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魏政 《中国铁路》2009,(4):52-54
分析铁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面临的问题,说明铁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从组建基金管理公司、慎重选择投资方向、政府的积极扶持与监督、培养基金管理人才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及铁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据《江南都市报》报道,江西省政府日前印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江西省铁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批复》,同意由省铁路投资集团公司发起设立江西省铁路产业投资基金。根据《批复》要求,江西省铁路产业投资基金在满足江西省新开工铁路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和工程建设进度要  相似文献   

3.
我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近期铁路建设应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发展模式。政府铁路建设资金的筹措方式有铁路建设基金、中央和省(市、自治区)财政资金、发行铁路建设债券、利用国外贷款、盘活现有铁路资产以及将投资收益和铁路行业所得税等继续用于铁路建设。吸引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投资铁路要有相应的资本进入渠道和平台,可以合资铁路等股权方式融资社会资本,并通过债券融资、铁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搭建平台,还应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和推广项目融资方式。此外还要加快铁路相关法规的修订,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4.
《铁路技术创新》2011,(4):21-21
正历经4年,铁路产业基金终于浮出水面。目前铁道部正在与各方面沟通,在基金的募集计划、基金管理人、未来的基金投向等问题上做进一步研究,并准备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备案报批。事实上,关于设立铁路产业投资基金的设想,早在2008年,铁道部就曾召集一些机构进行研究讨论,但此后并没有进入到实际的推动阶段。  相似文献   

5.
孙贵江  项纯 《铁道工程学报》2004,(4):114-116,84
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中国铁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支撑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七个渠道:一是铁路建设基金。二是国债。三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四是市场化融资,包括股票、债券、项目融资等。五是发行中国铁路债券。六是积极利用外资。七是银行贷款。除去目前建设基金和银行贷款两种主要方式外,今后将积极拓展其他5种投融资方式,而市场化融资将成为发展的重点。铁路建设项目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投资,降低成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降低铁路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的关键是强本减末,严格控制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6.
铁路投资基金:一种新型的筹资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铁路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目标和形式,论述了设立铁路投资基金的积极作用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不断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由各级政府通过预算安排,以单独出资或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一般包括募资、投资、管理、退出四个阶段,而权益出资型票据开拓了政府投资基金融资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设立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投资基金的发起方式,组织形式,基金规模,资金来源及资本结构和投资方向选择等进行了讨论,并对发展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铁路建设项目的投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铁路建设项目采取的政府投资、国内贷款、外资铁路债券、上市融资和企业投资融资方式,探讨投资成本对项目投资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铁路项目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共同基金得定义、特点及其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分析了共同基金的风险及收益,提出设立共同基金的现实意义,以及尽快建立铁路投资基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以来,铁道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面临投资体制改革深化、审计监督力度加大、资金需求快速增长等形势。“十一五”期间,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铁路投资体制改革要求,紧紧抓住加快铁路发展的历史机遇,努力拓宽多种融资渠道,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控制投资。工作重点为严把投资方向,充分发挥建设基金和部管资金引导作用;改革审批制度,充分落实投资决策自主权;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从严控制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融资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轨道交通发展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已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其投融资问题是实现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的最大障碍.干线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需要在技术上、经营上有机地结合,形成开放的联合体,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效益.应运用开发性金融理念,促进轨道交通的发展.如:建立统筹还款基金,撬动大额信贷资金投入等.  相似文献   

13.
黄民 《中国铁路》2007,(2):8-11
全面完成2007年全路各项计划工作,要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确保大规模铁路建设的良好发展势头;加强投资控制,抓好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事后监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提高铁路发展质量;更新改造资金的安排要以生产性和经营性项目为重点,主要安排运输急需项目;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规范合资铁路管理;把握外资使用方向,提高利用外资效率,加强外资的实施管理,为促进铁路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公私合作投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公私合作融资方式是解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不足、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公私合作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障碍,提出了轨道交通项目公私合作融资改进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未来大规模的市郊铁路建设将给地方政府带来融资难题。针对市郊铁路的投融资困境,结合项目特点,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建立了由项目总体融资模式、初始融资模式和再融资模式三个选择层面构成的市郊铁路投融资模式选择体系。分析了多种投融资模式在市郊铁路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PPP融资模式在我国铁路融资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目前投资体制和投资资金来源均不能满足铁路建设的需要这一现实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公私合伙(PPP)模式,从而给我国铁路建设融资提供借鉴。研究方法:通过引入国际上PPP融资模式的概念、特点、组织机构设置和运作程序以及铁路领域选择此模式的优势,结合我国铁路实际,提出实现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论:PPP融资模式适用于我国铁路建设项目,是提高我国铁路建设融资的一种有效方式。引进这一模式,一方面可以逐步改革我国铁路几十年所形成高度集中的铁路建设管理体制,便于向市场化转变,提高整体效率;同时可以逐步打破目前铁路所形成比较单一的投融资体制,使投资渠道多元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加铁路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铁路建设呈现出多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特点,一些合资铁路公司应运而生,在这些铁路公司股东构成中,铁路总公司可能是控股的大股东,也可能是不具控股地位的股东,或不占任何股份仅提供专业技术和管理服务。现就铁路总公司不控股情况下的自管自营模式合资铁路GSM-R核心网、分组交换子系统、铁路调度通信系统、可控列尾系统建设方案进行研究,并对主要铁路业务的实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管自营模式合资铁路GSM-R无线通信系统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庞大的建设投资按传统的政府财政投资模式或以政府信用为依托的银行贷款已经难以支撑。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公私合作(PPP)融资模式的特点、实施条件及其在轨道交通项目中的运作模式。结合北京地铁4号线、深圳地铁4号线的PPP模式运作实践,提出在国内城轨项目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加强对城轨融资的指导;加快前期准备工作;建立城轨项目的成本体系和票价调整机制;改革现有的审批程序等。有关政府部门应从法律法规、价格体系、参与者合同标准等方面完善具体操作规程,从而保证PPP能够成功运用到城轨项目中。  相似文献   

19.
关于扩大铁路利用外资规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锐 《中国铁路》2006,(5):12-15
“十五”期间,铁道部积极拓展优惠的外资贷款渠道,对外资贷款项目进行合理安排,外资利用呈现出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融资渠道不断创新、融资成本不断降低等特点,但是与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相比仍相差甚远。铁路利用外资面临着良好机遇和巨大挑战。在扩大铁路利用外资规模方面,要继续扩大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如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的规模,不断开发新的贷款品种,积极推进其他融资方式如项目融资和国际融资租赁,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有利于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新加坡等世界七大城市地铁企业运营情况和投融资结构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地铁运营存在行业性亏损的原因是:地铁投资额巨大、正外部性和公益性.阐述了地铁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必要性;概括分析了三种地铁投融资模式以及对我国城市地铁投融资的借鉴意义;提出了地铁建设和运营可持续发展的"地铁经营 物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