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天取经我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描述的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前往西天取经、历尽艰辛、曲折离奇的故事。然而,唐僧并不是我国去西天取经的先驱者。早在唐僧取经之前230年,东晋长安城就有一个著名法师率先西行。这位法师僧名法显,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县)人,因感到“经律舛缺”,为了寻求戒律(佛教徒所净行的法规)和三藏(经、律、论),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偕同慧景,道整、慧应、慧蒐诸僧,毅然舍离繁华的长安城,不畏艰险,取道甘肃敦煌以西出  相似文献   

2.
航用恒星     
船舶在大海上航行,海天相连,渺无涯际。人们不禁会问:怎样知道船舶的位置,并引导航行呢?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和航海活动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航海者很自然地把日、月、星辰作为“空中灯塔”和“指路明灯”。在汉初《淮南子·齐俗训》中,就有“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这是最早利用北斗、北极星辨别方向的记载。公元414年东晋僧人法显自天竺(今印度)从海路东归后写成的  相似文献   

3.
曹凛 《中国船检》2008,(11):98-100
为结束中国长达300年之久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杨坚在南北朝末年,发起灭陈之战。公元587年.派遣心腹大将数人.分别于长江上游(今四川奉节东)、下游(今湖北襄阳)和淮水流域三地.建立造船场,监督战船制造。  相似文献   

4.
曹凛 《中国船检》2008,(10):104-106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大概是在两汉之际.在两晋南北朝期间盛行,其时,全国各地寺庙近两千所。在此形势下.公元399年中国僧人法显以57岁花甲之龄去印度取经,公元409年他又去斯里兰卡抄得律经四部,搭乘由罗马去中国的商船回国,中途因故换乘另一外国商船.船于公元413年5月13日登陆山东即墨县海岸。  相似文献   

5.
翻开中国的史册,在东渡扶桑的茫茫海路上,岁月铭记着串串不畏艰难、传播友谊的佳话。 鉴真,唐代高僧。公元742年,受日僧荣叡、普照等之邀东渡,几经艰难挫折,六次航行,终于在公元753年,率人抵达日本九洲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洲南部)。翌年,在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戒法,开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先河。鉴  相似文献   

6.
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初夏的一天,东海上帆影蔽日,刀枪林立。在悬挂“征东将军”大旗的楼船指挥下,一支由千余艘战船组成的舰队,载着二十万义军,绕过一处处暗礁,劈浪直驶沪渎(今上海)。这就是孙恩的海上义军。对于孙恩的海上义军,还需从头说起。东晋后期,浙东地区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当时属士族阶层的孙恩,因不满朝廷的腐败,便准备联络破产农民揭竿而起。不料尚未筹备停当,就走漏了风声,县令派兵丁查抄了,孙家,其父孙泰遇害。正在乡间活动的孙恩闻讯,怒火中烧,更坚定了反晋意志。他经过周密考虑,认为当时统治者水军力量薄弱,决定改变原计划,前往舟山  相似文献   

7.
<正>0引言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欧洲联系在一起的时代,商人们横跨欧亚大陆,忙碌在遍布中亚和南高加索的商队里。由于航运降低了贸易成  相似文献   

8.
风帆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从“刳木为舟”进化到风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公元四世纪,我国著名僧人法显远涉重洋至印度、斯里兰卡时,乘坐的就是能容纳200多人、还能载货的大帆船。明代郑和率27000余人出使西洋,巨大的宝船也主要是有赖于鼓满的风帆。最早的风篷是用野草树叶  相似文献   

9.
《中国港口》2017,(Z1):10-20
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港城发展史。考古发现与相关研究表明,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句章故城(古港)乃是今天宁波地域范围内最早的城邑与港口;秦、汉、两晋时期,句章故城为古句章县治所在,句章古港则是当时一处重要的军事行动的出入港口;东晋隆安年间,句章县治因战事迁至今宁波老城区内,句章古港主体也随之迁到了今宁波市区三江口一带;宁波早期港城的变迁,与宋时的小溪镇(今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并无直接联系;唐代开元二十六年,明州在今宁波市区设立,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港口型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间,汉使远航南洋、印度洋的航线、所经各国位置及船舶等问题,是在学术界争论和分歧很多的问题。作者根据史籍的记载,以航海史学为主,结合各国社会历史地理状况,航区的气象规律,航海、船舶的条件等进行探讨,提出一些论证和见解。主要的考释结果是:汉使来回所乘均系本国船舶;汉使船舶具有远洋航海的条件和能力,但不能作长达五个月的不着陆连续航行,它的航程时间不是纯航行时间;汉代航海家能利用季风作横越海湾的航行和及时完成各段航程。汉使所达各国中,都元国应在今新加坡一带;邑卢没、谌离、夫甘都卢三国应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中游和西部滨海地区;黄支国应在今印度东南沿海之维查雅瓦达一带;汉使回程经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所至之皮宗,应为今马来半岛东岸之北大年,随后回至日南象林(今越南岘港南)。  相似文献   

