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汽车功放、视频影像等功能通过多媒体显示屏得以实现,功放模块、影像摄像头与显示屏之间通过射频线连接实现信号数据高速传递。本文主要介绍多媒体旋转屏射频线的基本特性及结构;阐述多媒体旋转屏射频线在旋转运动的环境下的布置方案;对旋转屏射频线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提供详细的试验测试规范及验证方法。根据多媒体模块的特性要求,本文对旋转屏射频线在旋转中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与设计、验证,并提供了一套理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无线射频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汽车领域,也得到了极大推广。无线射频系统的维修涉及的东西比较多,而且往往和车载网络系统结合在一起了,表现的更是错综复杂,所以要求维修工人在故障诊断维修过程中,应对具体车型无线射频系统实际的工作原理和信号传递过程非常了解。  相似文献   

3.
76~81 GHz是全球车载雷达的通用频段。目前,大部分国家已出台相应的法规对该频段进行射频管控。本文介绍国内车载雷达产品出口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及地区需要进行射频认证关于该频段的有意发射部分的测试项目与要求,并且单独对杂散测试项目做出差异分析与限值对比。本文为我国该频段的车载雷达产品出口提供一定的测试规划及指导。  相似文献   

4.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RFID射频识别的电能表箱组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动化立体库、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射频门、组垛装置和服务器;所述的自动化立体库与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始端自动驳接,射频门横跨设置于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线体上,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末端连接组垛装置,射频门的信号输送端连接服务器.  相似文献   

5.
射频(RadioFrequency,RF)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如:电视、广播、移动电话、雷达、自动识别系统等。射频识别(RFID)即指应用射频识别信号对目标物进行识别。射频识别的应用领域包括:道路电子收费系统(ETC),集装箱、货物识别,出入门禁管理,铁路机车车辆识别与跟踪,商用车队管理等。它常用5.8G和915MHz两种频率工作。本论文通过两种频率的比较,衡量他们对ETC系统的利弊。并结合我国现阶段ETC系统的现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射频识别技术RFID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已有超过七十年的历史,RFID兼具高效、实时、简易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零售业、物流、门禁安保等各领域,回首看去射频识别技术依然如火如荼,很多领域应用有待继续深究与开发。本文主要从汽车防盗技术角度,分射频识别技术、无钥匙进入及启动系统、故障分析三个维度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轮胎压力监测系统中小环天线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兵强  林辉 《汽车工程》2007,29(3):254-256,261
针对汽车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中天线设计这一技术难点,分析了小环天线的一般性能,用谐振分析法设计了天线,用变压器匹配法为天线和射频发射芯片设计了匹配网络。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小环天线数据传输可靠,满足TPMS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军事公路运输对驾驶员的实际要求,结合地方驾驶适应性检测技术,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和DirectX技术,针对各测试项目的特点进行优化设计,研制出适合部队应用和装备的驾驶适性检测系统,提高了驾驶适性检测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了系统成本。  相似文献   

9.
针对汽车胎压监测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兼顾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集成化和低成本,介绍一种集成在车身控制器的胎压信号接收模块硬件设计。通过对接收模块射频前端阻抗匹配设计与解调芯片外围电路研究,接收模块同时满足胎压监测系统信号与汽车门禁系统遥控钥匙信号传输要求。经实际测试,胎压传感器信号接收灵敏度达到-100 dBm, RKE信号接收遥控距离满足装车车身周围30 m无盲区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童桂林 《汽车电器》2022,(9):25-28+32
5G以及自动驾驶等技术不断发展,带来车载系统的数据传输量的激增,这也要求汽车数据线缆朝高频化、高速化的应用需求发展,因此了解射频线缆在汽车应用条件下的传输性能变化非常重要。本研究以三综合振动试验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在汽车振动和温度复合条件下线缆射频性能的变化。本研究先通过振动的时间、振动的幅度和振动的温度变化的数据对比,定性得出时间、幅度、温度等参数对线缆SI性能的影响,其次用不同长度的线缆在常用的振动条件下SI性能的变化,对于此线缆的应用做出定量的数据指导,最后结合以上数据对比及振动安装的实际经验,提出线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福州市二环路金鸡山隧道原位扩建工程,采用钻爆法施工,通过爆破振动现场测试,重点分析赋存既有临空面的条件下,爆破振速的最大值及其主频的衰减规律。按萨道夫公式基本形式求出最大爆破振速传播与衰减的拟合式,得到Ⅳ级围岩K值明显小于相关规程建议的取值范围,说明既有临空面的存在能显著减小爆破振动效应。对爆破振速时程曲线进行傅立叶分析,认为爆破振动波在周边岩体的传播过程中,其高频成分衰减相当显著。基于此,建议在原位扩挖隧道的爆破施工中,适当减小掏槽眼的装药量,适当增大扩槽眼和辅助眼的装药量,以利用赋存既有临空面的有利条件,提高洞内破岩效率,减小洞外振动效应。  相似文献   

