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随着集装箱吞吐量的迅猛增长,各集装箱码头纷纷加大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以提高其通过能力。然而,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大部分集装箱码头在计算码头通过能力与营运成本时,更多的是考虑泊位利用率、堆场利用率、机械利用率,建设重点也大多集中在码头泊位、堆场面积、作业机械的数量上,很少对集装箱码头给予关注。而实际上,闸口通过能力不足却成为制约整个码头通过能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结合上海集装箱码头的有限公司(SCT)张兵浜、军工路码头改造工程,针对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堆场通过能力与出入口车道数的计算,对香港茂盛公司提出的有关公式,算例进行探讨,同时还介绍香港葵涌化柜码头及其出入口概况。 相似文献
5.
阐述我国集装箱码头2011年生产建设情况,分析我国集装箱码头设计通过能力利用率和单位码头岸线资源利用情况,认为我国港口集装箱码头能力小于实际吞吐量需求,缺口约为2230万TEU。提出未来我国集装箱码头仍需继续建设,但要有规划和重点,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3个地区集装箱码头要通过升级改造和新建等方式来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的集装箱码头的能力则稍为过剩,码头建设需认真规划和谨慎对待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7.
8.
9.
在集装箱码头规划阶段,通常会根据公式计算码头年通过能力设计值,由于船舶到港时间、到港船舶尺寸、载重吨位、装卸箱量等均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导致码头设计通过能力和实际通过能力相差较大。针对该问题进行集装箱码头年通过能力评估研究,以某集装箱码头为例,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FlexSim建立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宏观仿真模型,综合考虑泊位年通过能力和堆场堆存能力对集装箱码头年通过能力的影响,给出集装箱码头年通过能力仿真评价指标,通过分析码头的仿真数据,得到该集装箱码头的年通过能力评估值为260万TEU。集装箱码头年通过能力的合理评估可以更好地为码头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提高码头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升长沙霞凝港集装箱码头的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合理规划泊位的建设规模和装卸工艺,优化港口生产调度,综合到港船舶的锚地待泊、进出港航行、装卸作业、辅助作业等过程,以近5 a的运营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Arena仿真软件对长沙霞凝港码头的现状泊位通过能力和增加岸桥后的泊位通过能力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和分析不同情景下的船舶平均待泊时间、船舶平均在泊时间、泊位利用率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在现状情况下,3个泊位的年通过能力最大可达25.0万TEU;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通过优化管理手段,年通过能力可达30.0万TEU;在码头前沿增加1台岸桥后,年通过能力可达40.0万TEU。 相似文献
11.
12.
以大连港历史数据为依据,运用指数平滑、回归分析、弹性系数法等对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进行预测分析,并在原有预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组合预测模型,通过对各预测结果的比较。证明此模型在港口吞吐量预测中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沿海集装箱港区单向航道船舶进出港作业流程,提出航道资源有限时可通过建设港内锚地以提高航道通过能力的思路。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拥有港内锚地的沿海集装箱港区船舶航行作业系统仿真模型,研究港内锚地的锚位数对航道通过能力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港内锚地锚位数与航道通过能力服从多项式的函数关系,且存在极值;在该极值范围内,建设港内锚地对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效果显著,但当锚位数超过极值后航道通过能力将不再随锚位数的增加而增加;因而该极值可为确定港内锚地的建设容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上海市港口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港口经济基本内涵及其动态发展规律出发,提出货物吞吐量是港口基本功能子系统发展状况的体现,在港口发展初期可以反映港口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在中后期不能全面反映港口经济的发展的观点,并得出结论:理性对待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的国际排名,有利于明确上海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集装箱自动化无人智能堆场系统及集装箱高效RMG自动化装卸技术,阐述了其主要关键技术和创新点。指出该项技术的研制成功,揭开了世界港口发展集装箱堆场自动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集装箱及码头收费对集装箱吞吐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对国内集装箱港口收费管理情况和当前集装箱码头收费项目和口岸收费情况的介绍,着重分析集装箱码头收费对集装箱吞吐量的影响程度,得出集装箱码头收费对集装箱吞吐量有影响,但其影响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7.
Bart W. Wiegmans Anthony Van Der Hoest Theo E. Notteboom 《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2013,40(6):517-534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importance of port choice and container terminal selection for deep-sea container carrier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question: on what basis do deep-sea container operators select container ports (strategy) and container terminals (financial reasons) in the Hamburg–Le Havre range over others? In answering this research question, three dimensions are addressed in detail: the buying decision characteristics; port choice strategy; and terminal sel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at company level are important. For port choice the most important criteria from a carrier's perspective are: availability of hinterland connections; reasonable tariffs; and immediacy of consumers (large hinterland). In addition to these criteria, shipping lines attach great value to often neglected factors, such as feeder connectivity,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he total portfolio of the port. The study reveals that port selection and terminal selection are not the same with terminal selection criteria mainly depending on: handling speed; handling costs; reliability; and hinterland connections. The analysis also brought forward that the decision making is different per container carrier, per trade and per port type, implying that a one size fits all approach is not relevant.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