11.
<正>福建对外开放的水运口岸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汉代,由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七郡往东都洛阳的贡货,均从海运经东冶(今福州)转运。泉州港最早有外国人出入与海外交通的文字记载,是在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隋代,福州、泉州与东南亚各国通航,发展为外贸港。唐代,福州、泉州两港并列为中国9个外贸口岸之一。隋唐时期,福建形成了沿海以及对台、日、东南亚、西亚等地区的海上航线,出现了福州港“万国宋朝”、“万人大佛会”和泉州“市井十洲人、执玉宋朝远、还珠入贡频”的盛况。  相似文献   

12.
郑和(公元1371~1435年),云南昆阳人,姓马,小字三保(宝),回族。因参加明成祖起兵争战于郑村坝(河北木兴县东)有功,赐姓郑,任内宫太监,故称三宝(保)太监。他是我国和世界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地处祖国大陆东南海疆的长乐,位于福建闽江下游平原。郑和七下西洋。都从苏州刘家港(今太仓  相似文献   

13.
INFORMATION     
FEFC决定2004年提高集装箱班轮运价 据《航贸新闻》报道,远东班轮公会(FEFC)宣布2004年业务计划,其中要求从亚洲(日本除外)到北欧和地中海的西行航线实行分阶段的运价恢复计划。分阶段的提价将分别于明年1月、4月、7月(地中海航线在6月)和10月实行。远东班轮公会决定实行4阶段的运价恢复计划是由于他们预期今年西行航线特别紧张  相似文献   

14.
日本高僧慧锷航海遇阻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八六三年,(唐懿宗咸通四年)日本高僧慧锷带观音圣像一尊,取道明州(今宁波)东渡回国。当船行至普陀山以东的海面时,突然海面上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这些铁莲花千姿百态,上下翻动,顶起了船头。就在此时,慧锷心领神会,认为是观音不肯去  相似文献   

15.
《航海》1983年第5期载志诚同志的《郑和九下东西洋》,较详细地概述了郑和一生的远洋航行事迹,然而该文没把郑和於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的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之行统计进去。此次航行见於正史记载的就有三处:  相似文献   

16.
远在公元1492年时,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率领着他的航海队,从欧洲沿大西洋西行,意外地发现了一群不曾见过的新岛屿。当时,他们误认为已经来到了印度附近,所以把这批岛屿取名为西印度群岛。其实,这批岛屿与印度还相隔十万八千里,它的真正地理位置在南北美洲之间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相似文献   

17.
孟加拉国是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吉大港是盂加拉国的第二大城市,中孟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友谊,据称在公元7世纪时,中国高僧法显、玄奘都曾到过那里。当我们“风胜”轮在吉大港码头停泊卸货对,中国援孟小组人员和盂国联络官陪同我们去瞻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日军作战而牺牲的盟军墓地。  相似文献   

18.
张敏 《海运情报》2005,(9):17-18
据《国际集装箱化》杂志估算,自2003年7月1日以来.亚洲/北欧航线西行运力增长了22%(扣除转运运力)。运量方面,根据远东班轮公会的统计.2003年和2004年亚洲/北欧航线西行运量分别增长19%和15.4%,平均箱位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2004年各季度的西行运价分别比2003年同期上涨21%、13%、11%和11%(货币附加费和燃油附加费等包括在内)。同西行相比.亚注/北欧航线东行表现不佳。  相似文献   

19.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这是大家熟悉的。在一千多年前,这位僧人能不畏风浪,终于渡海成功,至今仍鼓舞着中日两国人民。鉴真东渡八十年后,唐文宗开成三年(日本承和五年,公元838年),日本第十八次遗唐使藤原常嗣来唐,圆仁作为学问僧随行。他先就学于扬州,后在长安深造。居住中国达九年之久。他归国后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记》,内中详细介绍了唐代时江苏沿海地理民  相似文献   

20.
五、从水上到水下 历史上最早提出“水下潜航”的是东晋的王嘉(公元四世纪),他在《拾遗记》中,设想一种可“沉行海底,而水不侵”的船,名之“沦波舟”。 其后过了一千多年,英国数学家布恩在1578年提出:可根据阿基米德浮力原理来制造一种“水下船”。后来,荷兰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