12.
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中功率特性变差和充放电效率下降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因素之一。为提升动力电池低温动力性,基于AMESim的1D仿真模型对不同热管理方案下动力电池目标功率的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动力电池预加热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动力电池低温动力性,但是预加热方案不仅受预加热电量来源、动力电池初始SOC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还会在动力电池初始SOC较高时造成电量浪费;动力电池预加热+行驶加热方案不仅能提升动力电池低温动力性,还可以避免动力电池在初始SOC较高时进行预加热造成电量浪费。通过不同热管理方案下动力电池低温动力性的研究,对电动汽车低温行车过程中热管理方案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燃料电池城市客车(FCBUS)驱动系统参数的选择主要考虑整车动力性要求,同时要兼顾其效率和整车经济性。通过整车动力性指标对应的车辆功率需求分析和对典型循环工况对应的车辆功率谱分析,给出了驱动电机峰值功率、额定功率、额定转矩和额定转速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并通过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风电系统输出功率的波动性和间歇性——作为制约风电系统大规模并网的关键因素,给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降低风电场并网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一种基于超导磁储能装置的风电场功率控制仪。利用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对风电并网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功率控制仪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就大型半挂水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液压驱动系统的设计计算进行了探讨.在系统功率确定方面,采用类比法用实验将已有容量混凝土搅拌车在稳定工况下,搅拌功率与容量的曲线找出。再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装载容量与搅拌功率的关系式,确定搅拌功率。根据现有容量水泥搅拌的峰值与稳态功率比例系数,确定了本系统的最大功率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泵、马达等主要元件的参数。  相似文献   

16.
发动机辅助制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各种发动机辅助制动器工作时不同发动机转速和机油温度下的气缸压力,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制动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升高,最大缸内压力增大;制动功率随转速的升高而增大,减压制动功率最大,发动机倒拖制动功率最小;当发动机转速一定时,发动机的制动功率随机油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但过低或过高的机油温度都会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7.
混联式混合动力最重要的技术是结构紧凑、高效率的动力复合装置,文章介绍一种新的集离合、动力合成、变速功能于一体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动力耦合器。  相似文献   

18.
纯电动汽车复合电源系统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纯电动汽车的复合电源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了复合电源系统仿真模型,并以简单易行、最大限度保护蓄电池、提高能量回收效率为前提,为复合电源系统设计了功率分配控制策略,以此策略为基础完成了对复合电源系统的整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功率分配控制策略能充分发挥复合电源的特点,在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同时提高了整车动力性。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高温环境下电源系统的综合效率,通过分析电动汽车热管理和能耗模型,提出一种考虑电池热管理的复合电源电动汽车功率分配控制策略,并在CATC、NEDC工况下分别与单一电源电动汽车和采用常规策略的复合电源电动汽车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电源,采用复合电源方案的电动汽车电源系统能量回馈提升3.6%以上,综合能耗降低3.3%以上,电池最终温度下降3.51℃以上;相对于采用常规策略的复合电源电动汽车,考虑电池热管理的复合电源功率分配控制策略提升超级电容参与度,使复合电源系统能量回馈提升1.8%左右,综合能耗降低1.2%左右,电池最终温度降低1.25℃左右,从而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飞速发展,助力转向系统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更新换代,从最初的机械助力转向,到液压助力转向,再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尤其是随着当前汽车行业智能驾驶和车联网的发展,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高级功能开发和技术进一步提速,通过冗余设计从而来支持整车自动驾驶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