性能影响 汽缸压力是指四冲程发动机压缩终了时的压力。在一定的压缩比、转速和正常热状态下,汽缸压力与机油黏度、汽缸活塞组配合的技术状况、配气机构调整的正确性和气门、汽缸垫和密封性有关。通过检测汽缸压力,可以诊断汽缸、活塞组的密封情况;活塞环、气门、缸垫等密封是否良好,以及气门间隙调整是否适当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柴油机的配气系统,设计了中压共轨电控可变气门系统。根据电控可变气门的工作原理,利用HYDSIM软件建立电液控制配气机构的仿真模型,对电控可变气门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活塞直径、高压共轨腔压力和高压电磁阀的通流面积等关键参数对气门升程及气门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确定可变气门机构部件的关键参数,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气门运动动态特性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1.
乐俊秉  吴广全 《汽车技术》1995,(2):10-14,33
采用有限元动力模型,对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进行了动力分析计算,在已知凸轮升程数据的条件下,求出凸轮轴不同转速时的气门运动规律,配气机构各阶自振频率和振动振型,并研究了油温,油压及混入气泡量不同时,气门间隙液压调节器对配气机构运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型柴油机电控系统喷射控制算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一种新型柴油机电控制油射系统中,高压喷射过程是基于角度的过程,而以单片机为核心的电磁阀控制是一个基于时间的过程,为了实现精确的喷射过程控制,必须利用油泵凸轮轴瞬时转速完成时间和角度转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GDI增压发动机进行DVVT扫点试验,研究了DVVT对GDI增压发动机外特性性能、部分负荷燃油经济性和怠速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试验发动机的凸轮轴型线而言,排气VVT的开启对发动机性能起到负面影响;外特性方面,中等转速工况采用较大的气门重叠角可提高体积效率;高转速采用较小的气门重叠角可提高充量系数;怠速和部分负荷工况下,较小的气门重叠角对改善发动机稳定性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款1.0 L 气道喷射增压汽油机上研究了机油稀释的分布区域及其产生机理,发现机油稀释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速大负荷工况。通过对喷油器喷孔直径、喷油相位、VVT 动作角、空燃比、水泵流量、机油冷却器散热量、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 PCV 阀补气量等相关特性参数的调整验证,发现喷油相位靠后、空燃比过浓是机油稀释严重的主要原因,水泵流量、PCV 阀补气量、VVT 动作角、机油冷却器散热量对机油稀释也有一定的影响,喷油器喷孔直径的变化对机油稀释无影响。最终在该款发动机上综合采用优化喷油相位、水泵流量、PCV 阀补气量、机油冷却器散热量的措施,最大机油稀释水平控制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5.
The compressor of an automotiv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requires severe dynamic performance under normal driving patterns. Because the air flow demand of the automotive fuel cell requires steep increase/decreas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air flow trajectory of the centrifugal compressor to avoid the compressor surge. In this study, a simulation model of an automotive fuel cell system with a dynamic compressor wa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per trajectory of air flow rate on a performance map of an air compressor.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compressor shows that the cathode inlet and exit valve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urge evolution. In particula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proper combination of valve opening areas is required to avoid compressor surge. In this study, the original two valve approach was reduced to a single cathode exit valve control with fixed cathode inlet orifice. A surge rejection algorithm was also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surge protection envelope pressure with actual measured press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rge evolution is effectively avoided by controlling the cathode exit valve.  相似文献   

16.
在1台两缸直喷式柴油机上对比测试了生物柴油的燃烧特性,分析了进油温度对发动机峰值燃烧压力分布以及循环变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油温度的增加,生物柴油发动机表现出如下燃烧特性:燃烧延迟,高负荷时延迟更明显;峰值燃烧压力降低,其循环分布向低值偏移;峰值燃烧压力分布最高值增加且其循环变化幅度明显降低,循环变动率降低,循环变动减弱;负荷或转速增加均导致循环变化幅度明显降低,循环变动减弱。研究结果证明,进油温度对燃用生物柴油的燃烧压力及其循环变动有重要影响,进油温度增加可以提高燃烧稳定程度,从而改善燃烧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二级增压系统压气机效率的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配置在1台重型车用柴油机上的二级增压系统进行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放气阀开启的二级增压系统存在进气能力不足、压气机效率低的问题;关闭二级增压放气阀后,在中、低转速低负荷工况仅采用高压级增压器,而其余工况借助高压级涡轮旁通阀实现进气压力可调,增压系统压气机效率均可超过60%,且最大进气压力可达334kPa;针对不同工况采用不同增压形式,通过控制涡轮旁通阀开度使二级增压系统进气压力及压比分配得到有效调节,可以改善压气机效率及燃油经济性,为二级增压系统与重型柴油机的性能匹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以一款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烧系统开发为例,从低速及高速两种工况,研究了气道及燃烧室形状、油束布置方案等因素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改变进气道及燃烧室屋脊形状、增加缸盖排气侧挤气面积以及调整油束喷射角度,可以提高缸内滚流运动强度、加强油气混合过程,从而有效改善了点火前缸内混合气的分布情况。研究了高转速下喷油时刻对混合气形成及燃油湿壁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喷油起始角为390°CA时综合效果较好。采用较优方案组合进行的初步性能试验表明,外特性及部分负荷工况下的燃烧效率较高,动力性及经济性基本达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9.
气压ABS系统流量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气压ABS电磁阀测试系统,建立了气室充、放气过程压力变化的微分方程,结合两者研究了气压ABS系统的流量特性,获得了某中型客车ABS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流量系数。讨论了ABS电磁阀的结构参数和动作频率对整个系统流量特性的影响,并得到了几种典型动作频率下的流量系数。建立的气室压力模型和所求得的流量系数为气压ABS控制逻辑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