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分析轨道交通制造业物流现状,结合主机企业内部生产特性,运用精益生产的思想,主要从设计储运一体化包装、创新VMI应用、搭建智慧物流平台、共享开放云服务等方向探讨了新型智慧物流,以期促进行业物流管理的节能增效。  相似文献   

2.
针对深基坑工程多工序、多交叉、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基于Autodesk平台,采用Civil 3D、Revit、部件编辑器和Dynamo可视化编程将BIM技术与智慧工地技术相结合,打造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建立统一管理系统,并合理分析智慧工地建造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将BIM、GIS、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工程施工过程相融合,管理人员能够快速了解隧道运行和安全状态,大大加强了管理人员对施工项目的把控程度,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为类似项目智慧工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分析基于云计算架构的铁路工程管理平台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基于边缘计算策略,提出智慧铁路工地生产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并结合混凝土拌和站生产管理、铁路工地视频监控、隧道工程围岩变形监测3类场景开展应用探索,为智慧铁路工地的生产自动化、现场实时监控、数据优化、智能分析等应用提供更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工程新宫车辆段桩基施工为例,介绍了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智慧工地平台的桩基施工进度管理方式.重点分析了利用BIM软件和Dyna-mo 软件创建桩基模型、进行桩基编码和生成桩基放样数据的方法,介绍了智慧工地平台的主要功能和应用场景.实践应用表明:对于桩基数量较多且工期比较紧的车辆段桩基施工项目...  相似文献   

5.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载地,物流需求增长迅速,为解决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期建设物资物流服务及大规模建设期完成后生产生活物资物流服务需求,分析雄安新区铁路资源、铁路物流需求及京铁云平台,提出雄安新区绿色智慧物流体系构建方案,即:争取政府配套政策支持,构建"1+1+6+N"绿色智慧物流网络,加快雄安物流基地配套,建设雄安高速铁路物流设施,开展城市绿色配送行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推进雄安新区绿色智慧现代物流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发展智慧物流作为加快铁路货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普速铁路在大宗货物运输、高速铁路在快捷运输方面的综合优势,提出了从服务理念、市场主体、运输组织、产品优化、客户体验、价格调整等方面推动铁路传统货运向智慧物流升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智慧工地平台在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青岛地铁集团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要求,开展了智慧工地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工作。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数据,对工程现场产生的海量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挖掘利用;通过人脸识别、视频监控、自动化监测等设备,实时采集现场信息;通过物联网前端感知技术和“BIM+GIS”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管建设过程中“人、机、料、法、环”等要素。智慧工地平台的使用,可实现工程参建各方履约监管、安全、质量、计划、进度等各要素的信息化、标准化、数字化、可追溯化管控,有效解决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和传统方式人工统计量大、子系统间信息孤岛等问题,达到直观、动态、综合、统一的实施管控、智能分析和数据共享的目的,确保“远程可视化监管”理念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动车组检修作业过程中物流管理业务数据量大、时效性要求高等问题,借鉴智慧物流的思想,论述二维码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动车段、动车运用所内的具体应用,结合动车组检修计划形成物流配送计划,采用自动引导运输车(AGV),建立一个适用于动车组检修作业的智慧物流体系。该体系从理论上可以有效降低信息采集工作量,减少待料时间,对提高动车组检修作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正在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5G技术等实现地铁智慧化。首先从国家政策、行业现状等角度论述智慧地铁发展的必要性,提出智慧地铁的建设理念及目标;然后从智慧建设、智慧运营、智慧维保3个方面阐述智慧地铁在青岛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并提出几点设想和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和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互联网+工程管理”的模式,研究施工工地上对人员、机械设备、技术工法、环保、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化监管问题。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检索和查询工程资料、技术法规等信息;应用人脸识别和比对技术,检查进出隧道的人员合法性,并进一步校验人员安全交底和培训教育情况。结果表明,智慧工地中二维码的应用,将工点现场传统式的张贴宣传图板,变革为信息化扫描、触摸展示,展示信息量至少可提升10倍;隧道口人脸识别,能提高隧道作业人员的身份验证准确性,基本可以杜绝人为影响因素,能提升安全交底和培训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不断向智慧化发展,智慧车站成为城市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智慧车站发展经验及郑州地铁运营现状,提出智慧车站功能需求,分析郑州地铁建设智慧车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智慧车站应用需求繁多、设计和建设尚无统一标准、应用项点还需实际检验和完善的问题,从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乘客服务和设备维护等对智慧车站建设运营的需求出发,围绕车站综合运管平台、乘客服务、运营管理和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智慧车站总体构架,并明确了智慧车站建设的关键技术,为未来...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轨道行业工业智慧物流平台实施背景,介绍了平台内涵和总体思路,提出了搭建平台需满足的功能,以期为制造企业提供循环包装服务、 VMI仓储服务、运输服务、循环取料服务等,从而降低制造企业成本,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浪潮催生了智慧建造与智慧城市的到来。在建筑业,智慧工地的建设方兴未艾,针对传统智慧工地建设部署的大量传感器系统,碎片化程度高、采集数据量巨大而分散,系统集成难,应用效果不理想的痛点和难点,分析并阐述了在智慧工地建设中采用基于人工智能及联邦学习构建的工程大脑的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实践表明: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提高自动化采集能力,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自动化采集装置,采用联邦学习技术提升工程建造的智能化水平,最终打造工程大脑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提升智慧建造整体水平,在工程安全监管、质量监控、成本管控等各方面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的智慧化程度与服务水平对智慧交通的衡量具有重大影响力。从经济背景、技术发展和民生需求等角度论述智慧地铁发展的必要性,多层次分析智慧地铁的特征,提出智慧地铁建设目标、系统架构与建设方法,并从智慧建设、智慧运营、智慧维保三个方面阐述智慧地铁在上海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铁路工程建设阶段由于通信质量导致的信息化工作推进困难的问题,分析了基于5G技术的智慧工地在铁路建设行业的优势,提出了5G技术在当前铁路建设行业的应用策略,对5G技术在铁路工程建设中人员定位、物料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控、环境监测、应急救援6个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说明,为5G技术在铁路智能建造过程中的深化应用,推进...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列车智能化的现状以及智能列车与智慧城轨关键子系统间的密切关系,探索了智能列车实现信息共享技术路线.展望了集约型的新一代控制技术、时间敏感网络等支持未来智能列车发展的前沿技术.通过打通各关键子系统间的信息孤岛,推动城轨列车智能化的提升以及智慧城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城市轨道交通逐步朝着智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中会产生大量数据,为促进数据的汇聚、融合和共享应用,需构建作为智慧城轨发展基础平台与数字底座的智慧城轨云脑平台。文章在分析建设智慧城轨云脑平台必要性的基础上,确定智慧城轨云脑平台总体方案设计思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平台总体架构和功能设计,最后对平台在车站、线路、线网3个层面的业务应用进行阐述,以期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实现快速流畅的数据交互、全面真实的数据分析、科学精准的决策施策,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绿色、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先进的调度与多连接等方案,基于灵活配置的平台和软件架构以及5G NR的车联网技术,提供一种对现场车辆有效管控的智慧工地车辆管理系统方案,以实现铁路施工车辆及驾驶人员的智能管理,提升应急抢险车辆的作业能力,也为铁路建设智能化提供更加可靠、安全和高效的实施基础和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均致力于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体系建设,需对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痛点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介绍了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的应用情况,提出将数字孪生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平台中。对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处理、“管用修”智慧管理业务流程的建立、信息资源的融合等问题提出了智慧运维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智慧车站平台、智慧维保平台的功能架构,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车站两级云计算平台在实时数据和业务整合上的方案。结果及结论:智慧运维需要在建设之初即应做好统一规划。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应用可以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感知水平,降低人工运维强度,提高运维质量,降低运维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